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的殲11、殲15、殲16兩臺發動機之間的一個圓錐形物體是什麼?

LiquiD


這個東西大家可能感到奇怪,因為在美國,同樣的發動機佈局的F15身上並沒有這個玩意兒,為什麼蘇27系列它會有這麼一個佈局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殲11,殲15,殲16都是以前蘇聯蘇二七戰鬥機為原型設計改進過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構,就是中央升力體,並且下面掛著兩臺大的發動機。

別小看這兩臺發動機,這兩臺發動機的佈局可以說有大學問。

首先我們看一張圖片,就是這一張戰鬥機的圖片,我們發現在兩臺發動機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空當,實際上這個巨大的空檔就是在飛機飛行的時候,巨大的空氣從這中間穿梭而過,形成一個平穩飛機的飛行姿態。

這實際上是一個物理學的問題,在這其中空氣柱會形成一個類似於水平穩定翼面的東西,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設計,美國的F15雖然採用了同樣的發動機佈局,但是並沒有考慮到這個點,所以他兩臺發動機之間的空擋,並不大。

有人說這種佈局挺好的,為什麼美國人不採用的原因就是兩臺發動機,如果開的距離太大的話,中間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就是在飛機快速行進的過程中,這個地方沒有空氣經過,同時。由於周圍兩臺發動機要吸收空氣來噴出尾氣,不停地將這個地方的空氣給抽乾淨,形成一個拉扯區,這不僅讓飛機受到了一些其他的力的作用,更有可能會對飛機的飛行安全產生隱患。

所以為了平衡掉這個拉扯區,(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對於飛機飛行姿態的影響和對飛機安全的影響,在這塊兒去設置了一個尾椎,就是你這個地方不是因為空氣會被抽走,所以形成真空區嗎?我就在這兒放一個物體,物體你總不可能被抽走吧。

尾椎一開始的作用就是為了平衡掉這個拉扯去的問題,當然飛機上寸土寸金,你能夠用到的地方肯定得用到這樣的話,才能讓飛機每一分推力都物超所值,所以一般來講,俄羅斯都會在這裡面裝一些好東西。

比如說會裝一些降落傘,重型戰鬥機,他降落的時候,為了限制他的滑行距離,會裝一個降落傘增加阻力,或者是放一些干擾的,也就是敵人的紅外追蹤導彈發射過來以後放出那種干擾彈吸引這些紅外導彈,或者更加高端一點兒,我在後面裝一個雷達。

總之這個東西是為了平衡蘇兩七戰鬥機在設置佈局上面的一個bug,後來也成為了蘇系戰鬥機家族一個獨有的特徵。




漩渦鳴人yy


殲11,殲15和殲16的基本氣動外形都是源自蘇27(也就是殲11),他們的發動機之間都有一個圓錐形物體,那就是尾椎。

殲11的尾椎

殲15也有尾椎,但是由於作為艦載機,為了避免降落時觸碰到甲板,殲15的尾椎相應的縮短了。

殲15的尾椎相應的縮短了

那這個尾椎是用來幹嘛的呢?

一是用來裝減速傘,現在的蘇27及其衍生系列(包括天朝)除了殲15和蘇33外,他們都會在尾椎的位置來塞進一個減速傘,目前的俄羅斯和中國的戰機降落基本上都是使用減速傘來進行減速,這樣可以減小滑行距離,優點是便宜,缺點是增加地勤負擔,影響出動速度,而像美帝基本都是剎車片減速,優點是快捷方便,缺點是貴!貴!貴!

二是由於殲11,殲15及殲16沿襲蘇27的佈局,兩個發動機之間的間距過大,兩個發動機之間噴出的高速氣流會在中間形成一個壓差,如果不進行整流,就會造成氣流紊亂,從而增加阻力,所以需要增加一個尾椎來整流,一般像F15,殲20,颱風,陣風等戰機發動機緊湊並排的就無需加一個尾椎。

三 戰機的空間可謂寸土寸金,在尾椎的這個位置上,設計師除了加了一個減速傘外,還安裝了雷達警告裝置和紅外干擾彈發射器,有的機型上還裝了敵我識別天線。

此外,還有坊間流傳說老毛子在尾椎上加裝了後視雷達,但是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內裝備雷達的可能性不高,而且根據目前的圖片,基本上排除這個可能。

