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很多電池技術還未來得及面世就被廢棄了,電池行業的飛速發展導致很多技術的研發無疾而終,也使得針對電池技術的投資很可能成為“擱淺資產”。

《汽車商業評論》石彩雲 編譯

目前,提到擱淺資產,它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監管從嚴之後變得沒用的化石燃料項目。未來,能源儲存設備的變革意味著電池技術的投資也會虧錢,儘管現在看來它處於能源系統改革的核心。

漸漸地,人們也開始把“擱淺資產”用到電池技術上。

由於行業的飛速發展,很多最新的電池技術還未來得及面市就已經被廢棄了。

從美國的硅谷到中國的深圳,科學家們都在進行新材料的實驗,期望能夠改進傳統的鋰離子電池並找到貯存電力的新方式。投資者們現在已經開始擔心他們是不是投錯了技術。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能量存儲分析師詹姆斯·弗里斯(James Frith)舉例說,如果你突然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擁有一項能夠提供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技術,大家都想盡快採用,這就意味著很多人必須投資新的生產設備;更糟糕的情況可能是整座工廠都需要重建。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根據清潔技術集團(Cleantech Group)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流向研究新型電池的初創公司的投資超過了15億美元,是2017年投資金額的兩倍。

大眾、現代、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都爭相將資金投向了電池公司。日本的新能源和工業技術發展組織(New Energy &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宣佈,他們將耗資9000萬美元,與眾多大學和電池製造商一起用於固態電池設備的研發。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NorthVolt AB的創始人和CEO 皮特·卡爾森(Peter Carlsson)表示,現在有大量的資金湧向電池的研究,這最終會引發一場技術革命。

電池研發行業存在上千種技術待測試,包括眾多初創公司和高校的項目,但並不是每一種都能成功。

即便是廣泛用於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中的鋰離子電池在製造過程中的程序也不盡相同。不同的鋰離子電池的配方和化學成分都不同,不同的化學成分又又不同的變體。

國內外的汽車製造商們紛紛推出電動汽車,由於電動汽車的盛行,電池行業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現在,電池容量能達到1億千瓦時,到2030時,人們對電池的需求可能增長到17.84億千瓦時。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現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花費約167億美元用到了傳統電池工廠的修建,到2022年,電池工廠的設備的投資也需要420億美元。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表示,十年之內,鋰離子電池依然是電動汽車能源的主導。2025年之後,新的技術才會陸續進入市場。

屆時會有兩種可能:要麼鋰離子電池風光不再,要麼新興的技術未能達到預期標準。無論哪種結果,對於投資者而言似乎都是無利可圖。

除此之外,將一款電池由實驗室帶入市場的過程道阻且長,成本高昂。現在使用的電池中含有很多昂貴的金屬,比如錳和鎳。科學家們正在嘗試著使用一些常見的物質比如硫磺和氧來節約成本,減輕電池組的重量。

電池技術是財富,還是一筆“擱淺資產”?

最近,紐約的一家初創公司 Conamix Inc.集資200萬美元,正嘗試著研發無鈷電池。由於鈷主要產自戰亂不斷的剛果共和國,這種材料的價格非常高昂,也給不少電池製造商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壓力。

挪威投資機構Equinor Energy Ventures的投資主任巴拉·納卡拉佔(Bala Nagarajan)表示,能量存儲對他們而言是最首要的因素,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的使用和普及還需要更多技術方面的進步。

他表示,如果有人問針對能量存儲技術的投資會不會可能以失敗收場,答案無疑是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