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甘肅定西父子數十載艱辛植綠:背苗上山 步行運水

2017年,安定區退耕還林還草分別1萬畝和5000畝,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安定大地舊貌換新顏。圖為安定綠化鳥瞰。(資料圖) 鍾欣 攝

中新網甘肅定西9月6日電 (張婧 艾慶龍)“在貧瘠的黃土塬種下第一棵樹開始,到如今的漫山蔥綠,這都是幾代人心血付出的結果。”75歲的王宗剛16歲時結緣林木種植,從獨身的小夥子到如今子孫滿堂的古稀之年,紮根在這片土地定居樂業,造林成為他一輩子的事業。

上世紀60年代初,王宗剛與其他4人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和蘭州榆中縣交界處組建車道嶺林場。“組建之初南北長20公里的林場沒有一棵樹,而我們5人卻想著在這裡造林。”

2000年,定西市安定區拉開退耕還林工程的序幕,加快全區生態環境建設。圖為民眾齊心協力打造梯田。(資料圖) 鍾欣 攝

王宗剛說當時林場的住宿比塞罕壩的地窩子還差,雖然是土坯房,但是四處透風,愛雨又恨雨的林業人既期盼雨水豐潤林木,又要經常遭遇“屋外大雨,屋內小雨”的窘迫。

雖然是國有林場,但他們還要面對沒有技術,缺乏資金的困難,王宗剛便去請教種樹能人,從育苗到栽植均由人工完成,加上定西地區自然條件乾旱少雨,育苗栽植成活率還不到20%。“栽植不存活就要來年繼續補栽,年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王宗剛坦言。

對於山路不方便運輸種苗的困境,林業人就將育好的苗木裝進揹簍,步行上山再一株一株栽種;灌溉水資源缺乏,他們每天步行三四公里遠的山路用木桶提井水,或用扁擔擔河水。

如此,林木一株一株存活,一棵一棵生長,王宗剛32年栽樹15萬株以上,成活保存至今的林木達5萬株以上。他的“愚公”精神感染著兒子王富軍,兒子22歲時毅然接起了父親的班,林場上又出現一個頭戴草帽、身著耐磨綠迷彩、扛鐵鍬的“接班”新面孔。

如今50歲的王富軍,已經從一個墊樹坑都需要老林人指導的“門外漢”,成為林場的種樹能人。比起種樹護林的艱辛,他更願意竭盡所能像父親那樣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他說,“不僅讓光禿禿的山變綠,還要防水土流失。”

由於王富軍常年冒風寒來往於林場各路之間,患上嚴重的風溼性關節炎。他還打趣說,“自己的關節病比天氣預報靈驗。”有一次,定西山區氣溫驟降,騎摩托車到林場領工的王富軍由於腳凍僵脫不下鞋,只能靠摩托車排氣筒上的餘溫暖腳。

安定山川的鉅變,是每一位林業人無私奉獻和付出的結果。(資料圖) 鍾欣 攝

一批批林業人的付出有目共睹。如今,在車道嶺大小8座山樑、50多個山溝河灣,13000多畝土地已全被林木覆蓋,楊樹、杏樹、山毛桃、油松、側柏、核桃以及文冠果等樹木長勢喜人。

車道嶺林場長陳正斌是該場第9任接班人,他說造林的生態效益是長期勞作的過程,必須要一代接著一代幹,山頭的綠色願景不允許接力棒停下來。

如今的車道嶺大小8座山樑、50多個山溝河灣,13000多畝土地已全被林木覆蓋,楊樹、杏樹、山毛桃、油松、側柏、核桃以及文冠果等樹木長勢喜人。(資料圖) 鍾欣 攝

陳正斌說,林場聘用4名當地有護林經驗的農民做護林員,種樹採用承包制和臨時制,分別按每天60元和100元的工資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該林場計劃今後充分利用春季開花和秋季落葉的林木優勢,將林場打造成遊客觀光旅拍的好去處。

安定區位於甘肅省中部,境內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平均氣溫攝氏6.3度,年均降雨量38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高達1526毫米。近年來,安定區通過造林綠化、公路林帶綠化、綠色長廊建設以及封山育林等方式進行國土綠化,當地現有林地面積20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8.6%。(完)

甘肅定西父子數十載艱辛植綠:背苗上山 步行運水

甘肅定西父子數十載艱辛植綠:背苗上山 步行運水

甘肅定西父子數十載艱辛植綠:背苗上山 步行運水

甘肅定西父子數十載艱辛植綠:背苗上山 步行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