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昨天院長還在誇“國產保護月”

厲害,今天就得收回這句話。

因為我看了《阿修羅》。

《阿修羅》

Asura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海報是這樣的,為了突出吳磊的C位。

而片中的阿修羅實際上是由梁家輝主導,劉嘉玲和吳磊兩個頭在後側兩邊。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片中的阿修羅長了三個頭“打天”是他的終極目標,讓六界被慾望主宰。

梁家輝是慾望之頭,滿嘴慾望。

劉嘉玲是謀略之頭,但是看不到什麼謀略,全程在給梁家輝捧哏。

吳磊是洞察之頭,沒有這個頭就打不了天。

這樣的造型你不能考慮太多,比如晚上怎麼睡覺,後面的兩張臉會不會悶。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怪異的既視感之下,是一個怪異的故事。

洞察之頭心生善念不想打天選擇了自我了斷,輪迴轉生成了放羊娃如意。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阿修羅想要找回這個頭完成打天大業,反叛軍試圖阻止,就是影片的核心矛盾。

男女情愛,人間大愛,自我犧牲等人性光輝也在此間發散開來。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簡單總結就一句話: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阿修羅》好的地方不夠好,壞的地方倒是繼承了國產魔幻片的光榮傳統。

沒有依託於傳統名著、民間傳說,也沒有照搬大火的網絡文學,而是選擇了阿修羅這一印度神祗,開發出完全原創的劇本。

片中人物和美劇《權力的遊戲》十分相似。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遍地是金子的山,腹中有黃金的動物,能長出衣服的植物,能當做弩箭的飛蟲,彷彿萬物皆為人所用,都在竭力地滿足人類的慾望,和影片的主題也算符合。

試圖塑造一個全新的、不一樣的世界,卻又有些用力過猛。

搞起了種族大融合,各個人種操著同樣的普通話,伴隨而來的是強烈的違和感,實在是考驗觀眾的接受能力。

土洋結合也不能這麼玩。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不倫不類的架構,硬撐出了一個140分鐘的故事。

怪異的觀感無法讓人代入其中,只讓人覺得疏離,院長在觀影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一直在不停地調整坐姿,安撫自己隱隱作痛的腰。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而《阿修羅》最讓院長不滿的,卻與影片本身無關。

當今的魔幻題材,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都特別喜歡賣弄數字。

當初聊過的《莽荒紀》就號稱:

三億投資成本,兩萬多個特效鏡頭,十萬平米置景面積,北京、新疆等地實地取景……

今天這部《阿修羅》,也說:

7.5億投資,耗時6年,幕後團隊由來自世界35個國家的頂級電影工作者組成,西北高原寧夏、青藏高原青海進行實景拍攝……

類似的話已聽過太多,耳朵都要生出繭子了。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所有電影在宣發過程中,都會撿好聽的說。

賣慘的,賣情懷的,賣IP的,賣流量明星的,數不勝數。

賣數字,正是魔幻題材電影的遮羞布,用各種天分數字堆砌出電影視覺觀感華麗的假象。

不信的話,可以去看看《爵跡2》的宣傳話術,也一樣在利用數字來吹噓。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這一切都是為了給觀眾一種“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的錯覺,從而達到拉動票房的目的。

這種現象又體現了當今社會一個非常不好的風氣:

喜歡把努力當做形容詞,用拿來安慰別人的話安慰自己。

有些事情就該看

結果,不好就是不好,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最恰當的解決方式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但有時候人們偏偏喜歡忽視結果,強調過程,並不是說過程不重要,但過程中的努力不能成為失敗的安慰劑。

就像《阿修羅》的大投資、高精尖技術人員等等,都是過程,但這些都不是衡量影片質量的標準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某偶像天團當年被全網黑的時候,粉絲辯駁說:你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嗎?

然而喜不喜歡他們,和努不努力關係並不大。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不一定努力過後結果就是好的。

國產魔幻題材電影是在努力,卻是在往錯誤的方向努力。

沒有一,就想有二;不會走,就先想跑。

國外的特效團隊拿著大把的人民幣,挑逗著中國觀眾的視覺神經。

而國內的創作者們卻以為畫面絢麗即可,劇情隨意發揮就好。

「阿修羅」的遮羞布,無非就是灑向觀眾的數字騙局

世界殘酷,卻也溫柔。

努力之後未必能讓所有人認可,至少會給自己帶來進步。

希望前人不斷摸索試錯能給後來者啟發,進步到能創作出成熟作品的地步。

能滿足觀眾眼睛的同時,也能滿足觀眾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