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ICU,又称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收治严重创伤、重大手术后、器官衰竭、重症休克、中毒等需要随时抢救的危重病人的场所。那扇厚重的门内,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紧张忙碌,帮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与死神进行着抗衡;门外的亲人们,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少放弃,尽最大努力执着守望。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日前,记者来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ICU门外的排椅上,守候在那里的患者亲友们或坐或躺。守在这里的人,都是为了看到亲友活着而在坚持。

花费170万 换几天好日子也值

怎么又来了一个重病号啊……”从一个多月前,老伴儿张荣明住进了千医ICU一区,陈秀英就常常守在这门口。

63岁的张荣明去年底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做了肺移植手术,术后恢复情况一直很好。陈秀英满心以为很快就可以回济南,可以帮儿子带带蹒跚学步的宝宝,可命运对他们没那么仁慈。术后3个月,张荣明的病情突然加重了。

连续昏迷了半个月,无锡的医生面色凝重地跟陈秀英谈话:“病人怕是不行了,恐怕你们回不了家了……”

陈秀英瘫在地上,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从无锡回来,张荣明就直接住进了千医的ICU一区。“他就是一个奇迹。”陈秀英说,千医ICU一区医护人员的努力,让张荣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病人最危重的时候,高烧40度不退,血、尿、痰里全都有细菌和病毒。”千医ICU一区副主任医师陈海英告诉记者,张荣明在肺移植术后出现感染反复,后期又出现肾衰。治疗上一方面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还要进行血液净化和呼吸等生命支持。当时,家属听说有种药物可能有效果,就主动提出要买过来,3000元/支,每天用两支,用得毫不含糊。万幸的是,张荣明用这药还真有效果。

4月5日,陈秀英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昏迷数日的张荣明醒了过来。

“你要加油啊!”陈秀英含泪说。而那天的张荣明虽然做了气管切开无法说话,但他很努力地点了点头。

他不放弃,我们更不能放弃。”陈秀英说,他们老两口年轻时吃了不少苦,这么多年做小买卖养大了一双儿女,总算安稳富足些了,想着能过上好日子了,张荣明却病倒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陈秀英也会想一下最近又花了多少钱。从去无锡到现在,在张荣明身上已经花了170多万元。“听起来是不是天文数字?我现在花钱都花到麻木了。”陈秀英说,还好,家里有一帮特别靠得住的亲戚,不仅替他们分担在ICU外值班的任务,还在他们需要钱时慷慨借款。

我就是想让他过几天好日子,花这些钱,只要他人好了,就是值得。你看现在,我是不是坚持对了?”陈秀英含着泪说。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只要她在我们跟前就好

千佛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门外的长廊里有两排长椅,坐满了望穿秋水的病人家属。今年50岁的高伟亮就是其中一位。

已经数不清这是多少天和衣而睡在椅子上了,半个月左右出去洗一次澡,包子馒头组成的三餐,日子过得相当凑合。和周围的大多数人一样,高伟亮的眼里没有什么神采。

直到11点左右,护士打开门,递出了他女儿高云写的纸条。纸上写着“凉皮、苹果、沙琪玛”,高伟亮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快步走向电梯,想尽快为女儿带回她想吃的午餐。

从1月15日高云被从梁山县人民医院ICU转到千医开始,高伟亮大部分时间就在这挤满病人家属的长廊里。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场小小的感冒,就差点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的女儿的命。毕竟,高云现在才只有18岁。

高云的主管医生、千医SICU主治医师阴其云说,转到千医后,通过这几个月的反复调整用药,高云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好,但因为她有甲亢且控制不好,甲状腺肿大挤压到了气管,一直摆脱不了呼吸机,而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又造成了她的气管软骨软化,最后无奈之下为她冒险做了气管切开。下一步,只等相关指标正常之后为她切除甲状腺,才能解除其对呼吸的压迫。

其实她家庭条件很不好,能坚持这么久,也是父母一直不放弃。”阴其云说,高伟亮夫妻特别心疼女儿,一开始探视时高云意识不清,高伟亮总是哭着进来,再哭着出去。因为高云妈妈要在老家照顾一家老小,所以陪在医院的多是高伟亮。

