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P2P平臺接連“爆雷”留下的一地雞毛如何清理

蔣光祥

前些年紅極一時的P2P近期再次頻頻走上財經新聞的頭條,只是方式頗為令人不安。

繼之前上海快鹿、南京錢寶等影響較大的平臺“爆雷”之後,善林財富、唐小僧、意隆財富、聯璧金融等滬上P2P“四大金剛”今年均已炸窩,4家平臺規模合計2000億元。而杭州警方這幾天正緊急查辦的牛板金等平臺,又涉及500億元的“爆雷”規模。

據網貸之家的數據,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停業平臺17家。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有多個家庭正日夜焦灼。

更為要緊的是,隨著宏觀經濟去槓桿下的嚴峻大勢,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收緊,備案延期,各平臺難以有新錢入賬以借新還舊,投資人開始恐慌,用戶信心幾乎崩潰,這讓少數向規範運作轉型中的P2P平臺也難以得到喘息機會,一樣可能面臨擠兌。

P2P大潮退去那一刻,裸泳者冷暖自知。

P2P平台接连“爆雷”留下的一地鸡毛如何清理

多個P2P平臺以高大上形象進入互聯網金融圈,最終卻留下一地雞毛,也算殊途同歸,併成為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示非法集資時“收益率超10個點,就要做好損失本金的準備”的鮮活註解。

在P2P行業中,雖然不乏認真按照P2P的本意(即個人對個人,點對點),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平臺,但限於創始人、從業者素質或股東方的泥沙俱下,囿於與正規金融機構判若雲泥的風控措施,同樣有大量的P2P平臺虛構借款標的以自融,疊加超高額利息從而最終落入龐氏騙局。甚至不少平臺涉嫌新型傳銷騙局,將“45天投資翻倍,一年可獲十倍收益”的標語打在官網首頁,令人錯愕與不齒。

有什麼樣的平臺,按理也就有什麼樣的受眾,但僅歸結於客戶自身貪婪或傻,又顯失公平。要求從未接觸過銀行以外的任何金融機構、知識構成中缺失經濟學板塊的客戶,能夠一眼看出某些P2P平臺不合理之處,未免過於苛刻。他們犯錯就和我們大多數人在家裡短路的電器面前一籌莫展一樣正常。

這些以基金、資本、投資、諮詢、財富冠名的各類P2P公司,給具備一定投資實力但又沒有相應金融知識儲備的人士,尤其是交水電氣費還得去郵局、銀行代收櫃檯排隊的老年群體,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以之前的快鹿為例,其從業者遞出來的名片是快鹿集團“某某路支行行長”,特意往銀行上靠,可謂靠得相當“精彩”。

頂級地標寫字樓+美女業務員,明星代言,知名電視節目冠名,廣告深入普通人每一個生活場景,這已經成為某些P2P的標配。和房產中介的“行業壁壘”就是電動車加小西服一樣,P2P大量招聘學歷可疑、素質堪憂,喜歡自稱“做金融”的業務員,對產品投資標的包括股東構成常常一問三不知,卻特別喜好在朋友圈刷屏曬富,對收益率讚不絕口,對風險絕口不提。

更為過分的是,這類公司善於躲避原一行三會多年來的監管沉澱,打地方金融部門的擦邊球,借保理、租賃、小貸等相對容易獲得的類金融牌照,用極小部分的真實業務來掩蓋絕大部分的龐氏騙局,直至完全失控,高管投案。

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上週正式作出部署,嚴厲打擊非法集資與金融詐騙是重中之重。應當說,以當前百姓的理財知識儲備與理財特點喜好,動真格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

身處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客戶都能接二連三地上當,其他城市的客戶處境更是可想而知。特別是很多中老年客戶受騙後,晚年幸福毀於一旦,給社會平添不安定因素。

以上海為例,在《進一步做好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實施意見》頒佈後,上海投資類公司已經全部暫停註冊辦理。《意見》中明確的 “誰引進、誰負責”的招商原則,讓之前喜歡在陸家嘴高樓裡守株待兔的不法P2P平臺有成為喪家之犬之勢,可謂捏到了源頭防控的七寸。

那麼,P2P平臺究竟還有無存在的必要?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前提前置的問題——監管信息共享與協調機制的建立;統一準入門檻與設立條件,指標、罰則等指標;日常非現場監管與現場檢查,跟蹤產品兌付;建立黑白名單,定期警示或公示皆為前提——這些前提不明,就很難有適合P2P生存的土壤。

此外還有一個長遠工作,便是投資者教育的普及。與其事後同情或指責“花樣”維權的P2P客戶,不如事先有人站出來做投資者教育。投資者教育有如足球少年隊、青年隊所做的基礎工作,只有當社會理財認知大面積提升之時,才不會那麼容易出現上當受騙。

客戶正因為接觸不到正規金融知識,才容易被魚龍混雜的P2P所坑。其實,在騙局多發的市場,其實特別適合有認真的人與公司去做投資者教育這種事情。非但積德積善,也極易贏得客戶信任,從而最終贏得市場份額。

(作者為公募基金行業從業人士)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