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去年“雙11”期間,各大電商平臺複雜的促銷規則,引發網友集體吐槽,一時間段子橫飛:“買個百十元的東西,得花幾個小時研究各類規則”“沒有‘奧數’功底已不敢應戰”“咱這智商,基本告別雙十一了”……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但僅僅需要智商算優惠還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憑藉奧數功底,拼體力、拼智力買來的卻是一堆偷工減料的電商“專供產品”,是不是就更沮喪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銷活動正在各大網絡電商平臺熱鬧進行,標榜比實體店面售價更優惠的“電商定製版”、“在線專供款”、“網絡專供版”等所謂的“電商專供”商品又充斥其中。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一般消費者認為,網絡電商由於不用負擔實體店租,所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質量的商品是完全可能的。但事實上,這些參與低價促銷的“電商專供”商品雖然不是假貨,但家電產品偷工減料、服裝質量較差、衛生紙變薄......可以說,這裡面,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

比如,一款三門冰箱在網上只賣4000元出頭,而實體店內,一臺外觀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卻要貴出近2000元。有實體店銷售員指出,一般“電商定製版”和線下版會在幾個關鍵的地方有區別,比如冰箱的發泡層厚度。

再比如,電商定製的計算機整機配置高,但價格卻低於市場價不少,因為裡面的關鍵零件都是縮水的,顯示器、散熱器配件、供電模塊規格、帶寬、出廠日期等方面可能都有區別,做遊戲、製圖、影音編輯時就會感受到明顯差距。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往年,為了顯示活動折扣力度大,一些電商玩起了“先漲價再降價”的套路。不過,近年相關部門對此的監管力度加大,電商的舊套路似乎玩不下去了。

這次曝出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並且美其名曰“電商專供”的現象,似乎是一種作為替代的新手法。如果因此被監管部門盯上,還可以拿出“專供”做擋箭牌。看來,網友調侃的“走過最深的路就是電商的套路”還真不是誇張,它們真配得上!

說好的“專供”“專享”,到頭來卻是低配,這放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更透露出濃濃的黑色幽默意味——原來,所謂的“消費升級”,只是電商的文字遊戲。

不過,這事兒被揭露,至少能讓那些熱衷於在促銷節“剁手”,生怕不買就吃虧的剁手族夢醒: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不管是平價還是促銷低價,再有善心的商家,都不可能違背“一分錢一分貨”的鐵律。如果以不合常理的超低價能夠買到心儀的產品,別忙著高興,還是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買了個“縮水”版的。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看似瘋狂、被一些人心心念念已久的大促銷,若是建立在“貨不對板”的基礎之上,往輕了說是虛假宣傳,是誤導消費者。說嚴重點,就是對所謂大促銷的作弊,其背後捆綁的是電商促銷乃至整個線上消費場景的公信力。

更多的消費者看到這樣的新聞,估計都得驚出一身冷汗:那些年自己剁過的手,佔過的便宜,原來換來的都是低配產品?長此以往,這類偷樑換柱的小伎倆,其實就等於是逼著消費者對網上購物產生信任危機。

6·18購物狂歡節,要小心別上“電商專供”的當!

不過,就眼下電商集體促銷活動的現狀看,低配版的“專供商品”上線,未嘗不具有某種必然性。

暫不知這類以次充好的“電商專供”在目前的電商平臺中到底有多普遍,也不確定,看似一樣產品的線上與線下銷售,除了價格差別,是不是“心裡”的差別更大。但顯然,從套路化的打折,到偷工減料的電商專供,與近年來電商集體促銷是否還有必要的聲音越來越大,應該有著某種內在聯繫。

以巧立名目、玩文字遊戲的方式來支撐的購物節越來越多,這除了映射出商家的天然逐利衝動,在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暗示著從商家到平臺,對貨真價實的促銷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早在2015年,財經作家 @吳曉波 就撰文發問:我們真的還需要“雙十一”嗎?他提出的理由,主要是商家在價格戰的反覆中,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形成。而商家以偷工減料的“電商專供”產品來搞促銷,把促銷規則設計成奧數級別,或者直接玩“先漲價後降價”的把戲,或許正是對正常獲利模式未能形成的一種迂迴應對。

套路越多,越發顯示出網購狂歡節的虛弱。從這個角度講,“電商專供”的貓膩,可能不只是個別商家的“利慾薰心”,而是電商平臺集體促銷活動自身危機的一次間接暴露——這樣的促銷是否還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

“電商專供”其實已隱約給出了答案。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任 然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