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會幸福嗎?

譚大壯


這個問題我最有資格回答了,因為我幼兒時期曾在奶奶家生活過三年(6-8歲期間),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如今我已年方35,很難幸福。


壹 與奶奶生活的三年

家裡孩子多(四姊妹),我是老大,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在我6歲時候被父母送回老莊(爺爺奶奶扶養)讀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冬季母親送棉衣棉鞋晚了,奶奶就說父母不要我了,不管我的死活(奶奶給村裡其它人做棉衣棉鞋,沒給我做過,告訴我如果給我做也要給嬸嬸家孩子做)。我很懂事的理解了奶奶。

手腳上生了凍瘡,我媽媽看到後跟我奶奶吵了一架(意思是平常每個月給你生活費,你不做能不能給孩子買,買的孩子嬸總不會有意見吧),然後憤而接我回身邊讀書了。


貳 回父母身邊後

八九歲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足以讓母親崩潰。大義凜然,自私自利,喜歡惹事生非,為此很大了,沒少挨父親的戒尺。

父親愛讀書,根據性格引導我開始閱讀,成績一直比較好,但是心思敏感、多疑、自卑、自憐。

即使媽媽和老爸怎麼表明愛我,甚至很多時候(感覺更像彌補)對我比弟弟妹妹更好,依然如此。


叄 童年對於長大後的影響

初中時候以全鎮第11名的成績考入,平時數學都是滿分,語文得過滿分,最差的一次扣了三分(還是作文),八歲時候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三國演義》原著,和弟弟妹妹各自房間裡書架上全部是書。

高考時候英語不及格,物理剛好及格,考學失利,職高混了畢業證踏入社會,與父母失聯六年。無法溝通,也不想溝通。內心深處的絕望揮之不去,消散不了。

青春除了奮鬥、荒唐、學習、運動,還有絕望,無法救贖的絕望。創業二次失敗告終,自學醫學心理學、計算機技術。

雖然很獨立,可是很痛苦。晚婚晚育,如今生活過得還算可以,但是幸福指數較低。套我母親一句話“無論再苦,孩子都要留在自己身邊。很後悔把我留在奶奶家的三年。”


豆媽親子閱讀


出生頭三年,孩子的安全感依戀對象主要來自於主要的撫養人,而這個主要撫養人是奶奶、爺爺還是父母其實都沒有關係,關鍵的是這個主要撫養人能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而孩子早期是否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和足夠的接納,才是決定孩子長大是否有幸福感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的妹妹就是從小外婆帶大的,現在她是一名心理諮詢醫生。我的童年記憶裡,她的爸媽很忙,她永遠是在外婆家自由玩耍的那個小妹妹,每週末我去外婆家,總是找她玩,她每天的日子也過得很開心自由。外婆對她永遠是無條件接納的那個人,對她的一切行為都非常接納、非常包容,所以我妹妹整個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現在她長大了,成了一名醫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對待孩子也是如此,非常接納和包容,有著自己幸福的另一半,工作上也很負責認真,很少聽到她消極的抱怨,就算遇到問題她也能很正面的去處理和應對。

我身邊的這個例子讓我看到,童年誰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養育她的人有沒有讓她感受到被愛的幸福。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分享一下親身體會。從我出生那天便是和姥姥一起睡。因為媽媽身體不好,我又早產體弱,姥姥心痛自己的女兒便抱走了我。雖然只是一牆之隔,我沒吃過媽媽一天奶水。不到一歲,媽媽懷了妹妹。妹妹一直由媽媽自己帶。妹妹8個多月,被送到農村奶奶家,得了腦膜炎,救治及時,沒有落下任何後遺症。她三歲上了幼兒園。姥姥因為我體弱多病堅決不讓我去幼兒園。所以爸媽一直覺得妹妹受了委屈。7歲上學我回到父母身邊。我非常想和他們親近,但媽媽對我總有太多的看不慣。總是要求我謙讓妹妹。從小我便學會了用爭吵爭取自己的利益。一直到生了自己的孩子,才理解了這種尷尬的來源。理智上理解了父母,但情感仍有說不出的隔閡。這種隔閡父母也能體會到。我們直接少幾分親情,多了幾分客氣。所以我早早結婚。我很幸運。老公比我大了7歲,他遷就我,彌補了缺失的安全感。有了孩子之後,再苦再來我也要自己帶大。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親密感,很容易影響到社交和婚姻質量。


shunjielv


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起身邊的幾個人,她們都是奶奶帶大的,所以跟奶奶特別親。

1.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就是我的研究生同學:她上學時,幾乎三天兩頭的都給她奶奶打電話,什麼話都跟她奶奶說,親密無間。她還說,等結婚了就將奶奶接到自己家住。跟媽媽打電話次數卻不是很多,而且說話時很客氣,在媽媽面前很見外,沒有親近的感覺。

