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喜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喜迎百年華誕之際,再傳喜訊——

2018年1月26日,中國醫藥衛生行業最具權威科技獎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017)頒獎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姜保國教授團隊《促進周圍神經再生與修復的創新性技術及其應用》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7 年中華醫學科技獎獲獎代表及學會所屬各專科分會主任委員、秘書長,全國醫務工作者代表共計 1000 餘人出席了本次頒獎大會。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李五四為獲獎團隊頒獎。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中華醫學會面向全國醫藥衛生行業設立的科技獎,是經衛生部、科技部通過批准的全國首批社會力量設立的26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醫學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對提高中國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廣和普及先進醫學科學技術,激勵科技人員攀登科技高峰將起促進作用。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周圍神經損傷常導致患者嚴重的肢體功能障礙,但是目前的外科技術直接縫合效果較差,同時也沒有促進神經再生的相關藥物。姜保國教授團隊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在縫合技術、縫合材料及促神經再生中藥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多項有臨床意義的重要技術發明。

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

替代傳統修復神經方法

以前對於受損神經的手術方法是直接縫合,但後續研究發現,神經修復時稍有旋轉,就無法精準對接,“錯接”後神經就無法實現不同性質神經纖維的有效對接,從而影響神經再生的效果。姜保國及其團隊研究發現,如果留一個間隙讓神經發揮自我選擇性,它會自動選擇正確對接,進行修復。姜保國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系統研究新的外科神經縫合技術——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與傳統神經外膜縫合技術相比,姜保國教授提出的小間隙套接縫合技術能夠明顯降低神經纖維錯接率,手術操作簡化省時,大幅度減少縫合端神經瘤形成,神經再生纖維數量及電生理恢復率明顯提高,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優於傳統的外膜縫合。這項新的外科神經縫合技術,將替代沿用近百年的神經外膜縫合。

神經轉位修復技術

擴展神經損傷修復範圍

在小間隙套接修復神經研究的過程中,項目組發現了重要的科學現象:即周圍神經再生時可發出的複數新生軸芽,在套接環境下可再生成熟,每條纖維可平均形成有效性再生的纖維達3.3條。這一重大發現改變了傳統的神經再生修復1:1 的理論,使由細小神經修復粗大神經成為可能。項目組對神經套接管橋進行外形改造,設計出直徑不等的神經套接的杯口狀套管。在此理念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了神經轉位修復技術,系統提出了20 多種創新性的臨床周圍神經修復方案,成功應用於臨床,大大擴展了神經損傷的修復範圍,為解決周圍神經毀損性損傷的供體來源提供具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性方法。

研發中藥複方新藥

終結神經損傷“無藥可用”

目前臨床尚無可促進神經再生的相關藥物,在姜保國教授團隊的努力下,神經損傷患者“無藥可用”的狀況將有所改觀。團隊率先提出了周圍神經再生多因子共濟理念,並在此基礎上研發了一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效促周圍神經再生的中藥複方。通過系統的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試用,證實該中藥複方及其減方具有效促進周圍神經再生、提高周圍神經修復效果。現已完成專利轉讓,進行國家新藥註冊。

本成果獲得國家"863"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多項基金項目支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 項,其中3項專利成功轉讓。檢索代表性SCI 論文20 篇,累計引用270 次,其中他引161次。技術發明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醫院推廣應用,取得了很好的臨床修復效果。

專家簡介

【本期人物】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簡介:

姜保國,男,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北京大學醫學部骨科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創傷醫學中心主任、中國創傷救治聯盟主席。

主要研究領域:周圍神經損傷與修復、嚴重創傷規範化救治、關節周圍骨折。


—時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百年華誕,小編帶您盤點一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歷史上獲得的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一等獎~~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敬請期待下期資訊,關注“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為您解決心裡的煩惱,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熱點|姜保國團隊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