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純”網絡銀行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銀行華麗上線

互聯網銀行是指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方式在線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快捷、安全和高效的銀行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互聯網銀行是網絡銀行中的一類,屬於"純"網絡銀行,完全通過互聯網開展相關業務,沒有實體網點。另一類網絡銀行則是網上銀行,指傳統銀行開通的網絡業務服務,與互聯網銀行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中國互聯網銀行是由互聯網公司參與建設的民營銀行。2014年底騰訊參與發起設立的微眾銀行開業以後,阿里參與的網商銀行以及小米參與的新網銀行分別於2015年中和2016年底開業。2017年,美團點評參與的億聯銀行、蘇寧雲商參與的蘇寧銀行以及百度參與的百信銀行也先後正式開業。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利用自身的社交、電商、搜索等流量入口,相繼佈局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及百信銀行應運而生。

中國現已開業的互聯網銀行

“純”網絡銀行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銀行華麗上線

財富管理、消費金融和平臺金融共鑄互銀三大服務板塊

中國互聯網銀行市場主要分為財富管理、消費金融和平臺金融三大板塊。三種互聯網金融服務都依託在社交平臺、電商平臺、搜索平臺的原有大數據基礎上,這種互聯網公司的原有大數據積累可以幫助互聯網銀行管理其徵信和用戶偏好,實現徵信、增信、授信三環重構。

中國互聯網銀行市場業態圖例

“純”網絡銀行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銀行華麗上線

互聯網財富管理以互聯網銀行平臺為基礎,通過互聯網以及移動終端技術為投資者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的模式,同時與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結合,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諮詢,教育等服務。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擴寬了投資渠道,降低投資門檻以及交易成本,便捷性,安全性,與傳統理財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互聯網銀行的財富管理能夠對投資者進行更加精準的個性化的投資定製,同時有銀行穩健風險管理控制,安全係數穩定的特徵,對投資者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

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主要面向長尾消費者和小微企業進行消費性存貸業務,由於受限於網點的鋪設,互聯網銀行不會走傳統銀行的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而是將業務模式定位於"個存小貸"。依託於背後龐大的互聯網公司,拓展存貸業務的模式追求向消費者提供定向營銷的精準產品投放。

互聯網銀行平臺金融是依託背後互聯網公司的巨大客戶流量數據進行的以客戶為主體的生態圈佈局。互聯網銀行因具備支付手段和平臺信息的雙重優勢,能夠從繁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當中脫穎而出,作為主要的互聯網金融引流平臺和廣告投放區域,構建起一整套貼合消費者網上行為的生態圈,使得消費者在線上的所有金融行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銀行進行實現。

移動App代銷理財產品,互聯網財富管理迎合大眾所需

“純”網絡銀行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銀行華麗上線

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是消費者在選擇理財產品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最為看重的因素。面對產品種類繁多,且含有大量專業信息的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無疑更希望獲得簡單明瞭,方便易操作的消費體驗。互聯網銀行作為大眾客戶和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效"連接者",一方面嚴謹審核並篩選合作金融機構和代銷的理財產品,為客戶精簡出優質產品品類;另一方面,運用App模式直接實現遠程銷售和自動化交易。在銷售模式上充分契合消費者日常習慣,將好產品以高效快捷的純線上方式實現銷售的一步到位。沙利文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手機用戶使用到的理財類App與購物類App以6%的佔比共同排第四位,眾多消費者養成了用App理財的習慣。互聯網銀行站在客戶角度,結合快、準、易的時代消費特徵,為廣大用戶的財富管理提供了優於傳統銀行的服務體驗。迎合大眾喜好,解決用戶所需,為互聯網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服務長尾用戶,滲透小微企業 ,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體量巨大

