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執古之道 御今之有

執古之道 御今之有

深挖經典,善用外治,辨證準確,中醫治療癌痛可取得良效 □ 劉登義 曹建雄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 •在臨床上經過中西醫結合有效治療,不少患者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和較好的生活狀態。

•癌痛屬於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兼顧局部,通過調節機體免疫以治癌痛。

•中醫藥防治本病的優勢在於既可止痛,又可抗癌,並能增強機體免疫及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

癌痛是癌症患者臨床表現的一個重要症狀,嚴重影響患者心理和生存質量。

癌痛的基礎研究

癌痛是一個普遍問題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定義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存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疼痛經常是主觀的,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理應答,同時還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惡性腫瘤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疼痛稱為癌痛。癌性疼痛大多數屬於慢性疼痛(疼痛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者)。

2015年2月CA雜誌(《臨床醫師癌症雜誌》)在線發佈了《2012全球癌症統計》,在2012年,全球約有1410萬新發癌症病例,820萬患者死於癌症。至2020年將超過1500萬癌症患者,且目前有超過350萬人每天忍受著癌痛的折磨。據統計,每年癌症患者160萬,死亡130萬,70%以上有疼痛,30%以上有嚴重的、難以忍受的疼痛,癌症疼痛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癌痛的中西醫發生機理

中醫學認為,凡風、寒、暑、溼、燥等邪氣都是腫瘤及癌痛發生的影響因素。癌痛的中醫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氣機失調、瘀血阻滯、痰溼阻滯、髒氣虛衰、經絡壅塞等,這些病機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如邪氣直接或間接影響機體臟腑功能,引起陰陽、氣機失調,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瘀阻脈絡,結塊作痛,即不通則痛。腫瘤日久,邪氣客居較深,正氣虧虛,臟腑功能進一步下降,氣血不足,陰精虧損,血行遲緩,臟腑經絡失養出現疼痛,即不榮則痛。

有效的止痛治療,尤其是對於晚期癌症病人是十分重要的。而癌痛是可以治療的,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使絕大多數病人的疼痛得到緩解,甚至可以延緩癌症病情的進展。

基本治療 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激素療法、免疫療法、外科手術、抗生素。

全身性鎮痛的藥物治療 非阿片類鎮痛藥、阿片類鎮痛藥、輔助性鎮痛藥。

中醫中藥治療 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內服外敷、針灸推拿治療。

麻醉技術 椎管內阿片類藥物+局麻藥、化學性脊神經根切除、體神經切除術、交感神經阻滯術。

神經外科技術 脊神經切斷術、脊髓前側柱切斷術、腦回、帶、扣切除術、垂體切除術、脊髓背根進入區損傷。

心理治療技術 鬆弛訓練、注意力分散療法。

神經刺激技術 經皮下點刺激、脊髓背根刺激深部腦刺激、針刺療法。

基因療法 轉基因、嗜鉻C椎管內移植。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醫學的三階梯藥物止痛治療效果明顯,療效肯定,具有起效快、作用強、按階梯給藥等優點,多數病人疼痛都能得到較好的控制。但是長期大劑量服用後易產生耐藥、成癮及噁心、嘔吐、便秘、呼吸抑制等毒副反應。研究證實中醫藥治療癌性疼痛是有效、安全的,相對西藥毒副作用少,對機體靶器官損傷小,合用能減少西藥的用量,提高機體抵抗力,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臨床依從性相對較好。許多臨床研究均表明中醫藥對於輕度癌痛有較好的療效,對於中、重度癌痛有輔助治療作用。

提起癌症,人們往往“談癌色變”,對於癌痛更是驚顫惶恐。許多研究表示癌細胞雖不可完全清除乾淨,但是患者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處,達到“帶瘤生存”。獲得比較理想的生存期,所以癌症是個慢性病,一個像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

另外,癌痛是癌症患者臨床表現的一個重要症狀。在所有惡性腫瘤患者中,每年至少有700萬以上的患者受到癌痛的折磨,在初診患者中,約25%以疼痛為首要表現;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約50%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在晚期患者中,以疼痛為最痛苦臨床表現的約佔70%~90%,約20%~30%遭受難以忍受的重度或劇烈疼痛。研究發現,約1/2的癌痛患者處於鎮痛不足狀態。因此,研究如何改善癌痛患者的治療效果變得非常必要而有意義。骨轉移癌痛佔70%的比例。癌痛不是病情惡化的表現,不是腫瘤的縱向發展,而是橫向的臨床表現症狀之一。

在臨床上經過中西醫結合有效治療,不少患者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和較好的生活狀態。人與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是有意識的動物。意識保持正常,人體生命的活動才會正常。意識主宰著生命的活動。意識紊亂,生命活動就會陷入混亂。當患者產生患癌必死的恐懼時,這種恐懼會造成患者的意識紊亂,嚴重影響患者抗病的決心與信心。因此,認識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痛不是病情惡化的表現不僅是一種心裡安慰,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精髓,也是中醫治療癌痛的精髓。癌痛屬於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兼顧局部,通過調節機體免疫以治癌痛。而由於先天稟賦、年齡、病程、病理類型、既往治療的不同,患者又存在個體差異,因而辨證論治仍然是中醫治療癌痛的主要方法。癌痛的證型,目前尚無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大多數醫家都是根據自己的臨床體會而制定。

大體而言,中醫多以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為治則,臨床治療癌痛有十二治法:行氣止痛、活血止痛、散結止痛、化痰止痛、通絡止痛、散寒止痛、祛溼止痛、溫陽止痛、養陰止痛、益氣止痛、補血止痛、填髓止痛。其中以溫陽止痛、散寒止痛、行氣止痛、活血止痛、化痰止痛為多,理論來源分別是腫瘤及骨轉移形成的“陰成形,陽化氣”“不通則痛”“萬病皆為痰作祟”“怪病多痰”等。當然,臨床病症複雜多變,故而常多法同用。只要辨證準確,臨床就可取得良效。

