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監管層出手,行業開始轉向平穩發展,爆雷開始減少

監管層出手,行業開始轉向平穩發展,平臺密集爆雷的情況似乎開始減少。

對於當下網貸業形勢,業界充滿擔心,新投資人不敢入場,老用戶都在質疑,外加一些借款人延期還款甚至惡意逃廢債。

監管層出手,行業開始轉向平穩發展,爆雷開始減少

在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白澄宇看來,整頓期內,行業重新洗牌是一種正常現象。

當務之急是行業發展要回歸理性,加強兩個方面的風險意識教育:一方面,加強投資人教育,吸引合格投資人進場;另一方面,也要對借款人進行誠信教育,理性貸款。

關於爆雷情況,從媒體報道情況可見一斑:《如何看待P2P平臺爆雷潮?》、《P2P爆雷潮是誰惹的禍?》、《P2P爆雷潮的問題根源》、《密集爆雷潮下,P2P平臺如何自救?》、《P2P網貸爆雷潮來襲》……

不可否認,平臺密集爆雷的信息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監管層出手,行業開始轉向平穩發展,爆雷開始減少

為了降低爆雷輿論的影響,儘可能提振投資者信心,正常運營的平臺紛紛推出加息等刺激手段。事實上,網貸整體收益率已經連續兩個月走高,8月份甚至攀升到10.02%,達到近一年來的最高點。

對於投資人而言,能否正常提現,是判斷平臺優劣的硬性標準。正常運營的平臺,不僅可以正常提現,而且提現速度比以前還要快,有些平臺甚至可用‘秒到’來形容。

或許是平臺的刺激手段起到了作用。據零壹財經統計數據,在成交額前100榜單排名前20的平臺中,9家平臺交易額上升,10家交易額下降,相比7月的狀況(4家環比上升)有了很大改善。

內外因素疊加

今年以來,P2P的成交額開始持續下降,特別是近3個月來待還餘額急劇下降。截至7月末,P2P借貸總人數達709.5萬人。

在此之前,P2P行業經歷了快速增長期。

2017年1~10月,P2P網貸短期現金貸業務總成交量約是2016年全年的5倍。快速發展的同時,過度借貸、重複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陸續暴露出來。

關於平臺密集爆雷的原因,有分析認為,由於監管措施力度過大、監管政策相互疊加,出現了處置風險。此前,P2P是一個“三無”行業,即無監管、無標準、無門檻。

由於P2P平臺出現了風險,一些借款人趁機惡意逃廢債,寄希望於P2P平臺因資金鍊斷裂倒閉,從而逃脫還款義務。這種行為無疑進一步加劇了P2P平臺的風險爆發。

此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報送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要求各地上報借本次風險事件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名單,並協調納入徵信系統。

這意味著,P2P平臺逃廢債借款人的相關信息將被納入百行徵信系統。

前景值得期待

作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一部分,網貸平臺潛在的風險已經引起高層重視。

8月24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重點關注網貸和股票質押風險。對於網貸,會議提出深入摸清網貸平臺和風險分佈狀況,加快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建設。

平臺退出之後,投資款能否收回,這是很多投資者擔心的問題。無論P2P平臺是否正常運營,甚至清盤退出,只要合法債權債務關係不通過債務履行等方式消滅,就應該受到法律保護。中國小額信貸聯盟P2P自律公約明確要求平臺必須預留資金,在退出時維持平臺運維以完成債權債務關係。

過去幾個月,監管政策加快落實,打擊逃廢債、建立良性退出機制、合規檢查等配套政策密集出臺並落實,P2P行業開始趨於穩定,甚至出現“解凍”跡象。

雖然市場轉向平穩,但長效監管機制建設仍需時日。

此前,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列出108條合規檢查清單,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自查工作。

關於自查進展,《民生週刊》隨機聯繫了3家平臺。平臺方均表示,已經開始合規自查工作,但不方便透露具體細節。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球金融科技峰會上,央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表示,P2P的本質是直接融資,而不是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P2P的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應當建立合適的監管制度和政策支持。“如果是直接投資P2P資產,應該有更高的合格投資人這樣一個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