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看待蘇聯?

君臣權謀


如何看待蘇聯=蘇聯怎麼解體?(只談二戰後的蘇聯)


蘇聯曾經是世界上領土面積大的國家,其綜合實力也曾經一度位於世界第二。其實無論在任何地方,老二的地位都比較尷尬。稍微放鬆一點就會被老三超越,但是隻要手夠一夠就有可能取代第一。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作為戰勝國主導國之一的蘇聯,內心開始出現自大的情緒。尤其是斯大林在蘇聯的地位,已經逐漸被神化。在“神”所領導下的國家,依然屈居世界第二,所以說蘇聯不甘心。他想不斷的發展自己,去超越美國。

雖然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它的轟然倒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也不是單獨一個方面,而是裡裡外外都充滿了問題。

階層問題嚴重,完全背離了人們的需要。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統治階層,只要給予底層民眾一絲往上攀爬的希望,一般都不會出大的問題。比如說中國的高考制度,是底層階層往上爬的最“直接”的道路。可惜蘇聯的固化階層,封死了社會精英繼續向上攀爬的可能。


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取得二戰的勝利,就好比中國推翻一個王朝。取得勝利之後,當然是要進行加官進爵,斯大林也是如此。對於當年跟隨自己的一批人,以及在二戰中獲得重大榮譽的人。斯大林給予了他們宅邸權、特供權等一系列特權。

比如說特殊的房子豪宅,給予特殊的專員供應等一系列特殊對待。這種事情比較好理解,畢竟為和平付出了血,戰後應該有的回報。斯大林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往後發展超乎了他的預料。

比如說後來的錢袋制度以及幹部終身制度,錢袋制度就是工資用袋子包起來,不公開誰都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連稅也不用交。幹部終身制度就不用解釋了,這條制度讓蘇聯年輕精英根本難以擠進這一層面。


到了赫魯曉夫時期,他曾經試圖改變當前的狀態。尤其是在處理幹部終身制度上面,他觸動了相當一部分官僚的利益,還沒有開始就被髮生了政變,勃列日涅夫開始上臺。可惜勃列日涅夫就是個飯桶,什麼都不會,就連這個主席的位置,都是撿的漏子,哪有什麼政治能力可言。

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使蘇聯的各個階層之間完全發生了固化。到後期召開新的換屆選舉的時候,所有官員的連任率甚至超過了90%,有的人都是最後死在了自己任期上。因此也造成了蘇聯統治階級固化老化,很多有能力的年輕人進不來。

而階級層次的固化,又很容易造成腐敗的生。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要維護當前所處的階層利益,就要不斷的往裡面投入金錢。而他們的這些錢都是哪來的?當然是搜刮的百姓。所以還是那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蘇聯的經濟模式完全脫離正常發展軌道

無論是中國的百姓,還是世界上的百姓。其實大家都有一個通性,只要能有一口飯吃,只要餓不死,就不會想著去造反。等到蘇聯解體的時候,甚至已經發展到了,就算有錢也沒有地方買糧食的地步。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採用的是較高層次的計劃經濟體制。如果處在正常的時期,蘇聯一邊發展一邊修改自己,還不會造成最後的局面。可是蘇聯一心的想跟美國一爭高低,所以蘇聯沒有機會在發展過程中修改自己,同時又造成了經濟發展不平衡。

尤其是蘇聯領導人提出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口號,蘇聯之所以能夠保持如此快的發展速度,其實是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換來的。尤其是在農業集體化之後,為了保障重工業的繼續發展,以比較低的價格去收購農民的糧食,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


而且蘇聯為了趕超美國,以粗狂的方式去發展自身的經濟。一直追求的是大規模,大聲勢,只是為了在總量上可以趕超美國。這種經濟模式造成的後果是,投入與產出完全不符合比例,使蘇聯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問題。

面對上面諸多情況,蘇聯的領導人不是沒有試圖做出過努力。斯大林時期我們不便多說,赫魯曉夫登臺之後,全面推翻斯大林主義。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其盲目的經濟改革策略,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當時的局面。

