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怎樣過中秋節?

(編者按:馬上就到中秋佳節,又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棲霞農民作家北芳也要講述一篇與中秋有關的故事。這篇故事是她兒時的親身經歷,帶大家重溫一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是如何過中秋節的。)

以下是正文

——

傳統的節日中,中秋節的隆重僅次於春節,一年中能夠讓人們迎來送往、走親訪友的節日也就是春節和中秋節了。對天地的敬畏,就是對土地的感恩,感謝仲秋時節糧蔬的豐收。節前要互相贈送月餅燒雞,中秋節日要爭取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因為那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最亮最美的一夜。

中秋節的風俗,是以一個月亮為中心的全家總動員的狂歡,各地的風俗不同,只說膠東農村的傳統中秋,在飲食上,早晨吃芋頭面條,中午吃豆乾飯,晚上吃月餅和悶芋頭(條件好了之後吃餃子);在形式上,晚上要在院子裡吃飯,晴空皓月,小桌放在院子中間,先把月餅放在盤子裡敬天祭月、拜月,然後全家人再圍著小桌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吃燒雞和芋頭。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怎樣過中秋節?

現在的生活水平,一家人聚會,餐桌上沒有十個八個菜,那不叫過節,沒有螃蟹大蝦山珍海味那不叫過中秋;但是在我們60後的記憶裡,小時候的中秋節可沒有現在這樣的口福。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怎樣過中秋節?

月餅是中秋節的代表,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這樣可愛,各個節日必有一樣象徵性的食物做主角。那時村中家家基本只能買一斤月餅,一斤1.4元,也不便宜啊,有的家窮得連一斤也買不起,就自己炒點花生擀碎,加白糖包成火燒的樣子代替月餅。我家從好幾年買不起月餅開始,到與鄰居合買一斤,再到每年買一斤月餅的“GDP”速度上升;不管買多少,都是我屁顛著送給爺爺奶奶一半,剩下的就被母親藏起來。

中秋節的晚上,小院的絲瓜架下,月餅先放在小桌上,再加一個小西瓜、一碗悶芋頭,燒雞一般沒有,記憶裡燒雞是九十年代後開始普及起來,養活個母雞好下蛋,養活個公雞好打鳴,誰捨得殺掉?這裡又想分岔多說幾句那西瓜的來歷,那時沒有賣西瓜的,西瓜種子是年年自己留出來的。能吃到的西瓜有的是種的,大部分是腚尖上的成果。吃瓜人連種子吃掉,野地裡排洩,西瓜種得以薪火相傳往復循環,來年發表在先下手為強的人的手裡。所以許多家庭桌子上的西瓜名叫“狗屎爛瓜”,除了長得個頭小,並不影響口感的爽甜。

父親坐在小桌旁作揖就表示已經祭天拜月了,母親再念念有詞:“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歡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我立馬就學會了,跟著說了一遍又一遍,弟妹卻急得上躥下跳直嚷嚷,急著要分享老天爺吃剩的月餅,西邊的老棗樹上拴著的毛驢被悶芋頭的香味嗆得聲音很響地“吐嚕嚕”打著噴嚏。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怎樣過中秋節?

一個月餅切成八瓣,每人先吃一塊,再吃悶芋頭;鮮亮滑膩的味道,把孩子們撐得,肚子像中秋的月亮。剩下的月餅,最後一般是進了我那寶貝弟弟的肚裡。最後我們坐在草簾上,邊吃西瓜邊對那個又大又圓又透明得像要掉下來的月亮指指點點講故事,故事當然是我媽講的,主要是講月亮裡有嫦娥、玉兔、吳剛砍桂花樹,這幾個人物讓我凝視著月亮努力辨認了好多年,也沒看清吳剛和嫦娥的影子,只隱約感到有點像,小孩的心怎麼能理解“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呢?

這樣的過節方式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後期的事了,在我更小的時候,由於我家破草屋塌了,我們姐弟仨連年重病,我家好幾年買不起一斤月餅,母親便包糖火燒代替月餅。元好問說“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其實我從小就知道行路難,但卻始終是個樂天派。

九歲那年,我想自己做很多月餅,給母親一個驚喜,於是悄悄在村西的一個大石頭上,用黃垚泥做了十幾個月餅曬著;第二天我去看時,泥月餅不知被誰全部摔碎了,我沮喪地撿起碎泥塊,用襖襟兜著回家,在院子裡用水重新調和,然後彈弄了一個個圓餅,用草棍寫上“月餅”兩個字,還捏了兩個小雞,曬在自家的院牆上。母親問你這是幹啥,我說做月餅好過八月十五吃,母親樂得哈哈笑:“好,好,等八月十五留著都給你吃!”中秋節這天,我拿著這些泥月餅擺了兩摞,和母親擺的糖火燒一起祭天,然後這些泥月餅被我和弟妹拿著當軲轆車在院子裡趕趟滾,最後碰碎在南牆根下。

初中時,我已經詩人氣質十足,更喜歡賣弄“學問”,中秋節的晚餐,我會端著一茶缸水在小桌前對著月亮搖頭晃腦吟誦:“這是蘇軾的中秋,明月幾時有,把水問青天;這是張九齡的中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弟妹翻著白眼珠說“酸稽留的”。母親在灶間說著順口溜“八月十五月正圓,扒雞月餅敬老天”,待從門框頂上那個四方窟窿眼裡拔下插著的笊籬,一斤月餅不知啥時被“饞貓”偷吃了兩個,挨個審問,姐弟仨擠眉弄眼,自是沒有結果,孩子們卻為自己的神通捂嘴偷著樂:不論藏多高,都會被我們的火眼金睛搜出來……不過過節是個高興的日子,早晚是孩子們肚裡的美食,母親不會深究。扒雞月餅敬過天地,就著扒雞吃鮮芋頭也是一絕。呀,那扒雞竟然連骨頭也能吃!

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怎樣過中秋節?

如今的中秋,發達的科技把世界變成地球村,隔著千山萬水的孩子不必承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苦。千里音容銀屏牽,我守著一桌豐盛的飯菜,在網上和孩子視頻——“隔千里兮共明月”,照樣是一個團圓的中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