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對“娘炮”怎麼看?是支持還是反對?

martin86


自然是持反對意見的!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畸形的審美。



審美多元化

俗話說的好,存在即合理,那麼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社會上來看,現代社會的審美是多元化的,融合的,相互包容的。

所以我們允許很多總審美方式的存在。但是現在女性對男士由內到外表的看中已經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了!

因為男明星的陰柔美,娘炮的議論盛行,就連人民日報也發出了文章說:我們應該包容多元化的審美觀。而不是一味的抨擊娘炮,這是一種歧視。



濃妝豔抹是你的自由沒錯

其實說的沒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自由的意志去選擇生活。但是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如何選擇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的事情,濃妝豔抹也好,戴耳環穿裙裝也好,這都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形象來說,還是要得體一些來的好,畢竟很容易給小朋友傳播不好的影響。最起碼,你也要讓別人知道你是男是女啊!

說一個我身邊真實的例子:跑男團前幾年很火,而當時除了固有嘉賓之外,還加入一個固定嘉賓,外貌出眾。有天晚上我和我朋友看跑男,她說:我最喜歡這個女孩子!我看了一眼,然後說,不是啊,她是男的,我朋友大吃一驚,什麼呀!男的?我還以為是女生呢,我再也不喜歡她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誰了!就不多說了,這樣看來,公眾人物在電視臺前的一舉一動對青少年有多大影響就不用說了吧!



不要引起青少年對“娘”的效仿

然而,這樣女性化的審美的出現。其實是娛樂圈的產物,也可以說是當今社會發展趨勢的一種產物。對明星來說很是多也就意味著能夠引入更多的人,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賺更多的錢。於是將本身的行動為男性特徵的偶像培養的女性化本身就是對個人性格的摧殘,在社會上引起青少年的效仿,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有很多媒體都認為娘炮的審美擴張,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成長,其實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你娘炮是你的事情,但是萬萬不可出來宣傳男孩子女性化這樣的觀點。

請記住:男子血性陽剛,女子陰柔智慧!



(歡迎關注娛樂磚家的後院,只生產獨到的娛樂觀點)


娛樂磚家的後院




男性長得精緻沒有錯,少年時的一絲陰柔之美更不是他的錯。女性長得陽剛帥氣也很可愛。

陰柔之美,不能用“娘炮”來形容,這不合適。“娘炮”出處哪裡?我們無需考究。但炮製“娘炮”一詞的人心裡一定很陰暗。

丁瑜教授的觀點很好,我們生活在社會大家庭裡,不可能苛求每個人按一個極端發展,這樣只有模具才能做得到。

一邊是極端陽剛的男子漢,另一邊是極其陰柔的窈窕淑女。這還是社會大眾嗎?這應該是石膏雕像群吧?

既然是社會,我們就生活在包羅萬象的社會大家庭裡,就必須要有包容性。否則將大眾區分成多個對立面,製造社會撕裂。這樣可以了嗎?


男生既可以精緻,也可以粗獷,女生既可以陰柔,也可以陽剛

《中國婦女報》也刊文稱,“男性陰柔化”是個偽命題,剛柔相濟才可成就完美人格……沒必要擔心越來越多的男孩喜歡精緻的生活而變得沒有血性……男人變得溫柔一些,講究一些,更尊重女性一些,或許更有利於社會和諧與發展。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每個人的男性度和女性度都有差異,“人性是豐富多彩的,應該讓每個人隨心所欲地落在極度男性化與極度女性化這兩個極端點之間的任何一點上,而不是強求每個人都必須落在極端點上”。她還呼籲審美標準的多元化,

我們少些去苛責那些具有陰柔美的精緻男青年,如有可能,稍作引導即可。


我們不能用整齊劃一的審美標準去評判每一個人,這不合適,不可能,也不提倡。

總之,我們生活在這社會大家庭裡,就有可能遇到多樣化的人與事。

只要我們給予更多的包容,生活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裡的人們,才會更加和諧、更加幸福!


Nick理性之劍


回答問題:

就題目而言,對於娘炮,既不可簡單的支持也不必無根據的反對。應酌情而視。無論娘炮也好,還是娘娘腔也好,都有其主客觀原因。理由如下:

一,有的人聲音樣貌本身就是先天而來,想改都改不了,比如很有名的香港藝人曾志偉,他就是帶娘娘腔的鴨公嗓,估計他本人也不想這樣的,歌星楊坤聲音也是如此,演員陸毅、青年唐國強,都是小白臉型的美貌帥男,唐國強還曾被稱“奶油小生”,為什麼沒人說他們娘炮呢,他們沒有在生活中塗脂抹粉,更沒有矯揉造作,有的僅僅出現在熒屏上,生活中表現了男人的陽剛之氣,而且這四個人都有傑出的成就,受到各年齡層面觀眾聽眾的喜愛,對這些人有什麼理由反對呢,完全可以支持!

