10.09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攝影:高遠 視覺:梁爽

━━━━━━

2017年4月,周航發了一封公開信,爆出樂視挪用易到13億資金,導致易到陷入了嚴重的資金斷裂。他從2010年創辦的這家網約車公司,“本來已經是嫁出去的女兒了,現在遇到家暴我不能坐視不管了。”

44歲的周航第一次用魚死網破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樂視離開了,周航也已不再是易到的 CEO。

目前,易到二易其主,周航也更換了職業的軌道。我們嘗試著還原易到的領先與掉隊、剋制與激進,周航也坦誠地跟我們覆盤了過去的7年的經歷。很少有人知道,在與易到的前半生裡,他所經歷的堅持與無奈,抵抗與妥協。

追溯舊事,不是為了找到“怎麼辦”式的答案,而是試圖追問,在弱肉強食,到處都是躁動與欺騙的互聯網商業世界裡,一時的勝負是否代表最終的趨勢,存在是否就意味著合理、正確。

而身處瞬息萬變的中國互聯網市場裡,“一個人可能有向上的一面,也有害怕懦弱的一面。”周航拒絕臉譜化的評價,“人性是複雜的。”

━━━━━━

失意者的肖像

早上9點半,攝影棚的燈架好了。

白色佈景,沒有道具,攝影師想拍一組人物特寫,沒必要藉助多餘的工具,只要表達一種情緒就好了。

是什麼樣的情緒?對著周航,攝影師突然有點詞不達意:

“如今的易到就是……您現在已經離開公司了,人生處在一種……就是那種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攝影師撓著頭,努力組織著語言想把話說得委婉一些,但現場的人都聽得很明白。

周航點點頭,結束了攝影師的尷尬。他對攝影棚很熟悉了,在易到最鼎盛的時期,很多媒體給他拍過專題肖像。在幾年前的報道標題裡,他是明星創業者,是年度顛覆企業家,還試圖做過“有情懷的野蠻人”。而就在今天拍攝的兩個小時前,新聞傳出:“韜蘊資本宣佈接手易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7月14日宣佈,自己拿到了易到用車70%的股份,取代了原來的控股股東樂視。

周航此時正站在聚光燈下。他穿著圓領 T 恤和棉布褲子,側臉對著鏡頭啜了一口咖啡。因為控制飲食,這半年裡周航瘦了近20斤,看起來要比44歲的實際年紀年輕一些。

當天,以及後續更大的樂視換帥風浪裡,周航都沒有在媒體上說過任何話。

早在4月17日,他以個人名義發出了一份聲明,曝出了樂視挪用易到13億資金,造成易到嚴重的資金斷裂。三天後的4月20日,他與楊芸、湯鵬兩位聯合創始人一起發佈聯合聲明,宣佈正式辭去易到所有相關職務。

周航已經不再是易到的 CEO。很多公司被收購後,創始人團隊都會逐步淡出或離開公司,但從來沒有人寫過這樣激烈的辭職信。他很快被易到和樂視聯合反駁,在聲明中,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和大股東一起,稱周航此舉“堪稱農夫與蛇的現代版,令人憤慨”。

然而事情的走向堪比戲劇,三個月後,樂視更多資金短缺的消息被曝光,這一次輪到賈躍亭辭去樂視董事長一職,飛去了美國,樂視成為眾目睽睽之下,“第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泡沫破滅的經典案例”。

巨輪觸礁之前,已經顯露了無數危險的旋渦,現在更多樂視的負資產未來不知如何處置,而一團混亂之中,7月14日這條消息,使易到暫時抱住了一根救命的木頭。

━━━━━━

燒錢大戰的旁觀者

“2015年,這是我近二十幾年裡最痛苦的一年。”易到失敗的跡象是從此時開始的。

2015年的大部分時間,周航整夜整夜地睡不著。“你一點鐘睡,四點鐘也起了。兩個小時都是淺睡,很焦慮,極其焦慮。”距離上一輪融資已經過去了一年,C 輪 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投了1億美元,這在一年前還是個充沛的數字,短短半年過後,中國的專車市場已經像一塊燒得滾燙的鐵板,1億美元如同一滴水,瞬間就蒸發殆盡。

