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如何认识肝病和如何治肝?

1.肝系的生理特征和基本病机

肝胆相连,位于胁下。肝的经络绕阴器,行少腹,布胁肋。肝主筋,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共同构成肝胆系统。

(1)谋虑之官,主升发协调

《素问 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军中一呼百应,谋虑全局,谋虑战争。在人体疏泄气机,谋虑生发,指挥和协调人的各个脏腑与器官。胆贮藏胆汁,更关乎胆子。将军之谋略和胆之勇怯,共同成就了中医肝特殊的生理和病理规律。

①主升发 人的生长很复杂。首先要模子,模子爹妈决定,为肾所主。其次要原料,原料是气血,由脾胃供给。肾与脾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已经被大家熟识。但一味补肾补脾,在促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实际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五迟五软和疳积的防治历史上疗效不满意,今天纯中医治疗也不满意)。究其因,在于模子基本不能改变,原料再多并不等于同化为自己身上的气血和可以发挥作用的能量,以及长成自己身上的组织和器官!复习传统中医文献,特别是关于肝和胆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实传统中医一贯是主张肝属木,应春,主升发的。升为上升和壮大。发为萌出或爆发。上升壮大是生长,萌出爆发是新的诞生,是勇敢是决断,归类于性格的形成与发育。总之,人之生长与发育离不了肝胆。东方相术和《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都认定木性之人细长,身长普遍高人一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取象比类,而是由于肝的功能,特别是肝的疏泄功能所决定。“疏”谓“由近其及远”,缓慢伸展,长长。“泄”,由此及彼,缓缓发散之意。肝的疏泄是使筋伸、骨萌、肉舒、皮展,脉长、四肢动摇,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生长。肝还藏血,主魂,“人卧血归于肝”,直接关乎人体睡眠。白天适时的运动伸展和夜晚良好的睡眠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故对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思考,当其在父母无恙,气血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肝系病症。

②主协调 人的任何一种功能和任何一个动作,如水谷消化,水液代谢、气化作用、二便排出、呼吸、睡眠、吞咽、眨眼、微笑、跑跳、起卧、情感等都不是单一脏腑,单一经络和单一的某个部位所能完成的。它们都涉及多脏腑,多经络,多部位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谁在先谁在后,谁动几分几厘,谁持续多少时间,都必须精心安排,统一指挥,协调进行。而肝胆正是具体部署和指挥之脏。正可谓“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谋虑与协调功能失常是肝系病症的共同病机。诸如多动症、抽动症、异常瞬目症,各种运动障碍与共济失调性病症,以及二便不调、月经不调、情志不调、眼(心)手不调等均责之于肝的这一病机。

③协调的物质基础--筋 升发和协调要有物质基础。肝主升发和协调的物质基础就是“筋”。筋有伸缩性,纵伸则高,横伸则阔,是为生长。筋无处不有,系胃肠、固脏腑、网经络、定脉管、裹肌肉、衬骨骼、连关节、布四末、充填各种腔隙。肝正是通过条畅筋,舒缩筋,协调筋,最终实现对全身脏腑功能和动作姿式等的协调的。我们注意到人的所有不协调,特别是动作与姿式的不协调都好似与筋的短缩、拘急、弛缓不收和筋与筋相互间失于拮抗相关联。

协调的物质基础在于筋,为推拿防治病症的机理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因为推拿手之所及在筋,其操作术式不离顺筋、理筋、弹筋、拨筋、舒筋、坚筋、固筋等。总之,推拿对筋之调理为其特色,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推拿防治疾病的机理可能就存在于对筋的调理之中。

正因为肝主升发、生长,并负责人体多脏腑,多经络,多部位的协调。因而肝失疏泄的病机可以寓居于多种病症过程之中。临床才有“肝为万病之贼”(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和“肝为传病之源”(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说。

(2)喜条达而恶抑郁

“条”谓“有条不紊”。“达”即“通达”,条达是肝除了主生长发育以外的另一重要功能。即疏通,包括疏通管道,疏淘河流,舒畅气机。疏通管道与消化有关,疏淘河流与血脉有关,舒畅气机与人的协调性(已如前述)和情志有关。人的情志也很复杂。喜怒哀乐,人皆有之,有之但不为过。平常情志的管理和调节均由肝完成。情志失调有两大类,一是肝郁气滞,自我封闭;二是怒则气上、气逆。前者为某些忧郁症、孤独症、梦游症、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等的基本病机。后者成为夜啼、头痛、狂症、癫症、咯血吐血、中风等的基本病机。

