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經常做這三件事,你做過嗎?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經常做這三件事,你做過嗎?

一個人 快樂其實是與其內在信念與行為息息相關的,當我們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審視下自己是否經常做這三件事: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經常做這三件事,你做過嗎?

心理學:不快樂

1、被過去環境束縛自己,內在自卑

不快樂的核心因素,有可能是我們被過去的環境所束縛自己。

比如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或者被家庭環境壓抑,都是我們可能不快樂因素。

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自卑,由於從小家裡比較窮,小女孩總是認為所有人生活得都比自己好。

有一次,母親給了她二十塊錢,讓她去給自己買一份禮物。

小女孩很高興她去了一個商店,有一個店員非常熱心的幫助她挑選頭飾,直誇她有氣質。

小女孩看著戴了頭飾的自己,也發現自己變得美麗許多。

於是她開心買了這朵頭花,就興沖沖的跑出去了,在跑出去的剎那,她碰到了一個老紳士,也顧不上回頭,只是興奮的向學校跑去。

她心情非常開闊,一掃過去曾經陰霾心情,抬頭挺胸的看著周圍人,微笑的和大家打招呼。

然後她似乎看到周圍很多人投來歆羨的眼光,後來她決定再買些頭花裝飾自己,給自己更多的自信。

等到她再次回來來到店前,看到了一個老紳士一直站在那等她,他告訴他猜想她會回來,因為她的頭花掉下來了。

小女孩的這一行為其實就是源於內在潛意識力量。

當她通過頭飾改變過去的自己時,其實也是在放下過去被家庭所束縛的自己,她意識到自己其實改變一點點就會變得很美好。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不快樂,我們首先就是要學會拋開被環境束縛的自己。

而是重新去審視自己身上的價值,去發現自己身上的美,這樣你才會更有自信。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經常做這三件事,你做過嗎?

心理學:不快樂

2、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

第二個讓我們不快樂的根源是我們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評價人,也會被評價他人。

但是當我們有時候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被他人認可的基礎上,這往往導致我們非常的不快樂。

一個人的快樂是建立在自我成長的基礎上,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成長, 你就會更為客觀對待他人的評價。

還記得愛因斯坦因為手工作品對待老師的態度嗎?

當老師批評愛因斯坦做的手工作品不漂亮的時候,愛因斯坦並沒有受到多大傷害。

而是不疾不徐的從書包裡拿出了兩個,告訴老師,還有比這兩個醜的作品。

愛因斯坦自然坦然的態度告訴老師,就是對自己努力最好的反饋,也是告訴老師,其實他已經在成長了。

所以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批評與評價,我們其實最根本不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而是從自己的角度:

審視是否自己已經盡心盡力

詢問自己是否問心無愧

如果是,我們可以坦然無畏面對他人的批評。

要知道,我們無法討得所有人歡喜,總是會有人喜歡你,也有人會懷疑你,我們需要是選擇支持與相信我們的人

我們才會越來越快樂。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經常做這三件事,你做過嗎?

心理學:不快樂

3、處處與他人比較

第三個我們不快樂的根源,那就是處處比較。

這個在我們中國尤為厲害。至小到大我們都是被比較長大的。

但是比較卻讓我們喪失了自我個性之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獨一無二的樹葉。

處處與他人比較其實就是放棄與限制了對自我認識與自我的認知。

處處與他人比較,從更深層處來說,來自我們社會主流意識看法。

比如讀書的時候,以成績來評價一個人,成績不好,就是差生。成績好,就是好人。

我高中的時候,曾經有段很長時間因為自己成績滑坡,感覺到自己似乎就在墮落變成不好的人。

而到後來慢慢成熟後,才發現,原來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狹隘與自我封閉。

但是我們卻忘記了,越是成熟的社會,越需要多元化的觀點與多元化的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所謂豐富多彩的世界。

我在接受很多人的心理諮詢發現,很多人稍微有跟主流社會標準不同,就詢問我是否自己正常。

我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很正常,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觀點,就像不要害怕真實與陽光一樣。

我們可以接受自己和他人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學會慢慢接受了自己。

也就是我們做自己真正開始。

總的來說,我們不快樂絕大多數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權利讓給別人。

讓家庭環境束縛自己,讓他人決定我們的快樂,讓社會主流觀點決定我們的幸福。

卻忘記了最好的快樂之源來源自己,來源內心的感恩,來源我們自身的成長,來源我們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才是我們快樂之根本。

作者簡介:唐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國際DISC認證講師與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