專車市場的玩法在這一年突然改變了。此前,易到於2010年5月最早創立,主打中高端商務用車。此後滴滴開始做出租車打車軟件,Uber 也於2014年進入中國。在這些年中,三家各有自己的市場。當年的媒體報道中,很多都形容易到是“小而美”——高端車輛、注重個性化服務、擁有精英用戶群。此前的5年裡,易到在國內市場算得上一枝獨秀,幾名2014年加入的前員工告訴我,他們入職時,覺得易到是國內最接近 Uber 的公司,一位前 CEO 助理記得自己在面試時對周航說的話:“希望能陪您去納斯達克敲鐘。”

但 Uber 的雄心顯然更大些,進入中國一年後,2015年3月,Uber 的 CEO 卡蘭尼克向全球投資人宣佈,他要在中國市場燒掉10億美金的補貼——這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更令人驚訝的是,滴滴立刻用同樣的力度參戰。

就像直接點燃了石油桶一樣,雙方開始用比這更迅猛的速度燒錢。用戶出行的價格立刻狂奔直下,甚至低到個位數,打一次車比出租車的起步價還低。乘客只對紅包有忠誠度,一位滴滴司機給我講過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位要跑遠途的乘客,用手機上五六個軟件接力打車。“滴滴的紅包用完了,就下車再叫臺 Uber,本來出租車100多塊錢的遠程,我估計最後他花不到20塊錢。”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在網約車出現的初期,手機上裝五六個打車軟件並不稀奇

周航覺得這種燒法是行不通的。他是個經濟學愛好者,在燒錢大戰之初,周航選擇不參戰:一個城市的出行市場是一個供給受管制的領域,一種短缺經濟,需求相對穩定,不可能因為瘋狂的燒錢造成巨大的改變。“當時我們做了無數的數學模型證明他們燒錢是不可持續的,就看看他們能燒多久,我們算賬,覺得不會超過90天。”

可是市場就是以令人瞠目結舌的走勢向前發展,包括 Uber 美國的投資人都覺得一切已經瘋了,Uber 公司董事,知名風險投資人比爾·柯爾利(Bill Gurley)在2016年對《紐約時報》形容,“這不是一場5小時棒球比賽的第2局或第6局,而是第14局。”——棒球的常規賽只有9局,一場超時過半的比賽實在是過於膠著了。

整個2015年,滴滴燒掉了122億元人民幣,平均每月燒掉10個億。Uber 中國則燒掉了25億美元,雙方基本打平。

“就看著他們燒了90天,120天,一年……人家就是能不斷地融到資,繼續往裡燒。”等到周航意識到自己判斷的錯誤,這個市場已經燒到了日均幾百萬單,自己再想跟進的時候,頭一年融到的1億美元已經完全不夠了。

━━━━━━

“利基市場”的老手

“現在反思下來,當時就是犯了執念,一個 CEO 的執念對做好一個公司的作用是毫無疑義的——你是證明你一切都是對的,你的成本核算是對的,他們燒錢的策略是不對的——但最後你算對了又能怎麼樣呢?”

2017年的周航談論這些,從他的臉上已經看不出太大的情緒變化。周航有一張娃娃臉,跟不太熟悉的人說話,總是保持著輕鬆禮貌的微笑:

“難道你怪這個社會太瘋狂嗎?怪它沒有意義嗎?對吧?”