2. 還有一個朋友,也是奶奶帶大的,但後來搬到媽媽家生活。她對奶奶非常好,對媽媽也很好。她說媽媽對她挺好的,很少發脾氣打罵她,很尊重她,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因為媽媽要上班,但媽媽也經常去奶奶家看她,也很關心她。所以,她就非常理解媽媽。

3. 我家鄰居是一個七歲的小朋友,從小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做生意不怎麼回家,一直就跟著奶奶生活。奶奶有時候當著鄰居的面問他,跟誰最親?小朋友毫不猶豫的說,跟奶奶親,長大要孝順奶奶。

奶奶帶大的孩子幸福嗎?

仔細一想,由於各種原因,身邊好多人都跟著奶奶或者姥姥長大的,跟奶奶親,跟媽媽不親,一定是奶奶對她/他的照顧多於媽媽,奶奶跟她在一起的時間很長造成的,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

不是說奶奶帶大的就一定不幸福,而媽媽帶大的就一定幸福。

孩子長大後幸福與否,是由從小就接受的養育方式決定的。

關於孩子幸福與否,媽媽或者奶奶這兩個角色,起的作用就不如養育方式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我是七蒙育兒,多平臺原創撰稿人,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我會持續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歡迎關注。

筍亦竹


小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全國各地奔走。我1歲多,就在外婆家,直到小學2年級時才回到父母身邊。

說說我的感受吧!

我現在覺得很幸福,因為外婆在我成長過程中,她的善良,勤勞,節儉,樂觀等一些優良的品質一直影響著我。我小的時候,外婆經常給我講故事,猜謎語,感覺外婆總有講不完的故事,猜不完的謎語。我是在外婆的故事和謎語中浸泡長大的。尤其是關於人參娃娃的故事,因為我生在東北,人參是我們家鄉的地道藥材。所以在東北一帶,就流傳著很多關於人參的一些神話故事。人參娃娃的故事陪我度過了整個快樂童真的童年。直到現在,我對人參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所以,從小被老人帶大的孩子,不一定就人格不健全,或者和父母不親,又或是被寵壞。關鍵看老人的教育,以及老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覺得這個是很關鍵的。



再者,孩子的心是明鏡的,父母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這點也很關鍵。比如定時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睡前給孩子用視頻或者音頻講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遠,但是內心是牽掛著他的。就像我,雖然從小在外婆家長大,但是現在和父母依然很親。


米兒媽


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幸福嗎?我肯定的說,不幸福。

現在社會,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有了孩子後,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年人帶,由此出現了社會上流行的"隔代親"現象。對此,我是深有體會。

大寶出生後,同大多數人一樣,休完產假,我就去上班了,於是爺爺奶奶過來幫忙帶大寶。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大寶第一眼看到的是奶奶;白天陪大寶玩、帶著大寶逛公園的是奶奶;甚至晚上睡覺前看到的還是奶奶。因為工作忙,有時間下班回家比較晚,到家的時候大寶已經睡覺了。大寶每天與我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即使是週末,由於平時工作的忙碌,週末就想睡懶覺,於是大寶仍然跟著爺爺奶奶。二寶出生後,爺爺奶奶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小寶,於是我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但是,由於倆寶年齡相差只兩歲,我一個人暫時無法照顧兩個小小孩,於是,大寶住到了爺爺奶奶家,大寶跟爺爺奶奶更親了。

大寶現在上幼兒園中班了,不管去哪裡,不管他做什麼,都要拉著奶奶或者爺爺一起去,我想接大寶回家住,跟爸爸媽媽和小寶能有更多的互動,增進感情,可大寶死活不願意回家,每次強拉著大寶回家,大寶歇斯底里的哭鬧讓我一度很崩潰。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這還是自己的孩子嗎?在大寶的心裡,爸爸媽媽或許就是一個代名詞而已,爺爺奶奶才是"爸爸和媽媽"。

為了增進與大寶的感情,我和老公想了很多辦法:給大寶買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零食、給大寶看喜歡的動畫片、陪大寶玩遊戲......雖然跟大寶玩得很開心,但只要一提到回家住,大寶立馬就變了臉色,什麼喜歡的東西都不要了,就要奶奶。

