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保險理財的那幾個“坑”,你知道多少?

最近,笨笨媽突然給了我一份保險公司的保單,要我陪同她去領錢。一臉懵逼的我一看保單起始日期,1998年!老媽就開始幫我買了份保險,而我還不知道。

仔細一看,大概就是說,每個月花300(一年3600)繳納萬能險保費,從1998年開始交,交10年。等我20歲的時候可以領一份所謂的“助學金”1萬,24歲可以領一份所謂的“婚嫁金”1萬。剩下的20年後一次性返還剩下的保費,返還總額是所交保費的1.5倍。

有點複雜,剛開始我還沒怎麼反映過來,到後面我自己用電腦一算,what?收益率怎麼才這麼點?!

保險理財的那幾個“坑”,你知道多少?

用財務中最常用的IRR函數,也就是所謂的內部收益率來計算該份保單的實際回報率。結果竟然只有2.93%!連貨基都比不上。

所謂的IRR,其實就是更高端的回報率計算方法,是綜合考慮了每期現金流和時間加權得出來的結果。IRR實質上是折現率,即預期未來終值,折算到現在的價值,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項目的預期收益率。比如IRR為8%,如果貸款利率為5%,說明該項目是有利可圖的。

哪些才是返利險?

回到保險。為什麼大部分人都分不清壽險、分紅險等等,因為壽險和分紅險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市面上大部分的分紅險,以及被大家誤以為“純壽險”的萬能險,其本質都屬於返利型保險。

如果需要細分,返利型保險還能簡單分為:返還型健康險,返還型理財險和返還型養老險。(實際情況中各險種都有交叉)

返還型健康險:比如一些具有返利屬性醫療保險、住院險、重疾險等。

返還型理財險:教育險、婚嫁險等。

返還型養老:年金保險、定期保險等。

保險也要精打細算

還是按照上面的例子,假設笨笨媽有3.6萬的本金(10年的保費合在一起),她希望在第14年(2012年)和第18年(2016年)都有錢可拿出來用。

按照理財的“72”法則,如果她在2012年需要7.2萬(即本金翻倍),那麼她應該選擇年均收益率在5.14%(72/14)左右的投資產品;

如果她在2016年需要7.2萬(即本金翻倍),那麼她應該選擇年均收益率在4%(72/18)左右的投資產品;

看到沒?4%-5.14%基本就是貨基的收益區間。既然以貨基的收益都能翻倍,幹嘛還要買保險,隨便買個理財都能跑贏它。

再做個假設,我們簡化一下。同樣還是每年交3600,交10年,也就是3.6萬。我們把例子中的“助學金”和“婚嫁金”合計2萬分攤到隨後的10年中返現,即一年返2000(不考慮到期一次性給付),那就是要返18年才能回本。

那這樣算的話,收益率又是多少呢?答案是4%(72/18)!好不到哪裡去。

有人會說了,你這樣算太片面。雖然返利型保險收益低,但是有保障啊。而普通的貨基、理財什麼的完全沒有。這話確實沒錯,但是你以為的“保障”並不是你以為的保障。

保險理財的那幾個“坑”,你知道多少?

老百姓買保險需要注意些什麼?

老百姓買保險為了什麼,就是保障啊!咱們老百姓一生怕三件事,住房、醫療和教育。但其中最怕的是醫療!

住房可以將就,教育可以緩一緩,但是醫療容不得將就,更不能緩一緩。可萬一遇到那些重大疾病,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醫療費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這時就需要保險幫忙了。但有時候,“保”得越多,不一定好,比如說重疾險。

重疾險。一般來說,重疾險的保障範圍除了重大疾病,通常還會包含一些輕症,也就是非重疾範圍內。一般在重疾險合同中,會特指“下列疾病不在保障範圍”的除外責任。

在購買含輕症的重疾險時,銷售經理往往會宣傳其中包含輕症的數量有多少多少。但咱們關注的重點其實不應該在這裡。

1,注意保障範圍。你得看保險公司怎麼將8類高發輕症分類了。有些保險號稱包含幾十種輕症,但其實很多都是將某一輕症進行拆分罷了。雖然咱不懂醫學,但是按照常識,很多病都有一個病變的過程,如果保險公司硬是要玩套路的話,完全可以將一種輕症拆分成良性、中性和惡性,這樣包含的輕症種類又多了。

2、注意輕症賠付次數。重疾死亡率很高,所以如果你看重重疾險賠付的次數,沒多大意義。你想想,人已經奄奄一息,這裡還需要走保險流程,這種悲傷你懂的。但輕症需要看重賠付次數,治好小病,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這種幾萬塊就能治好的病,賠的越多當然越好,現在很多重疾險輕症可以賠1-3次。

返還型保險。傳統概念中,保險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交一筆錢給保險公司,在保險期內如果啥事沒發生,這錢就沒了。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人總覺得保險是騙子。

這就是典型的消費型保險,而返還型保險本質其實就是“消費型保險+理財產品”你想啊,保險公司既要給你保障,又要給你返利(保費連本帶息),價格可能一樣嗎?顯然,返還型保險在同等條件下,比消費型保險要貴。

舉個栗子,你去商城買家電或手機,那種幾個月內保全險的、換新機的都比普通的要貴,為什麼?因為商家把隱形成本和沉沒成本都算在裡面了。

沉沒成本:不管你的手機要不要保修,保修店的店租是要的,水電費是要的,維修人員的工資是要的;

隱形成本:很簡單,如果你要保修甚至換新機,所帶來的費用均由廠商承擔。

同理,返還型保險的隱形成本和沉沒成本也有。

沉沒成本:如果你沒出事,保險公司需要支付給你利息(有的甚至理賠後依然需要支付利息)。

隱形成本:如果你出事了,在保險範圍內的費用均由保險公司承擔。(要深究的話,在代位求償情況下,保險公司為你墊付的資金也有機會成本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要讓保險產品暢銷,就必須要便宜,保障多。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只會做一件事:壓縮賠付!

所以說,這類返還型保險的保障範圍和賠付金額,是遠不如普通的消費型保險的,很可能出事後拿到的賠付比你想像的要低得多。

當然,如果你是那種比較保守,但保額又比較大的情況,建議更多關注下返還額度。因為返還型保險,尤其是理財險的返還額度是根據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來決定的,這時選擇那些國內的大公司會更好些。

大陸保險理賠難,使得很多人開始青睞的香港保險。人們都說香港的保險好,其原因是因為香港保險公司履行的是“嚴核保、寬理賠”的理賠原則。

在客戶投保時,會要求客戶如實申報健康狀況。有醫療記錄或健康狀況的客戶,保險公司會要求做相應的體檢,並全面地評定客戶的風險級別,最終決定以何種條件受保。此外香港保險公司的理賠流程公開透明,每年還都會公佈理賠報告。

另外,如果你需要香港保險公司理賠的話,保險資金進賬是不受5萬美金外匯額度限制的。對於境外匯入的保險理賠款,只要告知銀行合法資金來源,就可以通過支票託收直接進入賬戶。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原創文章。歡迎訂閱交流!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