傳統銀行的主要貸款對象是已經擁有充沛現金並能夠證明自己具有償還能力的客戶群體,對於收入較低或還款能力較難證明的人群,如剛在校學生、年輕都市藍領等群體的授信做的並不好。在電商消費的大力刺激,生活品質要求顯著提高,消費場景不斷豐富的多重影響下,普通人群的消費習慣也呈現出衝動、超前的特點,而可支配收入較低的現狀使他們表現出較強的消費信貸意願,"用未來的資金投資現在的自己"逐漸成為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群的共識。在普惠金融的理念下,互聯網銀行深度挖掘此類長尾潛在放貸對象,結合自身背靠巨大社交用戶或電商客戶的特點,充分發揮巨大的獲客能力,為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成功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小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的數量超過4萬家,其中新登記企業近1.4萬戶,企業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然而,小微企業由於自身授信材料不足,導致金融企業和授信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高企,只有30%~40%的小微企業能夠享受到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微小企業融資需求大,且具有短、頻、急的特徵,融資訴求難以得到滿足的困境帶給了互聯網銀行良好的業務機會,瞄準小微企業作為放貸對象,致力於解決被傳統銀行邊緣化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互聯網銀行普惠金融理念下的又一個業務定位,市場前景廣闊。

金融科技多方位為互聯網銀行賦能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對於任何行業的產品研發都有著核心驅動作用,互聯網銀行行業也不例外。互聯網銀行能夠借力金融科技的發展,將人工智能(AI)、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以及大數據(Big Data)等合理應用到銀行產品的創新與推廣過程中。例如,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生物識別技術能夠幫助互聯網銀行打造金融級的智能身份識別,整合人臉識別及活體檢測技術,並引進異步審核及在線視頻補充審核流程,滿足金融級身份認證場景的需要;在雲計算技術方面,互聯網銀行能夠完成多類金融雲產品的整合,進一步搭建起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雲管理平臺,從而產出具有分析價值的海量數據,數據反作用於產品的優化迭代。同時,沒有人為主觀因素的摻雜,而是通過計算機模式和大數據提供的客觀信息完成產品研發,更加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推動整個行業加速前進。

“純”網絡銀行應運而生,中國互聯網銀行華麗上線

互聯網基因實現線上擴張加線下整合

線上徵信與線下風控結合,互聯網銀行能夠實現線上渠道的快速擴張和線下資源的有效組織。互聯網的基因既決定了互聯網銀行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其渠道的發展方向。對於傳統銀行而言,一方面需要依靠線下門店吸納客戶資金,另一方面需要通過線下門店及後臺審核部門發放貸款,繁瑣的業務流程和較大的人員、門店數量需求限制了銀行的渠道擴張速度。反觀依託互聯網的線上業務模式,擴張速度僅限於銀行IT系統的擴容,互聯互通的用戶信息為銀行建立成本合理的全線上風控體系提供了可能。除此之外,互聯網銀行與各類互聯網平臺的開展廣泛合作的同時,銀行能夠將風控觸角衍生到線下的場景應用之中。從身份識別、欺詐排除到信用評估、貸中監測、貸後管理等多個環節,有效組織線下資源。

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全球市場戰略規劃副總裁兼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指出,互聯網銀行依託其強大的互聯網基因,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持續賦能下,深度挖掘金融市場的長尾用戶,有效實現金融產品的精準投放並且提供方便快捷的財富管理服務。互聯網銀行將繼續借助自身無物理網點鋪設所蘊藏的潛在優勢,在低運營成本的驅動下用純線上的"7X24"服務全天候滿足客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金融需求。

沙利文最近出版的與互聯網銀行相關的部分研究報告還包括:

報告名稱:《人工智能為數字銀行和金融生態系統提供支持-信息技術計算和通信警報》

英文原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Digital Banking and Finance Ecosystem-IT,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lert

出版時間:2016.3

報告語言:英文

價格:人民幣5,985元或US$950

報告名稱:《透視美國移動金融服務市場-手機銀行和移動支付》

英文原名:An Insight into the U.S. 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s - Mobile Banking and Mobile Payments

出版時間:2008.10

報告語言:英文

價格:人民幣21,830元或US$3,465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