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前些天,按照國家衛計委在2018年3月底之前停止互助獻血的要求,北京市衛計委決定從2018年2月10日起,北京市停止互助獻血,依法開展血液調劑,保障臨床用血安全。我國其它地區也在今年3月底即將取消或已經取消互助獻血。因為事關許多等待血液救命的患者及其家庭,這一規定引起社會廣泛爭議。

什麼是互助獻血呢?互助獻血是無償獻血的形式之一。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佈,從法律層面提出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一般情況下,互助獻血者可按照規定程序去血站獻血,並憑獻血證為指定患者換取等量用血。近年來,隨著醫療機構的發展、擴張和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臨床用血量逐年增加,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血液採集量卻增長緩慢。WHO認為,一個國家獻血率只有達到10‰-30‰,才能滿足臨床用血需求,我國人口獻血率與WHO提到的獻血率還有一定距離。很多地區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現常態化。在這種情況下,互助獻血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有效補充,在《獻血法》頒佈後的近20年來,互助獻血緩解了部分“血荒”,可以說拯救或延長了無數條生命。此外還可以體現親朋好友間的互助精神,增進了親情和友情。部分患者家屬瞭解到獻血可以拯救生命的重要意義之後,會隨後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互助獻血對於稀有血型或特殊血製品的意義則更大。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那麼為什麼現在又要取消互助獻血呢?因為血液製品的短缺和政策執行部門的疏漏,政策的實施可能會漸漸偏離原來的軌道,或者說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很多重病需要輸血的患者往往聚集在北京、上海等醫療條件好的大城市,不僅造成當地血源更加緊張,互助獻血比例上升,而且很可能患者在當地並無親友,無法找到合適的互助獻血者,而親屬迫切希望患者輸血治療,無奈只好選擇以非法交易的方式獲得血源,於是賣血行為應運而生。再加上“親友”身份不易界定,醫院和血站也很難審核獻血者身份,這樣就使賣血者能夠輕易通過相關審核。血液買賣的非法行為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而且催生了“血頭”、“血霸”及其黑色利益鏈條。有報道說2017年在北京市的互助獻血比例已達21%,而WHO認為,當互助獻血在無償獻血中佔比大於5%時,就存在非法買賣的風險。互助獻血比例加大,還會對無償獻血的公益事業造成衝擊,使無償獻血人群流失,尤其是血小板獻血隊伍縮小。如果醫院和採供血機構對互助獻血宣傳、動員的措施不當,本是為保障急救用血的互助獻血政策卻表現出強制色彩,會使無償獻血高尚的公益形象受損。有些患者家屬會認為互助獻血有“以血換血”的意思,片面理解為“想輸血必先獻血”,引起負面情緒和恐慌。從醫療方面來說,無償獻血和互助獻血並行,也會給臨床上用血公平帶來壓力,有些曾參加過無償獻血的患者在治療期間也需要互助獻血,這就會讓有些人認為“獻血容易用血難”。並且經統計,互助獻血的合格率明顯低於無償獻血,互助獻血者為了保證親屬用血,有可能隱瞞自身疾病。如果遇到疾病檢測的窗口期,將給臨床用血造成一定風險。基於這些弊端,再結合近20年來,我國無償獻血率持續增長的良好形勢,已具備停止互助獻血的基礎。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取消互助獻血將對醫療工作有多大影響呢?迄今為止,輸血仍是許多疾病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如血液病、腫瘤、手術等都需要有血液保障才能順利進行。對於一些長期需要輸血或血製品的患者來說,已經習慣了互助獻血或向不法分子買血,取消互助獻血的政策將立刻引起他們的焦慮。儘管早有消息,還是會給一些急需輸血的患者造成突如其來的困境,取消互助獻血可能當即就會給他們造成不便,尤其是需要定期輸入血小板的患者。同時焦慮的還有他們的醫生,如果臨床用血不能及時、充足供給,就會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甚至使患者失去治療機會,醫生要面對絕望的生命而愛莫能助。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取消了互助獻血,無償獻血又將怎樣滿足臨床需求呢?首先,無償獻血需要長期、廣泛的宣傳。各級政府的重視是推動無償獻血最強大的力量,政府需大力提高履職能力,通過政府主導,協調各方力量,利用多種媒介,進行廣泛宣傳、動員和監督管理,發展宣傳隊伍和長效宣傳機制,擴大宣傳覆蓋面,為無償獻血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無償獻血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要想提高人們對《獻血法》的瞭解、對無償獻血的意義和血液知識的認知程度,必須進行長期、廣泛的宣傳。要讓人們認識到獻血是高尚的,不是金錢能代表的,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信念,使無償獻血的公益形象深入人心。血站、紅十字會和其它醫療結構也要大力宣傳關於獻血法和獻血知識,並積極協調組織單位、學校等團體和個人參加無償獻血,不斷髮掘新的獻血人群。特殊血型或需要特定血製品的患者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求助。第二,建立長期異地調血機制,解決地區性供需矛盾。如果能實現採供血和用血單位聯網,增強獻血、用血透明度,既可增進公眾信任,又能協助公安部門打擊賣血和組織賣血的違法行為。第三,加強採供血機構的設置和運營維護,改善獻血環境,開展優質服務,對獻血者全程關愛。優良的技術和親切的語言給獻血者溫馨的感覺,通過贈送小禮品和定期開展聯歡會、表彰會等活動,讓獻血者充分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肯定和尊敬,體會到個人價值。第四,醫療機構通過技術手段節約資源。醫療機構要積嚴格把握輸血指徵,減少不必要的輸血,把有限的血液資源用於最需要的患者,減緩供需矛盾。有些醫生在沒有檢測血紅蛋白數值的情況下憑經驗就認為患者應該輸注紅細胞,或者用冰凍血漿來補充白蛋白等錯誤行為,是缺乏輸血知識造成的。醫療機構要積極推廣自體輸血、成分輸血等技術。擇期手術患者、孕婦或稀有血型患者積極開展自體輸血,既可以節約血液資源,又能有效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和減免輸血後免疫反應;而成分輸血安全、療效好,不良反應少,減少患者代謝負擔,而且節約資源,並且更有利於血液保存。比如血小板可以在特製塑料袋中(22±2)℃震盪條件下保存5天,新鮮冰凍血漿在零下20℃以下保存1年。輸血技術可以體現一個地區、一個醫院的醫療水平。

取消互助獻血,急需用血患者的生命誰來保障?

雖然面臨眼前的用血缺口,取消互助獻血可能更符合長遠利益。縱觀世界,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也是禁止用金錢來鼓勵人們獻血的。另外,據官方報道,為了確保停止互助獻血後的臨床必須用血,北京市衛計委努力聯繫其它省份調劑調血,積極協調供血機構和臨床用血機構,建立每日監測報告制度,保障血液尤其血小板的供應,並組織專家現場指導臨床用血。“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國家政策不可能因為存在不同意見就輕易動搖。也許暫時不能使所有人都滿意,但是醫生和患者還是應對其抱著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態度。相信如果新政策存在不完善和偏離初衷之處,也將在多方努力下不斷改進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