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援藏--唐帥:把協和麻醉科的資源和經驗帶到西藏來

​​

“組團式”援藏--唐帥:把協和麻醉科的資源和經驗帶到西藏來

在藏職務: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主任

援藏時間:2018年7月26日—2019年8月9日

一位九十多歲的高齡患者要做截肢手術,凝血功能非常差,無法進行椎管內麻醉;心功能和肺功能也很堪憂,全麻風險大。這種高危手術在以往可能會束手無策,但在施行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後,通過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打一圈周圍神經阻滯,就能很好地解決手術麻醉問題。該患者的手術很順利,術後鎮痛效果也很好。這得益於唐帥自援藏伊始就推行的麻醉學科神經阻滯亞專業建設。

唐帥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積極開拓麻醉新領域,引入前沿的可視化麻醉新技術,開展新業務8項,以實現麻醉的精準、安全和高效;結合自己的技術專長,將原有的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做多做精。一年來共累計開展500餘例相關技術;首次為肩關節鏡手術成功實施超聲引導下選擇性神經阻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術後肌力和運動功能。醫院在加速康復外科領域的理念和技術都有了很大提升。

區域麻醉是麻醉學的核心技術之一,在圍術期疼痛管理和加速康復領域具有無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唐帥牽頭成立區域麻醉亞專業,普及區域麻醉理念,推廣區域麻醉技術,培養大量區域麻醉講師。2018年11月,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被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評為西藏首家“中國區域麻醉培育基地”,承擔起為全西藏自治區的麻醉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的重任,起到區域麻醉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推廣和引領作用。唐帥認為,這些成果的背後,是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和手術室四批援藏專家和當地手術麻醉科同道們的攜手努力。

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唐帥秉承的信條是:理念先於技術。一年的援藏時間很短,他抓住一切機會向當地醫生傳遞“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識。從細節入手傳播知識和技能,常態化、日常化地進行臨床教學。通過“師帶徒”幫扶計劃,對3位科室骨幹成員進行多方位培訓。通過優秀帶教老師評選和交流,培養他們的教學責任心和積極性。將人才送出去,把專家請進來。選派科室骨幹外出學習和交流;連續開展17期“援藏團隊MDT共建手術麻醉科”系列學術活動,邀請各科援藏專家進入手術麻醉科授課;舉辦每季度一次的“協和-西藏麻醉大講堂”,帶來麻醉學的新進展。

2018年9月,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迎來8位規培住院醫師,如何讓起點不一的同學們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地完成規培,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唐帥找到協和麻醉科的教授回答不同亞專業的問題,相當於把整個協和麻醉科的教學資源都引入到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階段考核是提高規培質量的重要保證,在唐帥的積極推動下,經多方努力和協調,最終實現了西藏與北京的遠程連線,兩地規培醫生可以同步學習、同步考核,這對西藏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

藉助師帶徒項目,唐帥引導大家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現了很多臨床科研問題;通過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檢索文獻、撰寫綜述、選擇和設計科研課題、整理和分析數據,最終申報1項援藏人才基金和8項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其中2項自然科學基金成功中標。

唐帥很重視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去推進管理工作,向科室捐贈醫學人文書籍並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讀後感,推動住院醫師的人文教學以增強其歸屬感。通過向醫院呼籲,實現了在手術室內供應午餐,讓大家吃上暖心可口的飯菜。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讓大家的心更貼近了。

談及“組團式”援藏給自己帶來的觀念上的最大變化,唐帥坦言是對於“以病人為中心”理念的認識更深刻了。下鄉巡診的時候,唐帥親眼見到偏遠地區的醫護人員在超乎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堅守。“一個門開了之後,一張床、一個爐子、一個櫃子,這就是產房。在海拔4600多米的日喀則堆納鄉衛生院,不到10位年輕醫護人員紮根在那裡,服務成百上千戶人,一待可能就是一輩子,他們為病人甘於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他們的貢獻是我寫多少篇SCI論文都比不上的。”

撰稿:王晶​​​​

#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