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留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鄉村越來越空,以後誰來當農民?

先說兩個例子,湖北大冶農民侯安傑,租地1.96萬畝,主種糧食,號稱湖北糧王,還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400萬,京山農民劉若崢,租地1290畝,主種糧食,也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100多萬元。能種兩季的都種兩季,提高複種指數。

兩人的畝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這是為什麼?兩人都曾和我交往過一段時間,侯安傑始終不願透露他的收支賬,400萬元,是有關方面的一個就低的框算數,而劉若崢則給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細賬,算下來就是100多萬元。另外,候安傑的土地量大,要再轉租給他人種,他人只負責田間管理,候安傑負責機耕機插機收服務,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轉租者收入後的收入,劉若崢也用機械化,僱工加自己種,開支相對少。總收入不如侯安傑,畝均收入就高一些了。

兩人的收入都不錯,原因在於種地多。最近的情況是,有媒體連續報道了江西一些地方爭著租田種的情況,導致租金猛漲,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畝,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畝一季還能掙個二百來元。無論是侯安傑、劉若崢,還是江西的租田戶,都是種田大戶。

留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鄉村越來越空,以後誰來當農民?

如果說,農村想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為什麼這些人卻恨不得種得越多越好?

這是因為,當一個農民只種一畝田時,即使種兩季,也僅夠養活自己。一畝田,種水稻,畝產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計算,一個農民一年的自用糧是800斤(除自食外,還要餵雞、鴨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種一畝田的成本,如種子、水費、化肥、農藥等的成本大體是400元,不夠,就還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淨收入大體是三、四百元,再用這個錢去貼補水稻投入,最多還有點鹽巴醬油錢。所以,只有一畝地時,兩季的產出,僅能養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沒錢了。這一畝田,只能算口糧田。如果再增加一畝田,農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糧,全部用於出售,扣除幾百元的成本投入,淨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稱為商品糧田,越多收入越好。這是一個粗賬,大體可讓人看出端倪。

留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鄉村越來越空,以後誰來當農民?

在中國,按戶籍人口算,農村有9億多人,現在,公佈的農村耕地有18.2億畝,農村人均有兩畝地,看起來似乎可以,但中國的田土,大體有三分之二算中低產田土。剛才我們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賬,而中低產田土,有投入,也達不到這樣的收益。另外,兩畝地,如果一個人種,純人工,一年田間的淨工作時間,也就二十來天。這就是農村富餘勞力多,都窩在農村,日子過得艱難的原因所在。

最近公佈的數據說,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有2.5億人,是不是農村就沒人種地了呢?總體上不是,據我在農村瞭解,現在一戶人家,種上10多畝地或20來畝地的人家比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舉家進城,地就流轉出來了,或者兒子姑娘進城了,由父母親種,50歲左右,甚至60歲以上,種上個10畝地,根本沒問題。

另外,不要說平原,就是在山區,機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機,微型插秧機、收割機,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農忙時節,離家不遠的農民工,還會回家幹上幾天農活,普遍的缺勞力情況並不存在。

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沒人願種,多了才有人想種;越是沒人種田,就越是有人想種田。中國如果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轉移,農民只會永遠受窮。現在農民的轉移,還沒有完全到位。說起來,按常住人口算,城鄉人口各佔一半。實際上,由於轉移的農民要真正成為市民還很難,還只能叫半市民化。由於是半市民化,在鄉的農民,還要養老人、帶進城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的小孩,實際上再想有更多的農民進城,已不太現實,處於膠著狀態。

留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鄉村越來越空,以後誰來當農民?

城裡人總以為農民不會盤算,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農民,其實對自己的事,沒有人比農民自己更清楚,農民家中,有幾個在家,有幾個外出,在現行政策下,什麼樣的做法,最有利於自己,農民會安排得比我們設想的好。現在,總算有這麼多農民出來掙收開眼界了,又驚呼農村沒人種田了,莫非想把農民逼回農村去不成。

問題中的說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體的說法,最近還有15名院士上書,說種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農村無人種地的問題,以其身份的顯著性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尤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這個層面討論,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我們認可在鄉農戶,一戶種上15畝田左右已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15畝地,按現在的耕種技術,一個勞力花上3個月的淨工作時間就夠了,15畝地的產出,一年淨收益有1萬多元,加上農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間的淨工作時間算,收益不會低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在鄉農民的其他時間,還可以餵豬、做點小生意,這些賬,農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盤算好的。

留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鄉村越來越空,以後誰來當農民?

中國農村仍然在發生變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種合作社、有“土地銀行”,一些舉家外出的農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銀行,由代耕代種合作社種,或者到農忙回不了家時,打個手機,請合作社代勞的事也不少。中國農村,人與土地資源,還會產生些什麼樣的組合方式,需要再觀察。現在確實有些地方土地撂荒了,這是調整中必然會發生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