易到不是周航的第一次創業,在此之前,他已經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了。

2006年,在長江商學院的論文裡,周航寫了一個“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概念。“niche”一詞來自法語,原指為了供奉聖母瑪利亞,在房屋外牆上鑿出的小神龕,現在引用做大市場中的縫隙市場。 20世紀80年代美國商學院開始把這一概念引入市場營銷領域。

周航早在1994年21歲時就跟哥哥一起做了佛山天創電子企業有限公司,從廣州向全國各地銷售專業級別的音響。在公司起步初期,天創跟很多現在知名的大企業打過商戰,比如同樣是音響起家的大中電器,還有一家前身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的索尼代理商。

天創巧妙地繞過了這些直接衝突,大中電器主要針對家用音響,天創選擇做專業音響,“做家用電器需要大量本錢,我們資金少,就去選擇一個更專業,或者說更狹小的市場。”1999年開始做索尼的代理商時,周航還準備跟那家深圳的公司好好打一仗,結果對方的總公司撤掉了貿易部門,全心全意做房地產的專業化,他們變成了如今更有名的萬科集團,周航不費一兵一卒:“(索尼)這事兒就全變成我們的了。”

兄弟倆的天創公司在2002年就達到了“每小時賺一萬塊錢”的盈利,2009年正式離開公司時,周航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開始第二次創業前,周航想過許多更有野心的點子。2007年周航想過做數字支付,用短信做小額支付,徹底取代錢包,他在長江商學院的導師曾鳴兜頭一盆冷水,告訴他這是支付寶才能乾的事兒;他還想過做移動洗車,“一個短信代碼發過去,洗車小哥就帶著一套乾洗設備,推過來就把車給洗了。”這件事現在證明也可以做,但在前移動互聯網時期肯定無法完成。

網約車,是周航的最終選項,這又是一種安全的“利基市場”,翻譯成互聯網語言,就是一種“差異化戰略”。出租車一直是一個長久的社會難題,周航此前讀過調查記者王克勤寫的《北京出租車業壟斷黑幕》,也研究過胡舒立在《財經》雜誌上一篇介紹新西蘭出租車模式的文章。經濟學家茅於軾跟周航是忘年交,兩個人一起討論過“出租車是否具備公共產品的屬性,車的數量和運力模型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這樣的問題——媒體和學術界早在小十年前就發現,城市公共交通僅僅靠出租車已經滿足不了愈發膨脹的出行需求,但遲遲沒有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法。

周航決定做網約車,在2010年,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開創性的市場空間:“因為我懂點互聯網,我就最好找一個互聯網巨頭們肯定不愛乾的,傳統行業人幹不了的,所以找了這麼一個邊緣行業。”

━━━━━━

有缺口的輪子才跑得快

到了2015年下半年,CTO 湯鵬記得,易到的管理層已經開始擔心員工工資的問題了,當時已經“不知道公司的出路在哪裡”。

“利基市場”的最初證明是聰明的選擇,易到在前5年一直是一個完美的商業閉環,天使輪、A 輪、B 輪、C 輪,易到的融資一直順風順水,在移動互聯網起步初期,很多新冒出來的業務都沒有自己的商業模式,易到提出的網約車概念立刻脫穎而出:有海量需求、有商業模式、每一單又都有實際收入,這簡直是投資的完美標的。

周航的生意做得很舒坦,此前在音響公司,周航最大的經濟冒險是借3分利的社會融資。在易到這裡,他也不想在經營上冒險。股權上,易到所有投資者的股權比例都保持在10%左右,這樣的股權分配,讓易到管理層在董事會保持著主導性的話語權。周航精心地掌握著易到的前進方向,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裡,周航都喜歡講“如何服務”的理念,他希望易到會讓乘客自己選擇司機,而不像 Uber 直接給用戶分配一臺最近的車,希望乘客能根據音樂品位挑選車輛,跟投緣的司機保持長期服務關係……在這些演講裡,資本的影子從未出現,那些融來的美元只是油箱裡的汽油,幫助公司穩定、平衡、勻速地向前行駛。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唯一的問題是“黑車”的魔咒,政府的阻力一開始都壓在易到一家公司頭上,直到2014年開始,滴滴開始做專車,Uber 入局,這反而部分解放了易到:“所有的風險變成多家承擔,我的心理壓力就小多了。”