“我们为人父母,哪能看着孩子生病不给治。”高伟亮此前一直在外打工,家里有三个孩子,高云是老二,大女儿已经结婚成家,小儿子只有7岁。家庭本就不宽裕,高云生病后,已经陆续花了30多万元,绝大部分是从亲戚朋友那里一点点凑起来的。但不管如何艰难,高伟亮夫妻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事放谁身上都一样,不能有那种想法,你看现在,孩子越来越好了,我们不也坚持到头了嘛。不求别的,只要她在我们跟前就好!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每天最盼的就是下午3点

作为医院里的一个“禁区”,ICU的大门隔开了病人和亲属。记者在千医ICU一区门外见到了王浩,他87岁的爷爷刚刚住进ICU。

其实,家属们在ICU外,除了生活的不便,更多的则是心理的煎熬。每天15:00-15:30是ICU的探视时间,这短短的30分钟,就是守在病房外的亲属每天最期盼的。

尽管需要穿隔离衣、戴口罩、鞋套、消毒,但总算能够见到病床上的亲人了。

探视时间还没到,王浩就准备好了鞋套。等时间一到,他穿好隔离服,一路小跑着找到了爷爷的床位。

“爷爷,一定要听大夫的话啊,这样才能早回家。”一把握住爷爷的手,王浩的心里踏实了很多。爷爷是老兵,脾气出了名地倔,他守在外面,特别担心爷爷不配合治疗。

王浩爷爷此前有30多年的贫血病史,之前因为贫血到章丘市中医医院住院,结果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后就被送入ICU。13天后停了呼吸机,不料没出3天又出现心衰,于是当地医院建议转到上级医院。

当时,爷爷需要输血,而距离王浩上次献血时间不够半年,两个同事便主动提出帮忙。那天,王浩约好请他们吃饭表达感谢。结果,突然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他一下子就慌了神,约好的饭还没吃,他又飞奔到了医院。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从小到大,还没有分开过这么长时间。”王浩说,小时候父母工作忙,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一直到初中,爷爷每天都要接送他上下学。后来,虽然成了家,但也能常常见到爷爷。自从爷爷住进ICU,每天就只有半小时时间可以见面。

用热毛巾给爷爷擦擦脸、刮刮胡子,时间便很快过去了。听王浩说要走,躺在病床上的爷爷突然使劲攥住了他的手,情绪非常激动……

ICU外的守候!在生死较量中门内门外的人都在坚持

一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下午3点,杨军民和母亲都会出现在千医ICU二区门外,这里住着他78岁的父亲。

“老太太很可爱,每次来了都会和老伴儿打招呼,‘老头子,我来啦!’”护士长薛秀娟对这一家人很熟悉,她坦言,杨老先生的状况比较差,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脑梗病史、多器官功能衰竭,还有尿毒症,除了普通的生命支持,每天要进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虽然这么多病在身,但老爷子也有他的幸运,那便是坚持着不放弃、每天都来看望他的亲人。杨军民的母亲每次来都带着热毛巾,还有家里做的流食,帮他擦身体、喂他喝东西,然后做做按摩。

与其他ICU不同,在ICU二区外等待的家属不多。据了解,如果病人病情比较稳定,家住济南的病人家属可以在家听电话。“不管是主任,还是护士,对父亲的照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把他放在医院,我们也放心。”不过,接到来自医院的电话,还是杨军民最紧张的时候。

“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医院一打电话说有抢救,我就紧张得不行。”

从去年1月父亲住进ICU,杨军民已经记不清接到过多少次这种电话,无论多晚,他都要跑到医院。

精神的压力不言而喻,而经济的负担也不容小觑。

一开始每天要花费两三万元,如今虽然减少到每天五六千元,但医保之外,仍有相当的部分要个人承担。鉴于杨老先生的病情,医生也跟杨军民谈过是否考虑放弃。

“百善孝为先,父亲养育我一回,我不能放弃啊!”杨军民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抢救。

患者的生死,有时候也在家属的一念之间。

”千医ICU一区护士长江淑敏告诉记者,在ICU听到和想到最多的两个词是“死亡”和“活着”,很多时候,救与不救,不是出给医生的难题,而是留给家属的生死抉择。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及家属皆为化名。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 秦聪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