由於後來赫魯曉夫觸動了蘇聯統治階級的利益,在赫魯曉夫度假的時候,勃列日涅夫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赫魯曉夫光榮下臺。但是勃列日涅夫平庸的政治才能,在其任期之間以保守的方式治理國家。最後造成了蘇聯階層固化嚴重,但是其一味的發展軍事力量,又進一步加強了蘇聯的衰敗速度。


赫魯曉夫在自己主席上的位置病逝之後,戈爾巴喬夫登臺。他主張以新的思維對國家進行改革,大力提倡民主化與公開化。雖然大的思路是對的,而且也符合歷史的發展,但是沒有把握好度。公開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造成了人們的意識混亂,使人們堅信的社會主義發生了動搖。

很多人都說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掘墓人,但是蘇聯這麼大一個國家,戈爾巴喬夫沒有能力去挖下這麼大一個坑。應該說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喬夫三人共同的“努力”,才造成蘇聯最後的局面。

如何看待蘇聯?說一千道一萬,其實說白了蘇聯是一場社會主義的實驗。既然是實驗總會有失敗,因為蘇聯錯誤的探索方式,最後解體是必然的。


史之策


曾經試過在跟俄羅斯朋友提到蘇聯的時候進行一下“客觀評價”,我那個時候不知道他們對蘇聯到底什麼態度,所以話說得比較謹慎,大意就是我知道蘇聯做了很多殘酷的事,發生過很多悲劇,但是蘇聯也做成了很多非常偉大的事,如果不是蘇聯的話很難想象還有其他國家能夠完成。

對方是八十年代初生人,童年基本都在蘇聯時期,回我說:“可能吧,但蘇聯留給我的唯一印象就是餓。”

我後來知道有這種回憶的俄羅斯人不是個例,現在去問這個事,很多那個年代出生的蘇聯孩子都會給類似的答覆,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替家長排隊上,永遠排不完的隊,三四個小時都是常事,媽媽多半是不上班的,因為沒有時間,小學生是下課後去排隊,主婦得把全天時間都花在排隊上。

所謂的客觀評價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它既有功績又有過失,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彷彿是道小學數學題,都是套路。對於蘇聯這兩邊的答案也都很清晰明瞭,功績從加加林一直可以說到世界雙極之一社會主義陣營霸主,過失則繞不開古拉格和大清洗。

但是這樣真的是所謂的“客觀”嗎?我不知道。

那天關於蘇聯的討論最後得出了一個很尷尬的結論,蘇聯可能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但是沒有人想在裡面生活。作為一個沒經歷過計劃經濟的人,有些時候我看見莫斯科的蘇聯時代遺蹟還會有點感慨,覺得畢竟有過很美好的理想,但認識的經歷過蘇聯的俄羅斯人,目前為止還沒遇見過對這一點表示認同的。


路塵


二戰結束後,蘇聯一度成為與美國並肩的兩個世界超級大國,在短短的二十年裡,蘇聯是如何將一直躋身軍事實力雄厚的列強甩在身後,是因為蘇聯抓準時機提前乘上工業革命的快車嗎?還是列寧、斯大林等偉人經過歲月的積攢一時間洪荒爆發呢?相信這些問題學術界早就有了相應的答案,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坊間不一樣的說法,僅供大家參考取樂

卡普斯京亞爾“空軍基地”

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和美國陷入冷戰漫長的膠著時期,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一度成為跟美國比肩的世界超級大國,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世界霸主的地位,由此兩國國家的競爭因此拉開帷幕

蘇美兩國在工業競爭的同時,更加註重的是軍事力量的提升與發展,畢竟衡量兩個國家的整體實力,除了比較經濟實力的繁榮昌盛,另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比拼軍事實力

當時,蘇美兩國軍事實力相差無幾,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發展穩健在短時間內整體實力都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於是兩國將戰略目光定位在“空軍”領域

蘇聯為此戰略計劃特意擢升“科拉洛夫.里約諾維奇”為此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他提出在卡普斯京亞爾建立空軍基地,由於戰略遠光的深邃與斯大林的支持,很快他的方案被採納,據說卡普斯京亞爾空軍基地的建築圖紙是由他親自策畫

