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行而勁健 草而蘊藉

行而勁健 草而蘊藉

——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普寧市文聯主席李明生

【記者 蔣傑】 李明生,字賀之,齋號明生堂、雲隴山房,1973年1月生。大學本科學歷,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

行而勁健 草而蘊藉

李明生研究書法

李明生是那種少年得志的人,20多歲的時候即已在全國書法展中榮膺大獎,並且憑籍著這種驕人的藝術成就資歷,當選為普寧市書協主席、揭陽市書協副主席、廣東省書協理事。進之作為粵東一地青年藝術家傑出代表的身份,又當選為普寧市政協常委,普寧市人大常委,普寧市文聯主席,揭陽市優秀專家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揭陽市宣傳思想文化拔尖人才,揭陽市人大代表等政治榮譽,李明生可謂是一個在藝海官場,處處逢緣的人,這在七十年代出生的書法家中,顯然是極其罕有的。

藝海官場的順暢,並沒有令李明生飄飄然起來,患上一般年輕人得志便猖狂的通病,他在平素為人為藝的過程中,反而更加內斂,更加用功,這也許才是他的過人之處。我猜度他必是深究過老莊一派的處世哲學,懂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解惡,故幾於道”的妙理。縱然自己是木秀於林,然風未必能輕易摧之,他的這一用世處事的策略,完全超越了他既有的齒齡及閱歷。他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當然結果如何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行而勁健 草而蘊藉

李明生書法作品

李明生幼受庭訓,垂髫之年既得祖父啟蒙,由唐人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登堂入室,開啟了個體的書藝之旅。在書法的學習與實踐中,啟手人門是否正路是至為關鍵的一環,啟手的第一本字帖向被人喻作“第一口奶”,李明生喝的這“第一口奶”的確正路。劉熙載《藝概・書概》評褚遂良書法是“唐之廣大教化主”,以此可窺褚字境界之高、影響之大。李明生由褚啟手人門,可稱正得學書的絕妙法門。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用筆流暢靈動,以行入楷,線型婉媚道勁,節奏感極強。從某種角度評價,以褚書《雁塔聖教序》啟手,再由楷書向行書過渡的進階轉換中,往往比之漢魏諸碑及唐人歐、顏、柳諸家更加便捷無礙,大有順理成章之慨。是故李明生在《雁塔聖教序》中汲取到書寫技巧的基本法理後,自然而然地又把觸角沿深向更容易抒寫心曲的行草書學習,他由楷法入行草較之一般學書者,幾乎是隨手而得,沒費一點兒力氣。

當代書壇耆宿李剛田先生嘗評李明生書法日:“明生之行草書,出入二王門庭,於米南宮、蘇東坡、董其昌、王孟津諸家莫不悉心用功,其筆下嫻熟自然,於細節處能得精緻,於篇章章中見恢宏。”剛老之語,誠不妄辭也,他在娓娓徐敘中,道出了李明生學習行草書的脈絡及著力處。李明生確是經年沉浸在帖學書法的海洋中,凡帖學書法之精者,莫不觀之思之運之。劉勰《文心雕龍》中有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正是在廣採博覽中,李明生終於選定了最愜個體心意的董其昌行草書作為取法的主要源頭,隨後以董其昌的法書為創作藍本,營構了一個屬於自我的黑白世界。

行而勁健 草而蘊藉

李明生書法作品

董其昌在書法創作上強調以勢為先,他嘗自道:“文敏之書病在無勢,所學右軍猶在形骸之外,右軍雄秀之氣,文敏無得焉。”從這段論書語中可知,他在對趙孟頫書法的批評中,也道出了個人對“勢”的關注與尊崇。李明生對董其昌書風的把握正是在“勢”的方面用意,因之能得一超直人之妙,盡取董書靈妙矯變之風神。李明生作書往往以董書為意,用筆提按強烈,線條粗細反差很大,結體上松下緊,左右傾側,字與字、行與行的映帶關係通常分得很開,但是上一字末筆的出鋒與下一字起筆的露鋒,都是遙相呼應、絲絲入扣的,行與行的映帶關係也是前後有序承接,保有明顯的照應呼應意識。因此他的作品整體感很強,字距行距的拉大則是有意強化董書“涼風乍至,齋閣蕭閒”的淡遠之意。總之,李明生之行草書可目為當世真識董書真味者之一。

李明生在全國書法展獲獎的經歷及自身政治、藝術行政力的資歷,為他的書法作品進入市場提供了一個有利的順入前提。據我的市場考察,他的作品在粵東的潮汕地區早有流通且價位頗善,從地域性市場漸漸拓展成為當代書法市場中的“全國糧票”是每一位具備市場競爭力書家的必須過程。李明生行年不惑,只要他能繼續保持現時的的“競技狀態,”他的作品進入全國範圍的書發法市場僅是時間問題而已,我們翹首以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