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您看過,我就放心了”是他援藏坐診時聽到最多的話

“您看過,我就放心了”是他援藏坐診時聽到最多的話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29日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的47個村,早已在武漢市援藏醫生陳德明心裡畫下一本生動的地圖,兩年前的7月,他來到乃東,和援藏的同事們建起乃東區人民醫院,他攻克一個個疑難病例,幫助患者重回健康,成為令當地人傳頌的口碑醫生。

進藏的那一天,武漢市第八批援藏隊隊員、漢口醫院骨科專家陳德明終身難忘。

2016年7月11日,他輾轉進藏,第二天,抵達乃東,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陷入頭暈嘔吐的狀態中,休息數日才適應。

回憶起第一次看到乃東區人民醫院時的情景,陳德明感慨萬分,“當時醫院還沒建起來,地上到處是裝修材料。”他和援藏的同事們不分日夜的忙碌,結束了乃東區32年沒有正規醫院的歷史。2016年9月12日,乃東區人民醫院正式成立,陳德明記得,當天,醫院收診84個門診病人,其中,60個是骨科病人。

他告訴記者,乃東平均海拔在3560米,生活條件艱苦,當地農牧民骨關節病高發,此前,乃東沒有縣屬人民醫院,藏民住得分散,通常在衛生所看病,常常無法得到及時治療。

陳德明選擇主動上門,他趕到村衛生室通知,“醫院已經建好,身體不舒服的都可以來看病。”

擔心宣傳和科普力度不夠,陳德明參加醫院組織的免費體檢活動,早出晚歸,挨家挨戶為藏民們體檢,每天少則60人、多則達150餘人,最忙的時候,一天跑幾個村子。

收穫滿滿信任,他成了當地的口碑醫生

“您看過,我就放心了”是他援藏坐診時聽到最多的話

“有位治骨科疾病的援藏醫生很厲害!”作為骨科專家,陳德明是業務能手,在村民間,他被口耳相傳,山南周邊隆子、措那等地患者也慕名前來求醫。

一次體檢時,陳德明發現白瑪多吉患嚴重的骨關節炎病,生活極其不便,他記下患者的電話,待醫院的設備到位,具備條件後,他馬上聯繫白瑪多吉,讓他來醫院治療,困擾白瑪多吉多年的病情得到好轉,“陳大夫,是你讓我回到20歲!”後來,白瑪多吉還把親戚、朋友帶來找自己的男神“陳大夫”看病。

越來越多患者結伴而來,有時候,同村的十幾位村民清早出發,乘一兩個小時的車專程來求醫。陳德明經常忙得連午飯都吃不上,但他甘之如飴,“藏族同胞認準了我,看著他們信任和期盼的眼神,我怎麼可以辜負?”陳德明說,那是他作為援藏醫生成就感最強烈的時刻。

醫者有仁心。今年6月,當地一名中學生白瑪卓嘎摔倒受傷,因檢查治療不及時徹底,在家休息後病情惡化嚴重。找到陳德明時,她的傷口不停湧出膿性分泌物,陳德明心疼不已,每天為卓嘎沖洗、換藥,進行膿腫切排處理。起初,女孩因傷口太痛而掉眼淚,陳德明鼓勵她,“叔叔一定幫你治好。”

6月24日,陳德明為白瑪卓嘎進行了西藏自治區首例肌皮瓣移植手術。發現卓嘎家境貧困,陳德明悄悄往她的住院費裡存了1000元,家屬輾轉得知後,感激不已。卓嘎近期將出院,在她心裡,“陳叔叔是讓我撿回性命的恩人”。

“您看過,我就放心了。”這句話成為陳德明坐診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這也是對他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手把手培訓,打造出當地特色骨科

“您看過,我就放心了”是他援藏坐診時聽到最多的話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醫療援藏,要將專業技術留下來。陳德明發現,很多當地醫生缺乏臨床工作的經驗,水平與內地差距不小。於是,他抓住每次診療機會,進行培訓、教學,在科室內定期開設專題課程。他口口相授、手手幫教,從外科感染到腦挫裂傷、腦出血,再到骨科專業知識,還手把手教當地醫生閱片診斷的技巧。

當地80後外科醫生東富強是陳德明的徒弟,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陳醫生常常鼓勵我們多學習,在課堂上,誰回答對了問題,他現場表揚。”

在陳德明的帶領下,乃東區人民醫院的外科骨關節病專科被打造成特色專科。他在骨科的培訓與治療成果也帶動了其他科室的發展,短短兩年時間,醫院的發展水平穩立於山南市縣級醫院中游。

今年5月,陳德明的妻子、漢口醫院呼吸內科醫生姚漢玲受到丈夫的鼓勵,加入援藏隊伍,來到乃東區人民醫院內科工作。跨越3500公里,這對伉儷再次並肩作戰,姚漢玲說:“醫生的使命就是服務患者,藏族同胞需要,我們義不容辭。”

在武漢市援藏幹部中,乃東被稱為武漢的“遠郊縣”。但陳德明說,“這裡,更是我的第二故鄉,一個令我牽掛的家。”(記者劉晨瑋 實習生侯雅欣 尹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