當時好多看過圖紙的建造師都很好奇,科拉洛夫.里約諾維奇為什麼要在空軍基地建造那些奇形怪狀的建築,而且基地佈滿都是形態不一的的停機坪,連基本的跑道都沒有,有建築師認為是科拉洛夫.里約諾維奇的失誤造成的,可當善意的提醒卻遭到科拉洛夫.里約諾維奇的批判說:“軍令,不容置疑”

按照科拉洛夫.里約諾維奇的圖紙,不僅表面的空軍基地如期完成,據說地下400米還有一處秘密基地,根據歷史簡報,卡普斯京亞爾建立完成後,當地居民看到不明飛行物的次數與日俱增,甚至當衛星偶然拍到卡普斯京亞爾空軍基地的時候,呈現的圖案竟然跟現在我們知道的麥田怪圈驚人的相似,這是巧合還是蘇聯有意為之

探索外太空,登月計劃背後的陰謀

距卡普斯京亞爾空軍基地建立後不久,蘇聯的秘密武器—“蘇-15”戰鬥機誕生了,“蘇-15”戰鬥機無論是載彈量、武器裝備、速度,還是性能都是當時世界獨一無二的,就連當時的美國都自嘆不如

是什麼原因讓蘇聯在短短數年就能研發出如此高性能的武器?難道卡普斯京亞爾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儘管科技發達的美國很快在軍事領域追趕上蘇聯(傳聞美國之所以能緊隨蘇聯的軍事腳步,秘密在於51區秘密基地,在這不多做評論),可蘇聯早已經快人一步轉戰太空

蘇聯英雄“加加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第一個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人類,然而蘇聯的載人飛船進入外太空已經滿足不了它對未知領域的渴望,以至於將最終目標定位在登月

與此同時美國也不甘落後,各種機制開始研發“登月計劃”的探測器和載人飛船,雖然歷史上明文標註是美國人“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那一句“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然而,多年後美國“登月計劃”被人指出是一場陰謀,實則美國根本沒有登上過月球,事實真的如此嗎?而有消息指出,蘇聯其實可以快人一步登上月球,只是卡普斯京亞爾提前得到一段太空信號,經過解譯,那是一段警告,內容大致如下:一旦被發現人類,將以武力消滅入侵者

根據現在種種衛星照片也好,衛星聲吶微波也罷,拍攝的照片表明月球背面極有可能是外星基地,至於聲吶傳回來的波形圖推測月球可能不是實心球而是中空的,極有可能有外星人居住

蘇聯的興衰

歷史上蘇聯始於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斯大林等領導人帶領下,蘇聯走到全盛時期,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解體,其中蘇聯經歷過的歷史事件在這就不一一說明了,不過有趣的坊間傳聞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有人說蘇聯興盛取決於跟外星人簽訂某項互利的條約,解體是因為蘇聯最後“鑽探計劃”導致發現“地底人”導致自身走向滅亡,歷史總有有趣的一面,至於外星人是否真的存在,還是留給後人評說吧!


神秘日記


蘇聯解體一晃快三十年了,時間確實過得很快,那麼對於一個曾經佔世界陸地面積六分之一的蘇聯,到底有何優劣?該做出一種怎樣的評價?

撇開民族意識和政治體制暫且不談,在此只發表個人對曾經的蘇聯的一些見解與網友討論,不喜勿噴!

第一,在稱呼上是世界上最平等的一個國家!

但凡看過蘇聯電影的朋友都應該知道,蘇聯是用“同志”一詞來稱呼對方最多的國家。

在整個的一部電影中,“同志”一詞是用的最多的一個臺詞。

從早期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列寧在十月》、《以革命的名義》、《保衛察裡津》、《偉大的公民》、《鄉村女教師》,再到後來的《莫斯科保衛戰》、《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大會戰》、《柏林戰役》等多部影片。

“同志”一詞幾乎是貫穿著整部的影片、從開始一直到結束。


從上級首長的彼此之間,再到士兵和高級首長之間,一律用“同志”一詞來作為對對方的稱呼,人人對等不搞任何的特殊。

朱可夫在向斯大林彙報工作或者是通電話時,一般都是“斯大林同志”。

言辭之間充滿了一種尊重但不刻意奉承的感覺,讓人感到一種很親切和很隨意。

上級和下級是這樣、平民百姓和國家領導人之間也是這樣,不管他是一種什麼樣的級別,從來不稱呼對方什麼“大人”、“縣長”、“局座”、和“委座”之類。

即便是為了用以顯示職務上的區別,一般都在職務後面也要掛上“同志”!

