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籌備後事!國務院新部門摸清檯灣“家底”

內鬥在行的“蔡省長”,最幹不來的是什麼?經濟!

由於與大陸經濟往來趨於停滯,而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又飄在半空。島內居民怨聲載道,青年人在臺灣畢業即失業,紛紛“逃離”奔向大陸謀事;退休者的養老金則不斷縮水,日子越來越難過。

很多臺灣民眾調侃,再這樣下去,曾經是“亞洲四小龍”的臺灣就要靠大陸來扶貧了。

扶貧沒問題,估計中央有關部門早就做好了準備。而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最近就做了一件大事。

籌備後事!國務院新部門摸清檯灣“家底”

今天,自然資源部通過官網發佈了一則重磅消息:6月4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研究所組織下,由福建省地質調查院研編完成的《中國礦產地質志·臺灣卷》在福州通過評審驗收。

這次摸底,成果頗豐。已經公開披露的《中國礦產地質志·臺灣卷》記述內容包括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水氣礦產四大類、39個礦種。方誌共研究總結了375處礦產地,實現了臺灣省礦種和礦產地“全覆蓋”。

專家認為,與臺灣當局的管理混亂現狀不同,大陸一出手就拿出了“高大上”的成果。

籌備後事!國務院新部門摸清檯灣“家底”

這本方誌首次運用“礦種+礦床類型+規模”三位一體的表示法,編制了臺灣省礦產地質圖(1∶50萬),直觀、明晰地反映了臺灣省礦產資源全貌;首次以“礦種+礦床類型+規模+成礦時代”四位一體礦產圖例的表示法,編制了臺灣省成礦規律圖(1∶50萬);系統地總結了臺灣省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徵和區域成礦地質規律,劃分了臺灣省成礦區帶、成礦亞帶,劃分了成礦系列,建立了成礦譜系。

也就是說,在大陸地質學家的努力下,不僅摸清了臺灣省都有什麼礦產資源,還全面掌握了礦床分佈,可以為未來臺灣省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自然資源開採提供有力保障。

籌備後事!國務院新部門摸清檯灣“家底”

驗收會現場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4天前的評審會,由著名礦床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領銜。

現年84歲的陳毓川院士1959年畢業於烏克蘭頓涅茨理工大學,系原地礦部總工程師。他作為負責人參與完成23項重大礦產資源研究、諮詢項目,在錫、鐵、金、銅、鉛、鋅等礦產區域成礦規律、礦床成礦模式、礦床成礦系列研究領域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20世紀60年代就在廣西大廠超大型錫多金屬礦床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

據島內媒體報道,由於民進黨當局在經濟方面的無能和不作為,目前臺灣各行業都陷入衰退週期,支撐工業發展的礦產行業企業由於政策支持不連續和人才流失,也相繼凋零。

分析人士認為,過去大陸對臺出臺的各種優惠措施,均從兩岸貿易,臺灣居民來大陸就業、創業等角度出發設計,例如今年發佈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和更早推出但未能實施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此番加強對臺灣島內經濟發展優勢的分析,不僅意味著宣示主權,更透露出大陸已在謀劃統一後臺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當島內藍綠兩營還在為“九二共識”爭論不休之時,統一後如何發展已經納入黨中央、國務院的考量範圍了。

臺灣,未來一定前途光明。而統一,則是所有美好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