於是,我儘量多抽時間去接送大寶去幼兒園,漸漸地,大寶與我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會在幼兒園小朋友面前說"這是我的媽媽"了,也願意在放學的路上給我講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了。回家後,我 也儘量多抽時間陪大寶玩遊戲,慢慢的打開大寶的心裡防線,終於,大寶願意主動回家住了。

最近讓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大寶每天都會跟我說:媽媽,你明天早上送我去幼兒園,下午來接我放學,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呢?!我每天都按照與大寶的約定,儘量不讓大寶失望,如果哪天因為有事沒有去接大寶放學,大寶還會生氣。我發現,大寶跟我的距離越來越小了,每晚會主動去跟爺爺奶奶說再見,並跟我回家住。

雖然大寶和小寶在一起會吵會鬧,大寶會老是去逗小寶,弄得小寶哭鬧,雖然有時候會搞得我心煩意亂,但是我很滿足,因為,有大寶、小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海綿媽媽育兒


我小時候一歲半被放到姥姥家,從那以後能陪伴我的只有姥姥。

從小就知道同學會因為爸爸媽媽不要我欺負我,以大人想象不到的欺負,兩個人一個課桌,四分之三都會被對方搶去,如果我不小心超過線,他就會拿鉛筆尖扎我;座位被前後桌擠的只能直直地坐下小小的身體,一動不是碰著前面就是碰著後面,他們就會打我;不敢跟她們玩,上學放學路上還要防著他們找理由欺負我……就這樣過了三年,突然有一天爆發了,把我們班一個男生頭給打流血了,從那以後沒人再敢欺負我。也知道了,只有打的過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所以養成了不跟別人交流,時時處於保護自己的狀態,嚴重到上大學時候我們宿舍裡一個安徽的女孩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竟然緊張的面紅耳赤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後來被輔導老師發現了我跟人交往有障礙,很細心的幫助我,可是我還是不喜歡跟同學們打交道,獨來獨往。後來在幾個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終於好點了。

一直到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堅持要把他帶在身邊,不想讓他再重複我的痛苦。母親不理解,說放到家裡我又不會虐待他!不想解釋,她到現在都沒發現,我從沒有主動拉拉她的手,就算是生孩子時候痛的死去活來她要抱抱我我使勁往床邊躲,後來也是因為不喜歡跟人親密接觸拒絕老公的靠近離的婚,害怕再婚!這些我也知道要靠自己去克服,可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是發自本能的拒絕!後來看過一本書,叫《印痕》,裡面解釋到就算你的大腦忘記了某些事情,可是你的身體還記得某些傷害,本能的自我保護!

所以,不管為了什麼而結婚,既然有了孩子,就要照顧好他,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心靈上的!!!


行走在危險邊緣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就是奶奶帶大,從不吃奶開始,加上後來媽媽早逝,所以對媽媽的印象模糊,但基因真是強大的東西,我奶奶在舊社會時家境尚可,接受過教育,認得些字,並且真的可以用賢良淑德來形容,脾氣極好。繡得一手好花,以前附近人繡花都讓她畫花樣,也會做漂亮的衣服,反而就是舊社會大家閨秀那一套很拿手,在我們方圓十里還是很受尊敬的。儘管我們都是奶奶帶大,但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卻性格多半像我媽媽,死倔,不會溝通,硬氣,不向別人低頭,至少說幸不幸福,那要看怎麼定義吧,過平凡人的日子,難免磕碰與跌撞,總體來說不是很幸福,但我們兄弟姐妹間感情挺好,雖不多溝通,但都會為對方作想


zhang子恩


看到這個問題,我忍不住就來回答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就是一個題中所說的孩子。我算是記事比較早的吧,打我記事起,我就是跟奶奶帶大的,差不多到初中的時候,才天天跟父母一起住。但我並不是所謂的留守兒童,爸媽家離奶奶家也就四五十米的距離,真的很近。但是從我很小的時候開始,爸媽就每天早出晚歸,忙於生意。所以小時候我基本都是跟著奶奶睡覺,對奶奶很依戀,自然而然的也就跟奶奶親了。記得那個時候,我會給親人排出一個名次:第一名親誰、第二名親誰……第一名當然就是奶奶了,而爸媽卻得排到差不多第五名了,這個名次,在我當時的排名榜上真的是墊底了。

等大一點上學了,也懂事了,知道爸爸媽媽並不是不愛我,其實他們也很愛我,但是我就是不親他們,還是最親奶奶。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也上幼兒園了,可以說,我還是最親奶奶。我不親我的父母嗎?我也親,但是從感覺上來說,沒有和奶奶的那種感覺濃烈。那問題就來了,我現在幸不幸福呢?6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我很幸福。我有把我當掌上明珠的父母,有把我當公主一樣寵的老公,還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寶寶,真的感覺好幸福。