比如說羅科索夫斯基在見到朱可夫時,先是打個敬禮,再然後就是“司令員同志”!

泛稱必用“同志”一詞,成為了蘇聯時代的一大特色,讓人感覺起來有一種即平等、又親切的一種感覺。


但同志一詞只限於人民內部使用,如果是具有通敵可能的嫌疑分子或者是非人民陣營之中的,一般是用“公民”一詞。

第二,全民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蘇聯成立之後,全國上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這是蘇聯政府意識到教育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凡在蘇聯出生的每一個公民,都有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合法權利,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初中、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國家一概免費。

只要是一名合法的公民,從上到下國家高幹子弟到下層的農莊會員的每名子女,人人都會享受到國家免費的義務教育。

這種政策為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科學優秀人才,蘇聯在二戰之後在科技上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應該說要得利於這一優異的國家體制。


第三,人人都享受養老金的社會福利制度。

一般來說,像美國和英國以及日本等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社會福利制度一向都比較完善,人們並不擔心年老以後的生活,應該說在這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做的非常不錯。

但是作為一個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社會養老方面也做得非常的好。

這其中真正的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人人平等的優秀國家體制。

在蘇聯,從上到下國家高級領導人、下到一個普通工廠的一名工人、再到一名普通的集體農莊的一名會員,人人都有享受國家退休金的待遇。


但凡因年老退休不能再繼續為國家工作時,高級工程師和種地的農民一樣,都會領到由國家發放的退休金。

第四,在蘇聯人人都有權利享受免費醫療的權利和待遇。

蘇聯憲法曾規定:但凡醫務人員如果在行走的過程之中,發現路邊有病人出現而漠視不理,將負法律責任。

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那時的蘇聯剛解體不久,我看到一本有關中國留學生在蘇聯的一些情況介紹。

有一次他在路行的時候不料突然犯病,結果是沒用多久醫護車就到了,不由分說幾個蘇聯醫護人員就把他弄了上去。


待開到醫院做完檢查之後被強行辦了住院手續,其實他認為自己並沒有多大病,而且他對蘇聯醫院的環境也不是很適應。

結果住了沒有幾天,他自己偷偷地從醫院裡跑了出來。

回家沒安穩幾天,一群蘇聯的醫護人員闖進門來,就像綁架似的又把他強行帶走又進了醫院。

他在醫院住了幾天以後,等他適應以後才真正發現這裡簡直就像天堂一樣。

在醫院裡,蘇聯醫護人員免費為他做體檢和治療,並且還享受免費的住院飲食服務。

後來他才明白,不僅是整個的蘇聯公民可以享受如此的待遇,但凡踏上蘇聯國土的外國人員也可以享受這種待遇。

第五,蘇聯的科學技術並不落後美國。

現在一般都存在這麼一種看法:第一蘇聯時代的科技水平遠遠的落後於美國!


第二,蘇聯的科技專家是在柏林戰役結束後搶了德國科學家的結果。

第三,蘇聯的原子彈技術是克格勃偷竊了美國的原子彈技術才製造出來的。

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第一,在柏林戰役還未開始之前,美國就對德國的科學家動了心思,以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和一大批核物理學家都組團悉數去了美國,等到後來蘇聯發現這一現象時,已經為時已晚。

第二,如果說蘇聯的原子彈技術是克格勃盜竊了美國的原子彈技術的話,那麼後來蘇聯的核武器越做越大,在當量方面已經遠遠的走在了美國人的前面,這也是偷竊的美國技術?

第三,布勞恩去了美國,但蘇聯也有自己的火箭專家,這個人就是科洛廖夫。

美蘇兩國在五十年代都同時拉開了航天的競賽,世界上第一枚洲際火箭、世界上第一個宇航員進入外太空,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世界上第一個女航天員、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這些都是誰的?

