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董元奔‖文字與文明

董元奔‖文字與文明

世界上有兩千多個民族,差不多也就有兩千多種語言,但是,文字的種類卻少得多,——許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從來就不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國家。

這裡,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文字之於文明的巨大作用。

首先,文字大大提高了民族的交流能力和物質生產能力。

民族萌芽於原始社會,是原始社會眾多氏族的集團化。在原始勞動過程中,由於交流和交際的需要,在一個或一群氏族中,互相能夠聽懂的語言產生了。語言可以使人們加強勞動協調,傳遞勞動經驗,語言的產生無疑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但是,語言畢竟像一陣風,它不能在很大的範圍內和很長久的時間裡加強勞動協作和傳遞勞動經驗,文字卻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文字使原始人的勞動協作範圍可以擴大到能夠認識文字的所有區域,從而使人們可以承擔大型社會化勞動;文字可以把勞動經驗永遠保存下去,從而使人們減少了許多重複的嘗試性勞動內容。原始人的勞動生產能力因文字而得以大大提高,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為文明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語言除了易飄散的特點以外,它最初狹小的流通空間還使各個大的氏族之間產生了各不相同的方言,這無疑也限制了人們的交流能力和物質生產能力。文字比語言更有穩定性,記錄語言的文字把不同的方言統一起來,自然也就在簡略交流方式的同時擴大了交流範圍。同時,文字還為不同的語言統一為“官話”提供了物質手段。

其次,文字大大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由於文字的強大交流作用,文字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文字漸漸的也就成為使用這種文字的氏族社會成員之間交流的依賴。這時候,文字就好像強力膠,它把鬆散的一個個氏族社會成員聯繫在一起,把有間隙甚至有些仇怨的不同氏族聯繫在一起,從而催生了民族。民族產生後,文字滲透進民族全部成員的社會生活中,成為民族內部強大的凝聚力,國家於是產生了。可以想象,人類最初建立的國家是單民族國家,雖然,那時候民族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民族的形態也沒有後來那麼鮮明。古埃及帝國、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王國、中國的夏王朝、古希臘等等,統治面積都很小,有的甚至只是城邦,正是人類國家剛剛出現時民族單一的有力證據。

民族的內部凝聚力不僅催生了國家,民族的穩定還是國家能夠不至於分裂或長久分裂的必要條件。秦朝靠武力統一南越後,把中原文明和漢字帶進南越,南越的經濟迅速得以發展,秦朝滅亡後,秦朝的南越統治官趙陀稱王,西漢前期,南越迴歸中央。西漢沒有使用武力統一了南越,自然是包括漢字在內的中華文化的功用所致,這說明,中國能夠分分合合至今文明不衰,漢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來,中國一些所謂仁人志士看不起“中國的月亮”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百年前甚至有學者提出消滅漢字,這是在自毀長城,實在是太荒謬了。

最後,文字的發展變化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文明動盪密不可分。

單一民族的國家統治區域不會很大,但是臨近的不同的單一民族國家還是有大小之分。對物質的無盡需求和對自身價值觀的推廣使強大的文明總要侵略弱小的文明,而這種侵略過程經常就伴隨著文字的侵略,即被侵略的弱小文明被迫使用侵略者的文字。時間久了,被侵略者就被文字的凝聚力凝聚為侵略者民族的一部分了。

荀子說:“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說明最初越人和楚人的文明是並立在中國的中南部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掘的越王勾踐佩帶的寶劍,其劍身上的八字銘文使用的是楚國文字而不是越國的鳥文,這說明那時楚國文明已經超越了越國文明。越國在春秋時期曾經滅吳敗楚,不可一世,但是最終還是在戰國後期為楚國所吞併,越國的悲劇其實正是從自身文字的衰落開始的。

反過來說,弱小民族一旦立國,就要擁有自己的文字,否則,其國家就不能長久,就會被臨近的強大國家吞併。西夏在立國不久,其皇帝李昊就創制了西夏文,西夏文是西夏能夠以狹小的疆域存在於宋、遼後來還有蒙古等龐大的政權旁邊數十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文字與文明的關係非常複雜,我在本文中只是略述皮毛而已。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蘇宿遷人,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學業主攻古典文學,兼涉泛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