有穩定的盈利,有政府的阻力,有出租車價格在下面接著,周航在2015年依然認為網約車是個小眾市場,可以慢慢發展,他不需要比1億美金更多的融資。最好的時候,C 輪融資時易到拿了6家公司的 Termsheet,但周航“一方面考慮股權會稀釋,另一方面我是奔著盈利去做的,眼光全在客戶身上”,拒絕了當時許多唾手可得的融資機會。

然而完美的輪子,就是沒有帶缺口的輪子跑得快。

同樣是2014年 C 輪融到1億美元,滴滴在2014年5月就開始了對出租車的鉅額補貼,跟易到的收支平衡不同,2015年前5個月,滴滴快的平均每單虧損19元,如果算上大量的市場推廣費用,每單虧損高達30元。

這些虧損的窟窿,被一輪接一輪的融資填補,6億美元、30億美元、45億美元、55億美元……到2017年4月,滴滴總計獲得了7輪融資,已到 G 輪,金額近150億美元。投資人看中了用戶、支付入口、流量等龐大數據的價值,擊鼓傳花般地為滴滴提供彈藥。

而市場上的資金子彈其實總數有限,像在2014年,紅杉資本的周逵找到周航,兩個人長談了3個小時,周逵希望易到能加入專車大戰,被周航拒絕了。紅杉中國最後投資了滴滴,友軍變成了敵人。

“恰恰是在最好的時候,其實就是乾的最壞的時候,現在看來你還糾結什麼,還選什麼錢?誰給錢就全要就完了。幾億美金全拔光,這就是融資,但我當時搞錯了。”2017年的周航說。

42歲的周航,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判斷錯了。他的前15年商業經驗、在書本上讀到經濟學知識,伴隨著商學院印刷精美的論文,在2015年行業洗牌的時候,被證明不再有效了。

━━━━━━

救世主樂視

與此同時,市場上一家新公司正在成為巨頭,這就是樂視。

樂視董事長賈躍亭是資本運作的好手,2015年,在周航備受煎熬時,樂視網正成為整個創業板瘋狂上漲的龍頭,在年中,樂視網一度逼近1600億元市值,這超過了在中國香港和美國上市的聯想、微博和奇虎360的市值總和,相當於同期在美上市的9個搜狐、6個優酷土豆。

樂視還要做共享汽車,而且,樂視還沒投資任何出行領域。第一次見面,賈躍亭給周航留下很好的印象:“很謙遜、彬彬有禮,沒有一點大佬的跋扈。我問過所有的人,對他的印象都很好,特別勤奮,天天都在工作。”

更關鍵的是,樂視想投易到。

“我當時其實沒有選擇,是個百貨公司來都可以。”2017年的周航不太想重複過去面對媒體,講的那些協同作戰的話語了:“我從一開始就沒聽明白什麼叫‘生態化反’,那是最缺錢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心態是願意選擇相信。”

“我有選擇嗎?”

在樂視接手之前,周航和他的團隊在市場上做了能做的所有努力,包括合併、賣掉、融資,“談了一切可能談的方向,跟無數個有不同可能性的人都談了。”周航在互聯網界人緣不錯,年紀相當的老朋友們很多都在業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交情是交情,投資是投資。連易到最堅實的後盾、第一大股東攜程此時都救不了自己了——“因為錢燒得太大了,沒有誰敢接了。”

周航之前的個人堅持,開始一項一項被打破。

別提什麼10%的均衡股權了,據公開資料,2015年10月,樂視以7億美金拿到易到66.67%的股權;別管什麼姿態優雅了,2016年周航連發了兩次公開信,一次炮轟馬化騰,稱微信屏蔽了易到的比價應用;一次在滴滴 Uber 合併後,公開喊話邀請 Uber 中國員工加入易到; 別再提什麼“完美的商業閉環”了,易到從2015年11月開始了大規模的充值返現,用戶充值100元,易到補貼100元。在2016年6月30日,充返總金額就已經達到了60億人民幣,比樂視的投資總額還要高。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起碼公司有錢了。”周航如今的回憶有點不冷不熱。他告訴我,那幾封言辭激烈的公開信並不是自己寫的,是公司要求以他的名義發出:“我當時跟媒體很客氣地表達過,很多樂視的做法我都不喜歡,但我選擇學習接受,不去幹涉。”