美蘇兩國都不惜成本在搞航天競賽,由於蘇聯的一次重大火箭事故,兩國的登月活動讓美國人走在了前面。

本來兩國的登月活動在技術上不相上下,但美國總統肯尼迪為了在登月活動中搶在蘇聯前面,專門為此撥了240億美元的鉅額經費。

而蘇聯呢,整個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航天經費才只有80多億美元,大概只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

如此懸殊的經費投入和幾乎不相上下的航天成果,你說是誰的科技厲害?

除此之外,咱們再說說其它項目。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運輸機那是很牛的,它最大的運輸機是c5銀河,它的最大載重量是不到一百二十噸。

但蘇聯的運輸機安124最大的載重量是一百五十噸,但這還不是最大的。

它最大的運輸機是安225,最大裝載量是二百五十多噸,如果加上外掛總共有三百噸的載重量。

在蘇聯解體之時,它的米格29戰鬥機和蘇27戰鬥機也已經服役,在當時來說性能是不輸美國的F16戰鬥機和F15戰鬥機的。


但在成本造價上,當時的F15和F16戰鬥機售價分別是35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而米格29和蘇27的售價分別是1500萬美元和2200萬美元。

如此懸殊的價格,和不相上下的性能,究竟是誰的科技水平厲害?

第六,阿富汗戰爭並不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

阿富汗戰爭是導致蘇聯最終解體的原因,這是大多數現代人所持有的一個觀點,這種觀點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時,當時有軍隊約430萬左右,坦克和裝甲車共服役53300多輛和60000多輛,軍費開支大約是接近三千億美元,大致和美國持平。

但這還不是它的最高峰時期,它的最高峰時期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而侵阿蘇軍其軍隊人數在15萬左右,在整個的十年阿富汗戰爭中,蘇聯陣亡軍人才只有1·5萬人,侵阿軍費開支在200億美元左右。

應該說,入侵阿富汗的成本只佔蘇聯整個軍備開支的很小一部分,它對於那種阿富汗戰爭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第七,是戈爾巴喬夫的無能最終葬送了強大的蘇聯。

一般來說,現代人對於蘇聯的解體大多數的觀點是軍備開支過大,阿富汗戰爭、經濟體制僵化,人民生活困苦等。

應該說,這是客觀存在的原因,想否認也不太可能,如果他有美國和西方國家那樣好的生活也不至於解體,對吧?

單個人的見解是這只是很片面的一種說法,決不是它的全部。

在十月革命之後和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當時的蘇聯比八十年代末的時期要困難上百倍和千倍都不止,那時的蘇聯為什麼沒有完蛋?

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但是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就是列寧和斯大林。

而後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雖說不如當年的列寧和斯大林的鐵腕,但也沒有導致蘇聯解體。

是戈爾巴喬夫放棄了自己那曾經的信仰,才導致了最終的結果。

蘇聯解體時負債累累,但也就是最多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水平,而現在的美國負債幾十萬億美元,也沒見人家咋的?

一個國家的存在或者是完蛋,是與它的領導人的水準分不開的!

本文屬於個人原創作品,從未抄襲過他人成果,在整個的寫作過程之中基本靠過去的記憶而不百度。

在前一段時間,我發現在百度網站和新浪網站,有人抄襲和盜用我寫的有關介紹蘇聯文章的事,特此聲明。


東方評史


蘇聯,作為龐大的紅色帝國,在二戰可以說是戰功赫赫,用血肉成就了自己在戰後的地位,並影響了戰後至今的世界格局。它的形象,譭譽參半,屬於它的榮耀,已經鏽蝕。它留給曾經信仰過共產主義的人和國家的是情懷?留戀?還是仇怨?這些都在慢慢的在經受歷史的考驗。


對於我們中國人裡的很多人,蘇聯可以說讓我們感情十分複雜,這隻熊,做過我們眼中的列強和仇敵,也做過我們的盟友和同志。當蘇聯解體以後,我們既有對威脅解除的慶幸,也有了社會主義大家庭變故後的孤獨和悵然。看著自己滿身的蘇聯式成長烙印,我們很多人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國家記憶也是五味雜陳。