二,如梅蘭芳、李玉剛等人,這些人在舞臺上是十足的女人,把女人的阿娜多姿、多情嫵媚、柔弱扶風、善解人意等等表現得傾國傾城。生活中的他們卻仍然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樣的藝術家,也是值得尊敬支持!

三,對於一些小青年,動不動嚇死寶寶了,你好壞偶等等網絡語言娘娘腔,有塗脂抹粉,但不賣弄,這樣的男人屬於的娘炮範疇。但是這樣的男人他只是一個百姓,不享受公眾膜拜,沒有因此獲得任何收益,更不帶領時尚,作為多元生活方式,這樣的男人就由他去了,不支持、不反對、也不鼓勵、當然也無法提倡

四,有一些小男人經常以演員歌星形象代言人等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接受大眾的禮拜獲得高額香火,引領青少年的時尚和三觀。動不動嚇死寶寶了,你好壞偶等等網絡語言娘娘腔,成天塗脂抹粉,故意賣弄,手捏蘭花,搔首弄姿,裝傻賣萌這樣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娘炮,這樣的男人應該堅決反對!還應該在相關歌舞平臺影視代言界予以堅決的封殺!


真石


當今社會出現娘化的小鮮肉是商品經濟發展中的衍生物,是商人、資本為逐利而仿韓潮刻意包裝打造出來的商品化的畸型的藝術形象!其特徵是特意將一個大男孩從外形到言行舉止女性化。女性化的小鮮肉們為出名、為金錢整形整容、濃妝豔抹、衣飾花俏、忸怩作態、嗲聲嗲氣,完全失去了一個正常男性應有的陽剛特性!女屬陰,男屬陽,這是社會的共識!陰柔美是女性的主要特徵!當一個大男人在外表上刻意女性化時,其內心意識也同時被女性化左右,而導致人的正常性別意識扭曲!這種畸形的扭曲的性別意識及審美導向對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的身心正常健康成長是極其有害的!因此這種的社會現象不僅不代表著社會進步,相反是一種影響廣大青少身心健康成長的毒素!社會、媒體、影視界對這種畸形的藝術形象不應倡導,對性別意識扭曲的小鮮肉應矯正而不應縱容。要重視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學生的審美教育,要創造讓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近智者智


男性娘化的本質是因為女性地位的持續上升導致的。究竟什麼人喜歡娘娘的男性?你們可曾想過?看榮爐慢慢道來。

大老爺們肯定不喜歡(同性戀的除外),30歲以上的女人也不喜歡(虐童女總裁除外)。老年人更不喜歡(老眼昏花,分不清男女的除外)。

只有一種人喜歡,那就是未結婚的少女,這種娘男往往非常之帥,身材也好,舉止文明,而且多金。她們不認為這是娘,她們認為這是帥!甚至她們知道這是娘,但是無所謂,誰讓他們帥呢?

而娛樂業消費的主力軍呢?正是這些未結婚的少女,16歲到25之間。消費能力最強,所以她們喜歡的,就是就流行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娘男越來越多了。

而且,娛樂業迎合的正是消費人群的變化。你看看90年代,男性是消費主力軍,電視裡演什麼?霍元甲,金庸,古龍,盡是男人愛看的東西。為什麼?男人有錢啊!

2000年呢,各種瓊瑤劇開始興起,與此同時,女性的地位已經逐步上升,她們更有錢,也更願意花錢。男性劇已經很少,男人已經不得不靠邊站了。

2010年呢?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開始掀起小鮮肉狂潮,女性的地位進一步升高,她們已經成為娛樂界消費的絕對主力。男性劇已經基本絕跡。

所以存在即為合理,男性由於要攢錢買房,沒錢消費。女性呢?有錢全部花光。因此,除非未來是女性買房,否則娘男會繼續紅下去。





榮爐


為什麼外國拍的影視劇裡面很少見到娘炮形象,很少見到說話結結巴巴的傻缺,在銀幕上展示的都是肌肉男都是硬漢形象,我覺得還是他們國家重視自己公民在全世界的形象,我們國家對一些爛片傻缺片等低質量影片審核通過量太高,或者說審核根本就是一種形式而已。如果娘炮形象傻缺形象包括一些韓劇在銀幕上盛興的話,必然會形象青少年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他們會覺得軟弱的形象娘炮形象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同情,但現實是這類人離開了父母在社會上根本就無法生存,而且還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我們國家的公民在世界上的形象本來就不好,如果相關部門再不插手整頓這些本該不屬於中國人的不良形象,必然國人在全世界面前永遠都是懦弱、素質低下、愛耍小聰明等不良標籤。真心希望咱們的銀幕裡面多一些像《亮劍》這類的抗戰劇,堅決杜絕“”手撕鬼子”這類傻缺的抗戰劇;真心希望多一些像《天道》《雍正王朝》這類實力派演員矩陣的影視劇劇,堅決杜絕娘炮、娘娘腔、傻缺、炫富這類有損國人形象的影視劇。

樹立咱們國人的美好形象,就從抵制有娘炮、傻缺的影視劇開始!