深挖經典破常規

附子與半夏配伍屬中藥“十八反”範疇,二者相反的明確記載最早載於清·張璐《本經逢原》“附子”條下。因附子為川烏的子根,歷版《藥典》均指出凡與川烏、草烏不宜同用的藥物均不宜與附子同用。然而二者同方配伍運用歷史悠久,首見於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中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附子與半夏入藥均首載於《神農本草經》。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脈,具有峻補下焦元陽,驅逐在裡陰寒痰溼之功,故黃宮繡《本草求真》稱其“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藥”。又附子氣厚味薄,可升可降,無所不至,故張元素稱其“為諸經引經之藥”。半夏功效有豁痰逐飲、散結止痛、降濁止嘔、降氣平喘,具溫化痰飲水邪之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可散臟腑經絡、肌表上下的寒痰停飲,使陰寒得散,脾腎得溫,水溼得化,痰飲得消,陽虛痰濁諸症自除。筆者臨床用二者配伍治療陽虛痰凝型癌痛及骨轉移痛效果突出。筆者曾治療一中年女性,卵巢癌患者。主訴小腹及肩腰部疼痛,影響睡眠及日常活動,需要服用曲馬多4片,每12小時服用一次,疼痛基本可控制,痛處喜溫喜按,平時畏寒、四肢涼、胸脘痞悶、口淡不渴、納呆,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脈細滑弦,為典型陽虛痰凝證。臨床用附子從10克增至50克,半夏從10克增至30克,在控制患者疼痛基礎上,曲馬多從4片、每12小時服用一次,逐漸減量到停用,僅用中藥治療,後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逐漸減量。複查顯示腫塊較前明顯縮小。

大劑專方治癌痛

川烏、草烏5~15克 根據辨證,凡屬陽虛寒凝者皆可運用辛熱有大毒之制川烏、制草烏祛風溼、溫經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烏頭具有抗炎、鎮痛、免疫調節、抗休克、抗癌等藥理作用,藥典記載的用量為入煎劑1.5~3克,筆者在繼承全國名老中醫李培蔭老師治療癌痛專藥專方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心得,根據患者的陽虛寒溼程度及體質,制川烏、制草烏的內服劑量可用至5~15克,未見中毒等不良反應;外用時劑量可在內服劑量基礎上加5~10克,臨床取效可,療效佳。

生南星、生半夏30克 生南星、生半夏均為辛溫有毒之品,皆能燥溼化痰,為治溼痰之要藥。生半夏善於燥溼化痰,尚有和胃降逆、辛開癌結之功。生南星以治風痰為主,兼有消腫止痛作用,天南星含三萜皂甙均有明顯的消炎、鎮痛、鎮靜作用。兩者共用,為消痰涎的最佳配伍。《藥性論》曰半夏能“消痰,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藥性本草》謂生膽南星能“消疲,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實驗研究證明了生南星、生半夏對多種癌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名醫別錄》中記載半夏可治“心下急痛”。張仲景常以半夏能辛開散結而達止痛之效,來治腹痛胸痺諸證,如瓜蔞薤白半夏湯、赤丸、小陷胸湯之類,其中治療陽虛邪痺、痰涎壅塞、氣機不暢出現心痛徹背的瓜蔞薤白半夏湯,方中半夏配伍瓜蔞通陽散結、豁痰下氣,使痺阻絡通而痛自止。對於“寒氣厥逆,赤丸主之”之赤丸,用半夏與烏頭、細辛相伍可達溫陽散寒止痛等。臨床上,半夏用6~12克有和胃之功,10~20克則有降逆止嘔、化痰暢中、安神療不寐之效,30克以上鎮痛效果好,而化散頑痰、破堅散結、通痺止痛、治療痰核腫瘤之效則往往需用到60克,這些作用效果在相對劑量範圍內隨其劑量的增加而增強。

中醫外治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湯劑雖然效果突出,但是具有製取不便、口感欠佳、攜帶不便等缺點。外治宗師吳師機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化。”中藥外治為體表直接給藥,不僅使用方便,且避免了患者服藥的痛苦,經皮膚或黏膜表面吸收後,藥力直達病所,止痛迅速有效;還可避免口服藥物經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環節滅活作用及一些藥物內服帶來的某些不良反應。根據臨床用藥經驗,目前研製出了消腫抗瘤外敷散、消腫止痛外敷散、消腫利水外敷散、肝癌外敷散、肺癌外敷散等一系類外敷藥。

堅守信念,砥礪前行

中醫治療癌症,療效是其生命力。近些年來尋求中醫治療的癌痛患者逐年增多。筆者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癌症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二是中醫治療癌症確有良效。

鑑於中醫藥治療癌痛具有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等方面的特殊優勢,筆者建議對於中、輕度疼痛,尤其是輕度疼痛,以中藥治療為主,在減輕患者疼痛的同時積極改善患者症狀,爭取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期。此外,也不能忽視中醫藥治療癌痛中存在的問題:止痛作用較弱,有一定的侷限性。中醫藥己經廣泛應用於骨轉移癌的治療,包括辨證施治、專方專藥、外用藥及配合西醫多種治療方法,均已取得滿意療效。中醫藥防治本病的優勢在於既可止痛,又可抗癌,並能增強機體免疫及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

中醫治療癌痛,路在腳下。筆者提倡首先幫助患者樹立起癌症是慢性病的觀念,幫助他們接受現狀並樹立積極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生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多手段、多方法綜合治療,激發調動患者的自愈能力。(劉登義 曹建雄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