蘇聯,到死,等於也是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刻。龐大的紅色帝國,終究是死於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死於畸形的國家產業結構、工業佈局。國家光靠秀肌肉,是走不長的,填飽肚子不是小事。



當蘇聯遠去成為歷史時,如果我感覺慶幸,那是因為如芒在背的對手威脅已經不再;如果我感覺痛快,那一定是因為它歷史上給予我們的傷痛和不堪記憶;如果我有一絲悵然,那必定是緣於因特納雄耐爾: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定義新概念和新規則算不算是一種強大?蘇聯強大的核心之處不在於它有多少核彈頭,也不在於它有多少坦克,而是在於它敢為人先,打開了另一種局面,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當它失去了這種能力,走向錯誤的時候,它就是外強中乾了。另外,題主的說法本身也不太不準確,其實蘇聯並沒有讓人民捱餓,人家好歹生活水平是中等發達國家級的。很多便利與福利是直接回饋發放,沒有采用貨幣購買的形式,因此很多不瞭解的人就以為人家沒有,就是現在在某些方面,可能我們還不如別人。


從生活上來講,在蘇聯首次實現了以下這些,而且還是在和美國處於對抗的條件下(儘管最終由於自己走偏而失敗):


1 8小時工作制(Право на восьмичасовой рабочий день.);


2 每年帶薪休假(Право на ежегодный оплачиваемый отпуск);


3 無工會和D組同意不能任由管理層裁員(Невозможность увольнения работника по инициативе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и или хозяина без согласия профсоюзной и партий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4 工作權以保證自食其力,專業教育院校的畢業者按照勞動方向進行工作安置,並提供住處--宿舍或住宅(Право на работу, на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зарабатывать себе на жизнь своим трудом. Причем выпускники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учебных заведений имели право на обязательное трудо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 трудовому направлению с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ием жилья в виде общежития или квартиры);


5 義務性的普通及中、高級專業教育(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общее и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Причем, как среднее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е, так и высшее);


6 免費性的託兒所、幼兒園、少先隊夏令營(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пользование детскими дошкольными учреждениями: детскими яслями, детсадами, пионерлагерями);


7 免費性的醫療和職工療養(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еспечение.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санаторно-курортное лечение);


8 免費性的住房(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жилье);


9 針對個人就業及就學的免路費政策(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ый проезд к месту работы или учебы по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му, оплачиваемому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 проездному документу);


10 婦女保留職位的3年產假、給予兒童達1年的免費家庭訪視保健、嬰兒從新生到3歲的乳製品免費供應、兒童患病時母親享有的免費診治權和隨同療養權(Право на трехлетний декретный отпуск с сохранением рабочего места. 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ую патронажную службу ребенку сроком до одного года.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ую молочную кухню для новорожденных до трех лет. Право на бесплатное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и санаторно-курортное лечение при любых детских заболеваниях);


PS:蘇聯婦女3年產假的構成:56天--發放全工資;1.5年--發放津貼;3年--不中斷工齡並禁止管理層裁員(56 дней — полностью оплачиваемый, 1, 5 года — пособие, 3 года — без прерывания стажа и запрет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и на увольнение)


11 從地方官和官僚專橫中保衛國家的權力(Право на защиту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от произвола местных начальников и чиновников)。


最後,蘇聯的這些權利(法令)延續到了當今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等國,雖然弱化甚至取消了,但至少婦女3年產假外加不許裁員這個還是在貫徹執行的,在我國恐怕目前還達不到吧。


洋蔥頭上的酸奶油


蘇聯的原稱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以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他十幾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同組成,前後歷經69年。

蘇聯曾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國土面積2240平方公里,2億9000萬人口。二戰期間為戰勝法西斯德國做出了巨大犧牲,也為我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形成了以美蘇為主的兩大陣營,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兩大陣營長期冷戰。蘇聯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驕傲,工業,軍事,科技,文化,體育等很發達,後來由於野心膨脹,大力發展軍備,走擴張主義道路,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長達10年的戰爭,在國際上不得民心,國內民族矛盾激化,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失敗,使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一夜之間解體。蘇聯的解體和隨後的東歐劇變,震驚了整個世界,也標誌了兩大陣營長期冷戰的結束。