柴火美食


娘炮文化的興起,傳統漢族的滅亡。

曾幾何時,江東和西北一樣,都是彪悍、武力的代名詞。春秋戰國吳國幾乎滅楚,敢爭鋒天下,楚霸王帶領八百江東子弟滅了強秦抓了劉父,孫策孫權三分天下,硬抗中原曹魏五十多年。曾幾何時,江東群雄紛紛,耀眼歷史星空,鑄劍師干將莫邪、刺客專諸、西楚霸王項羽、小霸王孫策、錦帆賊甘寧、拼命周泰……就連李清照都感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王安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猶未知。

但為何到了後來,沒了江東,有了江南,沒了大江東去的豪氣,有了江南的萬種風情,沒了江東父老、江東英雄,有了江南美女、揚州瘦馬?

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女風娘炮取代了豪氣俠情。所謂的美男子潘安宋玉,其實就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娘炮。民風如此,文風也是如此,沒有了建安之骨,更沒有了兩漢之實,華麗無比、對仗工整的姘文大行其道政風更是如此,軟弱偏安成為主流,割地賠款和失敗成為常態……如此之國,好景不長。

終於,傳統漢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漢鮮血統的新漢族李氏奪了江山。


吹得牛能飛上天


娘炮論爭該爭什麼?

央視播出《開學第一課》後,輿論對娘炮和娘化現象發起猛烈炮轟。然而,由於對娘炮、娘化中的“娘”理解有誤,不僅誤傷了女性,而且留給娘炮擁躉以反擊的依據,形成一場混戰。由於參戰各方都未瞄準抨擊的主要目標,切中要害,難以達到致命一擊的效果,從而釀成公說公有理,眾說紛紜,沒衷一是的混亂局面。

這樣下去,論爭不是越爭越明,而是越爭越糊塗,不僅旁觀者難以從爭論中獲得清晰的認識,就是參戰者恐怕也會隨論爭的擴大(參戰者越來越越多)和延續而感到迷茫。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兩家頂級官媒的兩篇評論,一揚一抑,針鋒相對,令人詫異,更讓人迷惑。一向一致對外,同仇敵愾的國級官媒怎麼鬧起了內訌,互相開火,而且看不出誰有撤退之勢?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原因很簡單,抨擊的目際不在同一個點上,都沒有找準靶心。都認為自己火力很猛,能摧毀敵方指揮部,結果對方並未遭到重創,仍能以猛烈炮火還擊。

為對娘炮、娘化現象展開精準打擊,必須對娘炮、娘化中的“娘”的特定含義作出正確的解釋。

娘炮、娘化以及娘娘腔中的“娘”,不是指爹孃或大娘中對特定女性長輩的稱謂,也不是泛指女性,而是特指皇帝娘娘。宦官在皇帝面前說話,腔調模仿皇帝娘娘,所以宦官說話的腔調稱為“娘娘腔”。

為什麼要將某些男性稱作“娘炮”?那是因為他們與皇帝娘娘有相似的特徵。這些特徵中姣好的容貌,苗條的身材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其餘的都是為討好特定的對象(皇帝丶粉絲等)而刻意裝出來的。他們裝靚,在臉上抹粉,在唇上塗紅,在頭髮上染黃,在眉毛上描黛。他們裝嫩,老大不小了仍然弄出一副小孩般天真爛熳的樣子。他們裝弱,讓聲音儘可能柔和,讓動作儘可能綿軟。他們裝萌,拋著媚眼,露出巧笑,憨態可掬,以傻博愛。

無論是皇帝娘娘還是娘炮,他們共同的基本特徵不在容顏體態,而在於品質與作風,這就是,為討好特定對象以獲得利益(權勢或金錢)而矯柔造作,忸怩作態,巧言令色,喪失骨氣。這種人表面光鮮,內心陰暗,看似可愛,實則自私;長於逐利,少有責任;庸庸祿祿,不問國事;怯懦無能,畏難就易……

弄清娘炮的基本特徵,評論應集中火力對準虛偽作巧的品質、矯柔作態的作風和畏難無為的情志,不宜在容貌、體態、聲音、衣著上做文章,不能不分青紅皂向小鮮肉開火,對女性化放箭,更不該向在舞臺上反串女角的演藝人潑髒水。如果將論爭擴大化甚至以友為敵,論爭必然成為一場只有輸家沒有勝者的混戰,其結果,非但不能激濁揚清,清風正氣,壯我國威,反面會引發混亂,損傷國人之間的和氣,破壞和諧安定的大好局面。

我們呼籲:論爭必須找準目標,混戰應當立即停止!