當你的公司已經被人收購,只有股權的比例能決定話語權的大小。周航和其他易到早期員工希望自己能學會樂視的做法,前 CTO 湯鵬的解釋是:“原來我們的做法,要是做得好早就超過滴滴了。所以就要和新鮮血液嘗試一下新的打法。”

━━━━━━

缺錢,缺更多的錢

2015年11月開始的大規模充返,給易到帶來了起死回生的驚人效果。用戶迅速回流,在2016年6月30日,易到召開了聲勢浩大的慶功發佈會,周航宣佈,長達227天的“100%充返”活動總充值金額超過60億元,現在的易到日均訂單已經達到100萬。賈躍亭制定的“百萬日訂單、新增百萬司機、新增百萬車輛”三個百萬目標提前半年達成了。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起死回生!”背後的 PPT 上四個大字。

周航看上去已經學會了新市場的玩法,但鮮花著錦中,看不見的裂縫正在滋長。

充100返100倒也不是新鮮事,2015年1月神州專車已經開創了這個玩法。但是同樣是燒錢,周航解釋,“人家為什麼能先充值後融資?因為人家用自己的車,只需要把司機的工資和油錢給了就行。”

易到的充返一開始成本就遠高於神州,包括那些返贈給用戶的樂視電視、手機,實際都是易到走賬購買,哪怕充100返80+樂視生態大禮,返的“生態大禮”,有可能是真實價值不到20元的生態產品。

聯合創始人楊芸捅破窗戶紙時已經是一年後了:“開始我們覺得這件事能降低成本,但後來你發現,樂視把所有的庫存產品,都通過易到平臺消化掉。周航在一次董事會上也曾嚴肅地提出來過,他認為這對易到太不健康了。”

合併後,樂視派來了自己任命的易到總裁等高管,他們掌握了易到的實質運營權。CEO 周航決定充返到6月就可以截止了,但樂視方並不同意,理由是一旦停止,公司又會陷入缺錢的境地。

“我問他們樂視沒錢,幹嗎還要做充返?他們說我們樂視一直是這樣的。”周航又一次面對一個完全不合商業常理的局面,令人尷尬的是,這次是易到自己的大股東。

100%充返,意味著用戶每一塊充入的錢都帶來了100%的負債,下一步本該是拿著百萬日訂單去融資,樂視過去也正是一家有神奇融資能力的公司(自2010年上市七年時間裡,樂視網累計融資300.77億人民幣),可就在易到加入之後,樂視這場擊鼓傳花正好敲到了尾聲。

樂視實質上投資到易到的錢,其實只有一兩億美元,這對60億充返帶來的資金大窟窿只是杯水車薪,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樂視也遲遲沒有為易到引入新的投資方。在2017年1月,周航莫名其妙地得知了一筆已經發生的貸款:樂視正在以易到為主體,向銀行貸款14億。

“貸款是2015年11月16號發生的, 我直到2016年1月4號才知情。我1月4號直接寫了郵件,抄送給所有股東指責他們這件事情,這是嚴重違規和觸犯商業底線的事。”

我問周航,沒有你的簽字,或者是沒有你們董事會確定的話,這個事能成嗎?

“我也不清楚他們到底是怎麼做成的,樂視這樣的事幹得還少嗎?”

我提到,樂視後來指責周航明明對那筆14億的貸款從頭到尾都知情,周航很激動:“我知道個屁,樂視這個公司有過實話嗎?”

━━━━━━

可以不選樂視嗎?