蘇聯離我們遠去二十多年了,蘇聯的最大不幸就是搞意識形態掛帥和推行霸權主義。蘇聯的垮臺,外部因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打壓和破壞,內部因素是搞霸權擴張和政策的失誤,最終拖垮了蘇聯。

蘇聯的解體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重大損失。


永恆的桃花源


蘇聯有兩面。

積極面,是第一個舉著馬克思主義旗幟建立起的國家,並建立起了與資本主義對立面的政治經濟運行體制。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上屬於獨一無二的創舉。二戰後用鐵腕手段輔以計劃經濟,在短短數個五年計劃後締造一個與美國對抗的軍事強國。意識形態的差別以及諸多歷史原因,加上俄羅斯民族的一貫作風,讓西方世界恐懼排斥。

消極面,在對外政策上,蘇聯一貫奉行聯合主權不如獨立主權,實際上就是要加盟共和國放棄自我主權。這一點和美國的結盟政策相比,差距太大。無論心胸氣度,抑或是手腕心機,註定了蘇聯會被美國玩死。實際上要論軍事力量,華約可以蕩平歐洲,手握沙皇炸彈,美國也不敢直面其鋒,但這種強橫是無法與民眾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抗衡的。

蘇聯多年軍費支出佔全國支出接近三成,重視重工軍工,忽視輕工商業,說它一句窮兵黷武,不算過分。國內民生矛盾越來越激化,雖然一直強力壓制,但終究有破鍋的一天。

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全國沒有一個人為其抗爭,沒有一個人為其惋惜,一代強人政權就此落幕。

多年以後,人們議論起這個曾經讓全球戰慄的國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永遠不要和人性做鬥爭。人們需要公平對待,需要生活富足,需要生活在沒有恐懼的環境裡。這些,蘇聯一個都沒做到。它不死,誰死?


用戶3304391195


謝謝!一句話:“俄國熊”兩度崛起、兩度衰落。俄羅斯帝國在莫斯科公國的基礎上擴張,而莫斯科公國則吞併了最早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人的邦聯城堡)。公元882年於歐洲第涅伯河中上游一帶出現的一個新興的封建國家。從伊凡四世、瓦西里三世,伊凡四世稱為“沙皇”、彼得大帝,到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無時無刻不在擴張領土,逐漸從歐洲配角成為歐洲主角。新興勢力必然要與老勢力產生矛盾,於是只能用戰爭來解決。結果形成了第一次崛起,擊敗歐洲常勝將軍拿破崙;日俄戰爭失敗後,沙俄一蹶不振,終於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跌落深淵;二戰勝利使俄國新沙皇崛起,成為兩極對壘的主角,70年後,由於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前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由於前任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片面追求重工業和軍工業,造成輕工業和農業遲滯不前甚至蕭條,使前蘇聯的經濟結構徹底破產,東歐動亂,蘇聯解體,大國再次衰落。而今,普京總統勉勵維持自己大國形象,終究今不如昔,經濟增長點只能靠能源和軍工,並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當中漸漸落伍,用不了十年,俄國將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第五玥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不久後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俄羅斯進入蘇聯時代。

從20世紀10年代末到30年代末,蘇聯因大力推動國家的工業化,實力急劇增加,到二戰前,蘇聯躍居全球第二工業大國,僅次於美國。

這樣的情況有些不合常理。雲石君曾在上一節說到,俄羅斯因為自身環境和技術發展的限制,在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的國力大大落後歐洲列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羅斯的幾乎油盡燈枯,以致引發革命。蘇俄誕生初期,因白俄之困以及列強的封鎖,國家幾乎毫無實力可言。

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蘇聯僅用二十年的時間就坐上了全球第二工業國的交椅。這樣快速的逆襲,蘇聯是如何做到的?雲石君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普及。俄羅斯地處歐洲文明圈邊緣,自然環境惡劣,沒有較好的出海通道,依然保留著極多的農耕時代殘餘,因此其文明發展水平遠落後於其他列強。只不過俄羅斯憑藉巨大的體量,彌補了質量的不足,才維持了列強的臉面。

