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一日一字一圖之「愛」字

愛字的五體字形及詞解:

一日一字一圖之「愛」字

愛的五體字形

一日一字一圖之「愛」字

附:戰國古愛字

愛,漢語常用字 ,說文解字,愛,行皃。從夊,㤅聲。烏代切。古音在十五部。

拼音:ài

簡體部首:爫

注音:ㄞˋ

古字:㤅

繁體部首:心

字碼:U:611B;GBK:B0AE;鄭碼:PVWR

五筆:EPDC

簡體筆畫:10

簡體筆順:撇,點,點,撇,點,橫鉤或橫撇,橫,撇,橫撇或橫折,捺。

繁體筆畫:13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平水韻:十一隊

繁體:愛

簡體:愛

其本義是"喜愛""愛好",意為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後來又引申出"愛情""愛惜""貪"等意思來,《說文解字》解釋為"行走的樣子",可意為"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之義。

愛字,在甲骨文裡沒有發現,直到戰國時代,才開始在"中山王方壺"(金文)、"中山王圓壺"(金文)和戰國印(金文)裡發現這個"愛"字。

由"旡"和"心"兩部分構成。"旡"是端坐地上張著口的人形,"旡"的口朝右。這個張口的人,用右手撫著心以表示"張口告人,心裡喜歡"的意思,這就是"愛"這個會意字,小篆繼承了金文)的形體,但秦始皇併吞六國以後統一使用的小篆"愛",字腳卻多了一隻向下的足(夊),以表示"愛"是一種行為與行動,反而把字繁化了。這個向下的腳即"夊"的演變流程,是一隻向下的腳逐漸由實化變成線條化、筆畫化。因為腳趾向下,所以表示由遠而近的行動。這個"夊"不單獨成字,後來作為"冬"、"處"、"各"、 "夏"等字的表意符號。

之後的隸書,隸化後主要是上半部分的變化。簡體楷書的"愛"則採用行書字形,依據草書字形將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和"夊"簡化成"友"。楷書由""簡寫成"",不僅導致金文字形中的)形部分消失,連正體楷書字形中的"心"形也消失。

一日一字一圖之「愛」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