照片拍得很快,周航比攝影師其他的拍攝對象更容易進入狀態。

此前幾次採訪中他非常直接地表示,自己現在不想談樂視。但7月14號這一天,從影棚的聚光燈下走出來,他主動告訴我,頭一天他剛剛去公司簽字,此時才正式知曉韜蘊資本的入局。“這個公司不是我找的,此前誰知道他們是誰?”但這是一個他最期待的結局:

“這個話我今天能說了。4月17日那個撕破臉皮的公開信,主要目的就是逼走樂視。”

“一方面通過政府和媒體壓力保護司機和用戶利益,同時要樂視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促成新的資本方參與進來。”周航說。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周航、楊芸、湯鵬三位創始人團隊就起了離開的念頭。CTO 湯鵬原本負責所有技術業務,“後來樂視的同學說我們把整個產品技術分成好幾大塊,前臺、中臺、後臺,我只負責後臺。工作量一下子就少了很多。”周航的朋友圈變成了環遊世界的主色調,楊芸去做了幼兒園,湯鵬創辦了一個互聯網保險項目,新公司“量子保”也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後來我在新公司見到他時,發現他辦公桌落地窗正對面就是易到的辦公室。

去年底開始,周航和楊芸也一直試圖為易到引入新的投資,但所有投資者都是一個態度:樂視是易到的負資產,必須退出。但樂視不願意退。

在2017年3月開始,易到的司機發現自己的賬戶提不出來錢了,充返寅吃卯糧的後果山洪決堤一樣呼嘯而來,易到給了各種各樣的藉口,反覆拖延支付時間,警車開始整日整日地駐紮在易到公司樓下——憤怒的司機們正在圍堵易到辦公室,這場充返提款的鬧劇最終險些演變成群體性事件。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周航一直給外界一種溫文爾雅的印象,他喜歡談論經濟學原理,與國內學者們關係密切,經常在朋友圈分享戲劇和展覽。第一次見到周航的人,都會受到他親和力和熱情的感染。

只有親近者能見識他的強硬。就在拍照的前一天,作為投資人的周航見了兩名創業者,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對方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解自己的創業項目,流量、入口、認識某某業內知名人士……

“你講了這麼半天,最後怎麼賺錢呢?”

“人家 APP 憑什麼給你導流呢?”

“我還是沒有聽懂。”

周航瞪圓本來就大的眼睛,拋出一連串反問句,要求就項目的商業邏輯給出直接清楚的答案。

創業者露出緊張神色。對方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跟周航認識多年。

當天湯鵬也在,一直在雙方之間打圓場。事後他告訴我,周航在熟悉的人面前脾氣算不上溫和。湯鵬倒覺得周航沒必要太委婉:“表達越直接,大家越容易理解。”

4月的公開信,就呈現了強硬、直接的那一面。這次確實是周航自己寫的了,公開信踢爆了樂視、易到和他之間的矛盾,直接地告訴外界:那筆14億貸款到賬後,樂視挪走了13 億,易到資金的窟窿又大了一圈。也正是因為這個窟窿,2 個月後司機開始拿不到錢,定時炸彈爆炸。

周航第一次選擇了一種魚死網破的方式解決問題。說起這些,我們正在他的特斯拉汽車裡,從影棚回他在順為的辦公室,在車上,他不願意再說公開信之外的細節:“這只是一個方法而已,你光看到了浮在水面的東西,我們認真做了各種幫助促進重組的工作,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不要把事情想得那麼簡單。”

可是在接受樂視投資時,就沒有任何一絲的懷疑嗎?一個有成熟經商經驗的人,為什麼陷入樂視這樣的局裡?

“你為什麼把這個事情理解得這麼簡單?我覺得你預設的故事單薄得跟一個小人書似的。“周航從座椅上彈起,對這個問題表示強烈的不滿。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我們正行駛在東四環上,窗外恰好就是樂視大廈的大 LOGO,我追問他,樂視最開始到底給了易到什麼許諾?周航用了三句同樣的話回擊我的提問:

“有別的選擇嗎?你沒有別的選擇。”

“不管什麼許諾,當時公司沒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在任何時候做的商業決定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是要做出一個‘較好’的選擇。”

“當時還有別的選擇嗎?有別的交易機會嗎?很簡單,沒有了,就是這麼簡單一個道理。”

