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河北古塔修復引爭議 網友:“無頭塔”咋還“有了頭”?

河北古塔修復引爭議 網友:“無頭塔”咋還“有了頭”?

“血山塔又名無頭塔,原因就是塔一直沒有塔剎。這次修繕後居然有了塔剎,這已經改變了建築原有結構,屬於破壞文物的行為了。”近期,有網友向人民網反映,一處位於河北保定易縣原本頗有滄桑感的古塔,經過修繕後“煥然一新”。

“血山塔之前保護狀況不佳,有倒塌的危險,幾個月前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修繕,這是一件好事。但塔修好後,整個塔完全變成了一件新修建築,原有的歷史信息幾乎都被破壞了。”發帖網友表示,看到這種現象感到十分痛心。

當地文保部門:“裝頭”是復原,更是保護

近年來,“文物保護”話題頻頻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網友反映的“血山塔”修繕工作,究竟是“破壞”還是“保護”?

據悉,“血山塔”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是一座紀念當地高僧的鎮靈塔,距今約有750年的歷史。從網友提供的圖片來看,修復後的“血山塔”主要有三個變化,一是加了“塔剎”;二是塔體抹了白灰;三是塔身上的洞被封上了。

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當地文保部門,易縣文物保管所所長李連柱表示,修繕工作並沒有對該座古塔的形制做任何改動,只是對古塔進行了加固、補砌及防水處理等工作,這些工作都是恢復性建設,而非網友認為的“增建”。

“修復前‘血山塔’無塔剎,其實是時間久遠被損壞過的結果。” 面對網友的質疑,李連柱表示,為古塔加上塔剎,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恢復古塔原貌,另一方面更是防水的需要。“如果長期缺少塔剎的保護,雨雪能夠直接進入塔體中心,對塔體的傷害特別大”。

李連柱告訴記者,此次修繕工作期間,團隊多次走訪當地村民,邀請專家召開座談會,進行了大量文獻和實地考證。包括塔剎的修復,也是徵求了當地老人的意見並參考了周邊塔樣式,再結合現存塔的比例進行了修建。

對於網友關注的“塔體抹白灰”這一問題,負責此次修繕工作的施工方——保定大唐園林古建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經過仔細考證,修繕前“血山塔”南側面還留存有明顯的抹灰痕跡,只是由於常年風雨侵襲,抹灰層大面積剝落,才變成網友此前看到的樣子,原來的磚有不少也已經酥解風化了。“修繕過程中的抹灰工藝既是對古塔的還原,也可以起到抑制磚體酥解風化的作用。”

參與到“血山塔”修繕驗收工作的專家表示,在塔體外刷白漿、掛白灰的做法,在保定地區比較普遍,這種處理方式對保持塔體本身結構安全也有幫助。

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保定大唐園林古建有限公司曾通過企業公眾號介紹了修復工程的詳細經過,其中對於塔身上“破洞”的來由和此次修補原因,做了明確的解釋。“據當地老人講,塔東西兩面原本未開窗,國民黨軍隊曾以塔當作瞭望崗哨,塔頂站人,塔內站人,為便於觀察,把塔改成四面開孔了。因此在這次修繕工作中,對這些洞口進行了填補工作”。

專家:照片前後差異大 但“原貌”≠修復前

記者注意到,目前關於古建修復普遍存在兩種認識,一方認為“煥然一新”就是破壞,另一方認為必要的搶救性修復,對古代建築是一種保護。對於血山塔的修繕,記者聯繫到部分專家及業內人士。

“古建的原貌,並不是我們看到的快要倒塌的樣子,而應該是經過嚴格考證的建築自身原來的樣子。”一位長期參與修繕工作的文保從業者告訴記者,古代建築的修繕目標一般分為兩種,維持現狀或者恢復原貌,“從血山塔修繕前的照片來看,這座塔的損毀情況已經很嚴重了,很容易發生整體塌損。一旦整體塌損,文物價值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因此對這座塔進行恢復原貌的修復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次在網上看到這倆對比圖也覺得不可思議。”有文保愛好者表示,“我覺得以後遇到這種修復後與現狀差別很大的情況,設計方和施工方是否可以在文物主體周邊放置說明牌,說出自己的考證過程和設計思路呢?”

“就圖片來看,雖然塔保持原來的形制,但是材料好像完全大變,這樣的話就容易引起質疑。”看到血山塔修復的照片,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建築學院博導馬知遙表示,“網友的關注,顯示出群眾文保意識增強了。這也同時會倒逼我們文保工作者們在工作中需要更加地認真慎重。”

你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你最期盼的事情是什麼?你有什麼想法希望和我們分享?你如果有什麼想法或建議,可通過《地方領導留言板》,發出自己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