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永不休止的音符——玉溪聶耳公園

永不休止的音符——玉溪聶耳公園

雲南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人傑地靈。在眾多園林中,有一個以人民音樂家聶耳的名字命名的公園----聶耳公園。

  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昆明的一個普通中醫家庭。早年喪父。聶耳自幼愛好音樂,還在昆明私立求實小學讀書時,就能演奏各種民族樂器,熟悉許多民歌曲調,並擔任過學校樂隊小指揮。1928年聶耳加 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 年7月為了躲避雲南反動政府的搜捕,他離開昆明到達上海。 翌年人明月歌舞團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人中國共產黨,後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和電影等工作,從事創作及藝術評論活動,是一名用音樂作為武器打擊敵人、團結人民的先鋒戰士。

  聶耳的音樂作品主要產生在他人黨後的二三年內,這兒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時期,一共創作了40多首戰歌,最有影響的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碼頭工人歌》等。這一時期剛好是"九·一八"事變,日寇鐵蹄侵佔東四省,並向華北擴張,"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全國上下掀起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年輕的聶耳用自己的音符"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寫呼聲"。他的歌聲在當時的上海激起了千層大浪,一時間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鼓舞著億萬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利益。

  在聶耳的作品中川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的國魂歌,從它產生時起一直伴隨著中國人民抗擊日寇、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1949年以後,又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國歌作為國家的象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所有的重大時刻M,她一次又一次響起,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聖歌,激起了所有中華兒女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豪情。今天,她更成為團結中華兒女的偉大力量,激勵著我們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強大。

1935年4月,當得知反動派要逮捕聶耳的消息後,黨組織決定讓他離開上海,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的是7月17日,他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遇難,時年還不滿24歲。

  聶耳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留給中國人民的卻是永恆的國歌。他是雲南人由的驕傲,更是玉溪人民的驕傲。為了紀念這位人民音樂家,玉溪在1985年動工興建了具有紀念意義的聶耳公園。

  聶耳公園位於玉溪市南市區,佔地13平方公里,1987年建成向遊人開放。這座公園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門前方的4個弧形雕塑。從遠處望去,它們就像4組巨大的音符,又像4只巨大 的耳朵,這不禁使人聯想到"聶耳"這個名字和他的《義勇軍進行曲》。雕塑旁有噴泉。4個雕塑與噴泉、琴臺組成了一組動靜相宜的景觀。這些泉柱忽高忽低,好像上下拉動的琴柄,旁邊的4個雕塑好像4根琴絃,琴柄從琴絃劃過,彷彿聶耳正在拉動著小提琴,指揮著萬人大合唱,國歌的旋律響徹天空。

  在紀念區有花壇、琴臺、湧泉等。其中有一尊坐南朝北,高2·4米,重1·8噸,用錫青銅料雕鑄而成的巨型聶耳銅像。銅像身體前傾,表情莊重肅穆,風衣飄舞,雙臂高舉呈指揮姿態,彷彿正在指揮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公園還有陳列室、聲像廳等。當我們看完這一切,心中自然會想起這樣兩句名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