周航說完,倒在汽車的皮椅裡,很長時間裡,車內無人說話。

━━━━━━

成功這門玄學

周航現在不焦慮了,起碼他自己是這樣說的。

互聯網創業的大浪呼嘯來去,成功者每一個個人的愛好、性格、判斷力都會被拿到放大鏡下仔細研究,他們在機場書店的屏幕上反覆演講,致富的路徑1、2、3、4清晰可循。

然而浸淫多年的人,恐怕會更為謙卑,意識到弄潮兒的位置反覆輪轉,有時候時勢的力量遠超乎個人的努力。周航的好朋友、“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從1999年開始接觸中國互聯網界,到現在已經快20年,回顧2014年、2015年那些燒錢大戰,也如同敘述一場奇觀:“如果提前幾年說,中國互聯網的產品會一天燒掉幾個億,就跟《大腕》裡說炸掉喜馬拉雅,把印度洋暖風引到西藏一樣,聽上去不是個笑話嗎?”

“但是資本認了,一棒接一棒,燒成既成現實了,再沒有人會說這是笑話了。”這種模式成功還是那種模式成功,都有極大的偶然性,周航輸在了自己的商業經驗上,可張鵬也不認為這一次成功者的經驗,在下一次商戰中可以無限複製下去。

即便是外界看起來如出一轍的商業競爭,同一個周航,站在同樣的先機,能否把握住機會,依然是一種充滿未知的結果。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2014年,特斯拉的 CEO 埃隆·馬斯克來北京參加極客公園創新者峰會,周航被邀請與馬斯克同臺對談。峰會之後,王小川、張向東、周航等嘉賓相約去喝一杯,幾位記者幫忙組織了這場聚會。當這些如日中天的男性創業者們談笑風生時,現場有一位女記者突然冒出來一個無法自抑的衝動:我不能做一輩子的旁觀者,我必須有自己的產品。

兩年後,當這位前極客公園記者、現創業者胡瑋煒做出第一版摩拜單車時,周航的第一反應是“太棒了!”但他終究沒有被徹底打動。“我可以投一點錢。”周航鼓勵剛創立的摩拜團隊,但此事最終沒有下文。聽說那臺橙色的小車造價高達幾千塊錢,每騎一次收費1元,周航覺得這是個無論如何都算不過來的賬。

“這說明我看事物的方法論是有侷限性的,我不能用一個靜態的現在來看它的未來。摩拜當時的成本高,但會永遠用這麼高的成本來造車嗎?”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新故事的結局了,周航錯過的這個投資機會,後續變成了新一輪融資大戰的承載者——摩拜&ofo,大家都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當年滴滴&Uber 的復刻版。摩拜現在已經融到 E 輪,累計融資額11億美金,估值已經超過了易到。

這半年在大大小小的場合裡,周航正在對公眾分析自己的反思,分析對“流量”、“領導力”等問題看法的變化——一個44歲的知名企業家公開講解自己的失敗,這是中國商業界罕見的姿態。

周航正處在一個漫長的休息期裡,沒有明確決定以後做什麼。“就當是游泳遊累了,在池邊歇歇腳。”他說人類壽命既然能達到120歲,現在歇上一年半載,之後還是能再開始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想到這裡我就一點都不焦慮了”。

2010年創辦易到之前,也是一個漫長的休息,他打了幾年高爾夫球,把太太和孩子都辦了加拿大移民。第一次採訪時,他跟我說打高爾夫球不過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而已,自己過得很自在。

但在一篇投資者內部分享裡,他承認當時的自己異常恐慌,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方向,最難受的時候還讓母親陪自己去看過心理醫生。

周航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加拿大身份,當年他不想為了一張楓葉卡,無所事事地在加拿大待滿兩年的移民法規規定時間。他至今依然要在國內外往返,每個月回到北京東五環的家。

歇腳的泳池還在國內,新的風浪正在方寸間集聚,周圍的所有人正在全速前進。

━━━━━━

攝影:高遠 視覺:梁爽

━━━━━━

GQ報道|周航:我與易到的前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