(3)肝主风主动

钱乙将肝的基本病机总结为“肝主风”。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说“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頓闷;虚则咬牙欠气”由于肝应春,春多风。风者空气之流动,忽起忽止,变化无常,善行而数变。所有这一切与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升发向上相对应。《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将以“振掉”和“晕眩”为代表的“动”与风和肝联系在一起,构成中医特有的“动-风-肝”的思维模式。所以,临床但凡不该动而动,如磨牙,突然吼叫、尖叫,夜啼,反复耸肩、清嗓、摆手、抖脚、拉扯等;但凡该动但动作太多太频,难于镇定,如频繁眨眼,以及反复刻板的动作等;以及各种动作的不协调等都应该考虑肝的病症。

(4)体阴而用阳

一方面肝主升发,主生长,肝性条达,主风、主动,一派阳刚景象。但另一方面,肝居于下焦,肝为藏血之脏;下焦属于阴,血亦为阴,肝又有阴柔之资。古人将肝的这一特性总结为体阴而用阳。“体阴”宜柔和、滋润。“用阳”需刚强,升散。如果肝失其阴柔之资,则成为胁痛、头痛、头晕、不寐、心烦易怒、潮热、干性湿疹、瘾疹、汗证等病症的病机。而阳刚太过,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亦表现为同类症状。阴虚与阳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以阴虚为主者重点表现为失去滋养的干燥之性,而以阳亢为主者则重点表现为上冲急迫之性。无论阴虚为主,还是阳亢为主,治疗总宜滋阴潜阳。

值得提及地是中医“血归于肝”总与“神守其舍”相呼应。心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是心神的载体。当人卧之时,血归于肝,神守于舍。外周没有气血,没有各种功能活动,熟睡同死亡没有两样。一旦醒来,随着气血出肝,心神离心。才有“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等生理活动。可见肝与心在功能上密不可分。

(1)平肝法

平肝法又称镇肝法。肝者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总在一人之下,不能骄奢,不能生野心异心。故需要经常敲打,平镇之。

平肝法有助于获得好心情和好脾气,助于镇静,有助于睡眠,还有利于稳定血压。如患者心情烦躁,性格暴躁,头痛、头昏,口苦,头晕、目眩,眼眵多、目赤肿胀,多动多言,胁肋胀满,疹子疮疡,梦呓,梦游,多汗等症状等可运用平肝法。

平肝中药多为重镇安神之品,如朱砂、生铁铬、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也用勾藤、天麻、草决明、桑叶、菊花等。小儿推拿平肝多用振按百会、振按目上眶、振按头四方、振按肩井、推桥弓、点按三阴交、点揉太冲穴、搓揉涌泉,以及各种掐惊治惊术,如天门入虎口、捣小天心、掐精威、掐揉五指节、掐人中等。

(2)疏肝法

将军脾气暴躁,应随时疏导之。疏肝法能调畅气机,调和情志,使气血运行通利而不壅滞,情绪调和而不急躁。由于气血运行的通利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所以疏肝法还是协调人体各个脏器,使其能按部就班完成各种复杂生理活动的重要方法。诸如消化、运动、二便、情绪、月经、生殖、天人相应和水液代谢等无不与肝气调畅有关。疏肝法最直接的作用是使人体不急不躁,心安理得,和谐相处,动静有常,起卧有节。如患者脘腹胀满,胃痛、腹痛,呕吐,叹息不止,忧思过度、情绪低落,或暴躁,动作不协调,二便紊乱,月经不调,失眠、自闭、人际交往障碍等可选用该类方法。

中药疏肝以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的四逆散和逍遥散为代表,以及梅花、佛手、香椽、青皮、郁金等药物。小儿推拿常用点揉太阳与攒竹、扫散头部少阳经脉、拿肩井、分推腹阴阳、摩腹、揉腹、推抹剑下、搓摩胁肋、点揉肝俞胆俞、梳理少阳经脉、束挽疗法、放气冲等。

(3)清肝法

肝为刚脏,肝常有余,肝火易旺。清肝法为肝脏常用治法。凡患者头痛如裂、口苦、目赤肿胀、性情急躁、胁肋灼痛、耳内流脓疼痛、黄疸、带状疱疹、小便黄赤等均可运用清肝法。

中药以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汤为代表。主要药物为龙胆草、栀子、黄连、金钱草、茵陈、虎杖、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小儿推拿常用清肝经、清心经、清天河水、清天柱骨、搓摩胁肋、掐太冲、推箕门、推桥弓等。

(4)柔肝法

柔肝法相当于皇上对将军的怀柔政策。适用于肝脏硬化、胁下包块、胁痛隐隐、性情急躁、头晕、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等。柔肝法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 藏象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中药缓急柔肝的代表方为芍药甘草汤。其它如当归、木瓜、乌梅、枸杞、北沙参、玉竹等都具有缓急、滋润、养阴之功,都体现了柔肝的治法。柔肝非推拿之所长,小儿推拿可清补肝经、双点内外劳、搓摩胁肋、推抹右胁下等。由于“揉以和之”揉法最为柔和,因而柔肝多用揉法。如揉三阴交、揉肝俞、揉胆俞、揉腹等。


作者廖品东

中国小儿推拿网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