蘇35的尾椎


巴爾幹尖刀


據描述,這個圓錐形的物體應該是戰鬥機的尾椎,尾椎的作用有幾點,其一,是用於降低戰鬥機發動機之間噴射出的尾氣而造成的底阻,這種阻力在戰鬥機低空的飛行中尤為明顯,而尾椎就是為了減輕這種底阻而設計的;其二就是作為一個隔斷進行作用,隔開兩個發動機,使得兩個發動機噴射的氣流在尾椎尾部匯合,也避免了發動機間的互相影響。

當然,尾椎這麼大的一個空間,也是具有“儲物”功能的,不過這個儲物功能大多是中國與俄羅斯在用,因為其存放的是一頂減速傘,用於戰鬥機降落時對戰鬥機進行有效的減速,其實,美國也有戰鬥機減速的設計,但是美國用的卻是剎車片,剎車片帶來的減速效果比減速傘更為明顯,只不過,相比於減速傘,戰鬥機的剎車片可以說是十分的昂貴了。

另外,尾椎處還可以裝置一些電子設備,如今有記載的有安裝雷達警告裝置,有趣的是,其作用不是像車尾燈,警告的是其他車輛,而是用於接收敵方的力量和威脅,然後像飛行員發起警報。

此外,最常裝置的還有後視雷達,而後視雷達的作用就比較大了,因為很多戰鬥機因為雷達視角的原因,是無法向後發射導彈的,但是裝配了後視雷達,再搭配後射導彈,就能夠很好的規避這種問題,給敵人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例如現在俄羅斯的戰鬥機蘇-35其實就是在尾椎部裝了後視的火控雷達,並且也裝備了後射式的導彈,並且,這樣也被證明是完全可行的。


利刃號


關於你形容的兩臺發動機間一個圓錐形物體,我推測為尾椎,就是下圖這個東西。

其實我國殲11、殲15殲、16系列戰機傳承與蘇聯(俄羅斯)蘇30、蘇33、蘇34等戰機,而蘇30、蘇33、蘇34又是從蘇27發展而來的。關於蘇27戰機,這個尾椎的設計有這麼幾個考慮:

1.蘇27一開始設計兩臺發動機距離特別遠,發動機之間 尾噴氣流的引射作用,會產生較大的底阻,這種效應會產生極大的飛行阻力,特別是在低空飛行的時候。

2.蘇27的氣動外形雖然非常優秀,但是經過機體的渦流會在機體後部破碎,對飛機產生一定的飛行影響。

解決辦法有這麼兩個:

1.降低發動機之間的間距,最好讓兩個發動機呈現併攏狀。

2.兩臺發動機之間加一個錐體,錐尖直到兩臺發動機噴射氣流融合處。讓渦流延長到錐狀體上,延緩破碎,降低對飛機的影響。

綜合考慮最終選擇了第二種加錐狀體的方案,也就是你提問的尾椎。尾椎的好處除了能解決上述問題之外,還可以避免一臺發動機出現問題連帶另一臺發動機,降低雙發同時發生事故的概率。還有,尾椎空間比較大,可以把減速傘裝進去,還可以在裡面安裝監視裝置(比如無線電告警設備天線)。

總結來說就是因為氣動設計的缺陷導致飛機可能會出現飛行阻力和不利影響,所以設計了一個尾椎來平衡上述問題,但是這個尾椎裡面有足夠空間,可以順便把減速傘和一些電子設備安裝在裡面。


雛菊西瓜Peterpan


叫尾椎。由於殲11/15/16氣動佈局均改進自蘇系戰機,採用翼身一體化、寬距雙發動機吊艙佈局,空氣流經機體,會在尾部形成低壓區,造成阻力增大。設計巨大的尾錐就是為了填充這個低壓區,並使空氣渦流附著在尾錐上,延緩破裂,改善空氣動力性能。尾椎裡面一般放減速傘包、雷達告警裝置、干擾彈等,甚至先進戰機在尾椎裡放制後視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