不過,隨著19世界下半葉工業革命成果大範圍的普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歐洲文明整體躍進,英、法、德、美等國因機器大工業國力得到質的突破。而俄羅斯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社會結構,在機器化大工業模式的轉型初期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的腳步。太過落後的文明質量,已無法用規模優勢進行抵消,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淪為“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

不過,在布爾什維克崛起時,情況好轉。蘇聯於1922年正式成立,距18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過去半個世紀。

50年的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端技術變得更為成熟,推廣和普及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和實用性大大提升。這對於俄羅斯而言是個好的局面。

俄羅斯地處苦寒之地,自然環境惡劣,導致一些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較難在俄羅斯運用——比如鐵路,惡劣的環境大大增加了技術難度和建設成本。這也是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葉中衰落的一個主要因素。

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機器化大工業技術逐漸成熟,成本降低。使俄羅斯具備了大範圍運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可能——西伯利亞鐵路就是在1916年全線通車的。

俄羅斯終於等來翻身的機會。擁有兩千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羅斯,其地緣潛力是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的提高,讓俄羅斯有能力對大量凍土荒漠進行初步的規模工業開發,也讓俄羅斯的地緣潛力變現,國力得到大幅提升。

當然,蘇聯的崛起除了客觀物質層面的因素外,還離不開蘇共自身。

第二點,蘇共採用極端暴力的方式,顛覆舊有社會關係,建立以工業化為標準的社會結構。蘇共提託社會下層民眾,以暴力革命奪得政權。這樣的方式雖然用最短的時間一舉清除了原有社會關係和組織架構,但也存在著弊端。那就是,這樣的方式過於殘酷,短時間內會給社會帶動極大的動盪和經濟損失。因此,如果只是普通的政權更替,暴力革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蘇聯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取代了沙俄。沙俄因經濟基礎層面保留大量農耕文明殘餘,所以其內部的利益集團也是基於這種經濟結構建立,並構成政權統治的根基。

落後的利益結構決定其必然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絆腳石——工業取代農業時,自然會嚴重損害利益集團的原有利益,而農業轉型到工業新的經濟結構並不能保證其利益和社會地位,所以,他們牴觸經濟轉型。

如果不是用暴力革命,而是採用內部改良或較為溫和的革命,俄羅斯的工業化革命將會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那麼自然就嚴重阻礙了俄羅斯的快速崛起。

因此,暴力革命是讓俄羅斯快速崛起的一劑良藥。

當然,暴力革命在短時間內,快速消耗了國家的財富,因此,一個家底殷實的國家,採用這樣的方式並不划算。

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家底並不豐厚。工業化轉型的遲滯讓俄羅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國力就不斷頹靡,在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消耗,讓俄羅斯幾乎山窮水盡。因此,對於窮家破業的俄羅斯來說,暴力革命並不會讓其受到太大的損失。因此,布爾什維克的暴力革命,對俄羅斯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第三點,蘇聯的政治體制助推了蘇聯的快速崛起。蘇聯要積蓄國力,就需要在全國搞工業化開發。但這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大多為凍土和荒漠,不適宜人類生存;二是,俄羅斯疆域遼闊,在地緣和人文機構上較為複雜,大量的少數民族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集居在各邊緣板塊。

這樣的情況,會讓蘇聯在工業建設和領土開發上,面臨民眾因艱苦的條件和缺乏對國家的認同感,而不響應政府的號召。

那麼,沒有錢的蘇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只能依靠強力政治,用“強力”威懾國民,讓他們必須響應政府的號召——高強度的從事勞作而不敢要求過多報酬。通過這樣的方法,讓蘇聯花費極端的時間,就實現了國家由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從而完成了財富的積累,助推了俄羅斯的快速崛起。

以上,就是雲石君認為的,蘇聯快速崛起的三點原因。其中既有客觀條件,也有蘇聯政權主觀上積極推動的主觀因素。當然,從人文角度出發,蘇聯的一些做法比較極端,但從現實角度來看,也真是因為這些極端的做法,才讓俄羅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深谷中爬出,躍居為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在20世紀中後期,與美國一起成為世界的領導者。

說到蘇聯的高壓政治,就不得不談到,在蘇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清洗、克格勃等。蘇聯的政治生態為什麼如此恐怖和極端化?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為您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18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