荷風68


肯定是反對。

這兩天,我在上《新聞評論》課的時候,將這個問題帶到了課堂上。

讓同學們討論,還真是眾說紛紜,有點莫衷一是的意思。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最先挑起這個話題的是新華社,好像是在網站上,

推出了一篇文章,叫《娘炮之風當休矣》,引起輿論紛紛。

沒多久,人民日報也發出一篇文章,叫《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男性氣質》,

和新華社的文章意思不大一樣,甚至有點“針鋒相對”。

接著,網上就有聲音說,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在此問題上意見相左,引發討論。

還有《新聞週刊》等媒體,也發了相應的文章。

國家級媒體,對男孩子的“娘”現象和“娘炮”現象,同時發聲,

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說明這一現象已經愈演愈烈,或者有點甚囂塵上了。

有意思的是,這幾篇文章都沒有給“娘炮”下出一個確切地定義。

所以有人困惑了,到底是特質那些綜藝節目裡的男明星呢,

還是也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呢男性?與此同時,那些生活得比較雅緻、細膩的男人,

算不算“娘”呢?再就是,“娘”和“娘炮”這個詞,本身有沒有性別歧視的嫌疑?

實際上,雖然沒有給定義,但大家心知肚明。

“娘炮”主要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從穿衣打扮,行為舉止、

娛樂愛好與語言表達等方面,過度女性化的年輕男性。

這幾天,一些電視媒體和魚類平臺,已經開始擯棄與排除那些帶有“娘”嫌疑的明星。

甚至,連過去的很多所謂的“小鮮肉”也排斥在外。

的確,“小鮮肉”和“娘炮”之間的關係,的確也比較微妙。

按道理講,如果細究,“娘炮”這個詞,本身還是多多少少有一點女性歧視的色彩在裡面。但可能也是出於無奈,只有這個詞能比較準確的概括那一類人群,暫且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替代,也就只要暫用這個詞彙了。
毋庸諱言,跟各種“舞臺上”娘炮現象越來越嚴重相伴生的是,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一類人。

為什麼?

是綜合原因造成。

人的性格,和價值取向,包括性別取向等,絕大部分都是後天養成的。

一二十年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幾代人為此付出了代價,其中一個,就是孩子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很多孩子都是更多地跟著母親成長,難免會受到更多的影響。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養育,也常以奶奶、姥姥為主,爺爺、姥爺儘管是男性,但因為隔輩的關係,所流露出的更多的屬於女性的溫柔和體貼。

第二,幼兒園和小學裡,“男性阿姨”和男性老師的缺乏,使得孩子們即使大了一些,也仍然是在母性和女性的關照下,繼續受到教育和影響。

第三,整個社會和教育系統裡,在人的性別意識,性別教育等方面,基本上是個空白。而且,對男孩子性格女性化的兆頭和現象,沒有引起及時的注意和重視。以至於演變至今,愈演愈烈,有不可收拾的勢頭。

第四,這些年,影視界、娛樂界和演藝圈,受到越來越多的日韓風的影響,尤其是韓國的影響,大量的韓“娘”進入中國娛樂場,成為中國青少年的偶像,俘虜了他們的心,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造成了他們的性別意識模糊。

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現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們得要有耐心。我們得做好準備。

我們應該就這個問題,來進行一場性別意識的討論和教育。

這似乎是一件早就應該做的事情了。


手機攝影藝術


應該沒有人支持“娘炮”的存在吧。昨天晚上和朋友吃飯時剛好聊到這個話題,謝霆峰、古天樂那一批男演員是我們認為長得帥的最後一批男演員了,當今男演員越來越入漂亮上發展,他們和帥好像不怎麼沾邊,骨子裡缺少了一些男人的本質。

隨著韓流的刮入,男演員們越來越缺少陽剛之氣。我一點也不討厭鹿晗,其實在娛樂圈有一個外形如他的男星存在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也不能現在所有的男星都往那個方向捯飭啊,看看現在的這個天團那個組合的,裡面的男藝人個個都是描眉打鬢紅妝俏,如果哪天翻拍《大閱兵》讓這幫人去演,那畫面絕對辣眼睛。

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在小區裡玩耍了,陪辦他們的都是電視、平板、手機這類電子產品,所以他們可以天天在電子產品上看到這幫人晃悠,女孩先放一邊,我們的小男子漢們如果天天看著這群人的節目長大,先別說培養他們的陽剛之氣,就連性取向都容易被帶跑偏。

雖然滿屏幕的肌肉猛男也會讓人視覺疲勞,但是滿屏的“娘炮”真的會影響我們的下一代。(d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