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心中装着群众的驻村书记

——记自治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南宁铁路运输检察分院控申处处长陈自印

□广西法治日报特约记者 王兴亮 通讯员 邹筱溪

心中装着群众的驻村书记

陈自印(左二)入户采集资料。

“承担组织重托,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含糊。”谈起驻村工作体会,凤山县乔音乡那王村第一书记、南宁铁路运输检察分院控申处处长陈自印如是说。

陈自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在他和各方共同努力下,精准扶贫、筹资修路、兴修水利、清洁环境、定分止争、兴建村部办公楼及广场,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呈现出“村道通、饮水洁、民众乐”的喜人景象,迈出了脱贫的坚实步伐。村民得到了实惠,凝聚了心气,纷纷点赞:“检察院派来的第一书记就是靠谱!”

由于扶贫工作出色,4月4日,陈自印被评为自治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驻村驻心 摸清家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当好第一书记,无论出思路、做决策,还是化解矛盾纠纷、帮扶群众,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是不行的。2015年10月,陈自印带着行李住进了凤山县乔音乡那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他迅速转变角色,马不停蹄地进村入户“摸清家底”,对扶贫信息进行精准摸排:和老人谈健康,和年轻人谈收入,和孩子谈学习……先后走访那王村所辖的18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屯,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人口信息、牲畜数量、林地面积、经济收入等,确定了村内的贫困户危房、破旧道路、河道护坡等,形成了翔实的贫困户信息档案。第一书记的任职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也随之产生。陈自印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开始相信这个第一书记确实是要“动真格”。

“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基层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为此,陈自印提出建设能干事、能干成事,亲民、近民、爱民的村“两委”班子,组建一支团结一心,敢干实干,共谋发展的和谐班子,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建立村委会例会制度,有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村党支部委员相对固定联系党员和自然村群众的制度,将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传递下去,将服务群众的工作落实下去。如今,那王村的领导班子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干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基层组织焕发了活力。

扶贫扶根 找准目标

那王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短而干,夏季长而湿,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村民种植的大红八角、核桃、板栗等几乎年年丰收。此外,全村还有杉木、油茶等特产。然而,由于地形复杂,灾害性天气较多,一到下雨天,村屯土路就变成了“泥浆路”——道路不通畅,农产品运出难,村民有货卖不出,大家一筹莫展。修建宽阔畅通的硬化道路是村民们盼望已久的事。

陈自印深知解决村通公路问题刻不容缓,为了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他写材料、打报告,多次向乡党委和县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寻求支持。经他的多方协调,一条总长12公里,路基7米、路宽4.5米,造价830万元的村级公路终于在今年3月建成使用,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16年来,那王村另外先后硬化了屯级道路16条共35公里,耗资1050万元;新开建设沙路5条共18公里,耗资270万元。上述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15个村民小组482户2022人受益。

道路通则百业兴,各村屯逐步变了个样,特色产业不断扩大。村民陈颖购买了2辆大货车搞运输,将山里的杉木等山货运往广东等省销售,成本比没有硬化屯级道路时降低1倍以上,收入十分可观。陈自印推动全村成立10个合作社,每年养殖20万羽核桃鸡;大力发展水稻、水果产业,扶持贫困户走特色种植之路;重点扶持贫困户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带动36户贫困户参与蔬菜种植;扶持23户贫困户种植百香果,扶持全村发展优质核桃、油茶种植产业。上述措施带动贫困户150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陈书记,我们屯饮水很困难,请您想办法帮我们解决,谢谢!”驻村不久,陈自印就收到了那飘屯村民发来的短信。那飘屯位于半山腰上,全屯有36户145人,原建有一个水窖,但因容量小、年久失修和漏水严重,每年秋天过后雨量减少,进入干旱季节时水窖就干涸,各家各户只好“各显神通”:有的自挖水井,有的到山上引来泉水,有的买来简易水泵到山下抽水……由于取水地点远,山路崎岖难行,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用水十分困难。村民的请求犹如一道命令,陈自印把饮水工程列为那王村重要民生项目之一,投入“饮水大作战”中。

陈自印利用各种资源,四处奔波,与当地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多次协商,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了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有一天,陈自印在爬高查看旧水柜时,不慎一脚踩空,重重地摔了下来,但他忍痛继续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终于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那飘屯新建起了一个容量达150立方米的水窖,有效地解决该屯村民吃水用水难的问题。据统计,两年来,陈自印与村委一班人帮助村里建设人饮水池4座,修建河堤400米,修建水利灌溉渠道17条。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心里都乐开了花。

志智双扶 文化惠民

那王村位于凤山县西北部,属于高寒山区。第一次进村,村部简陋的办公条件就给陈自印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王村的村级服务中心只有一栋小楼,外表破败不堪,村里连最基本的宣传栏都没有,村会议室里连一张像样的办公桌椅都没有,党员干部开会学习只能东拼西凑搬板凳。陈自印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

陈自印及时把增建村部办公楼、改善文化设施条件的想法向后援单位——南宁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党组进行了汇报。很快,南宁铁路运输检察分院检察长阳寿嵩对陈自印的请求给予大力支持,批复办公经费10万元捐赠给那王新村作为启动资金。陈自印与村委一班人研究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工程招标、开工建设,一项项工作如火如荼展开……

资金出现缺口时,陈自印又一次次地往乡里、县里跑。找第一次没能解决,又找第二次、第三次……最终,经过几个月跑动及多方筹措,陈自印为那王村找来资金90万元,建起了村部办公楼、篮球场、气排球场、文化室、戏台、村群众活动中心等设施。目前,相关设施已施工完毕,待验收通过即可投入使用,将为那王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靠近到谈心,再到交心,陈自印用心描绘出的发展、脱贫、致富的新篇章留在了丰收的田野上,也留在了群众心中。陈自印说,那王村的经历将是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