我個人覺得,一個人幸不幸福,與小時候和誰親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孩子小時候和誰在一起感覺放鬆,就會和誰親。這是孩子趨利避害的一種本能。因為隔代親,可能奶奶會比較寵溺孩子,再加上父母忙於工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少,那孩子自然就會和奶奶親嘍。


其實一個人幸不幸福,更大的取決於內心。可能有的人覺得,和父母不親,是因為父母的某種行為傷害到了自己,而這種傷害,自己又無法釋懷,總是放不下,所以會影響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其實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如果用仇恨的眼光看世界,就算身處天堂,也不會感到幸福。其實幸福就在你身邊,就看你有沒有發現幸福的眼睛!


宇姐雜談


會幸福,如果幸運的話,但是孩子會有很多的痛。建議不要讓奶奶照顧到很晚。

我是從小跟姥姥長大的,在姥姥身邊20年。農村長大的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大家知道那種柵欄門嗎?我家小的時候就是這種。爸爸媽媽結婚兩年後才有了我,能想到農村結婚兩年後才有孩子,結果還是女孩,媽媽那個時候真的是遭受了很多的白眼。所以爸爸就像再生一個男孩。不過那個時候計劃生育抓的很嚴,每個已婚的婦女都得定期檢查,只要查出你懷了二胎,就立馬得打掉。

那個時候我的姥姥還有點錢(我奶奶不管加上奶奶很窮),所以我出生的第二天就送到了姥姥那裡。雖然我說的多,但是爸媽猶豫的時間很多,我一生下來就送出去了,為了這個事情,我到現在也有點怨我爸媽。畢竟姥姥也是不能代替爸媽的。

後來等了六年才有的我弟弟,可是我還是沒有回到爸媽的身邊,知道我上大學20歲的時候才回到爸媽的身邊。我上小學、初中、高中,無論是學業、吃喝、還是心靈上,都是我姥姥姥爺交給我的。我姥姥就說我姥爺一輩子不喜歡女孩(老人思想比較落後)但唯獨對我特別親。所以不管從什麼地方看,我姥姥姥爺就是我的爸媽,甚至超過了我的爸媽。我所有美好的記憶就是我姥姥姥爺給的。

但是上大學後就變了,在我的想法中我跟爸媽是不親的。每年過年回媽媽家一回我就生病,所以我跟爸媽沒有什麼溝通,覺得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弟弟,一直不過問我的學業。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把胃病吃壞了,結果爸爸就去姥姥那裡鬧。高考失敗了我想復讀,結果爸爸偷偷額找姥姥說不讓我上大學,說閨女上大學沒有用。很多的事情都是我不知道的,聽到後真的很心酸。


後來上大學,寒暑假只能回到媽媽那裡。因為去姥姥那裡媽媽會生氣。為什麼生氣,就是因為怕我以後結婚不聽媽媽的話,然後嫁妝不給我媽媽。怕我聽姥姥的話。我媽媽還對我說小的時候跟姥姥要我,姥姥說不允許,可是姥姥卻說媽媽沒要過。


後來我跟爸媽的接觸多了,才知道他們的思想也許落後,但是兩個人都是傻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到現在我上班了,北漂,媽媽也很支持,爸爸也說注意安全,很多事情還是交流最重要。但是我還是什麼心裡話都會跟姥姥說,跟爸媽還是親不起來。不僅我,有回我跟媽媽撒嬌,媽媽都不自在。我買衣服超過多少錢,媽媽的臉就會拉下來,但是我弟弟買衣服花的錢就很多。


如果有人的遭遇跟我一樣,但是結局有可能不比我好。我在青春期的時候一直在掙扎,不想跟爸媽一起住,又無法反駁他們跟姥姥一起(沒有錢),所以我就發誓要掙錢。假如有人跟我想的一樣,但是用不好的方法去掙錢怎麼辦?


其實跟奶奶(姥姥)長大的孩子心裡會有很多痛的,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想哭。因為我害怕我的姥姥姥爺不在了(他們70多了),但是我剛步入社會,無法在他們身邊。我又礙於爸媽的面子不能經常去看姥姥姥爺。如果你是一個通情達理、眼界寬的父母,可以考慮把孩子交給奶奶(姥姥)照顧。怕孩子不跟你親,你多看看孩子。

最終還是會幸福的吧!不過你的孩子會缺愛,對愛有很強的渴望,如果幸運的話會幸福的。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我,支持我一下,生活不易!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