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走過了百年曲折的發展歷程,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火洗禮,西安科技大學形成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和“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回首往事,宛如世代耕耘播種成苗桃李鬥豔;展望前程,恰似江河蜿蜒越過龍門奔騰萬里。為迎接西科的60週年校慶,官微特別開設“西科記憶”專欄,陸續為您奉獻那些記憶中的西科故事,敬請期待。

2018年我們迎來了西安科技大學建校60週年華誕,在這喜慶的日子,我們緬懷為西安科技大學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前輩,也不會忘記千千萬萬個科大畢業生,他們在國家煤炭戰線和各條戰線上作出的成績,為母校爭了光,我們為他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王明瑞就是其中一位。

採煤一線上的礦院畢業生

王明瑞就是我校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她1956年考入西北工學院採礦系(咸陽),1957年高校調整入西安交大,1958年根據國家煤炭工業發展的需要,成立了西安礦業學院,就把西安交大采礦系轉入西安礦院採礦系。作為西安礦院第二屆畢業生,王明瑞於1961年畢業分配到銅川礦務局,從此開始了她在煤炭戰線上奮鬥、創造並取得優異成績的生涯。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王明瑞分配到銅川礦務局後,被分配到李家塔煤礦,擔任採掘技術員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直到1970年,從此她和煤礦結下了深厚的情懷,十年中,她堅持經常下井,深入到掘進頭和採煤工作面,在老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很快地能夠承擔了礦井各項設計工作,先後完成了礦井井下火藥庫,變壓器峒室和絞車房等設計工作,最後能獨立完成礦井採區設計和回採工作面施工設計,十年的生產實踐的鍛鍊,使她成為在煤礦生產建設中能獨擋一面的技術人員。1970年,根據煤炭需求量增加的情況,銅川礦務局決定自籌資金,在焦坪礦區內現有露天礦和平峒範圍以外的邊角區域開發建設前衛斜井和永紅斜井,設計年產量為15萬噸,設計兩三年時間建成。為此,銅川礦務局從李家塔礦成建制地調幹部和工人,包建包產前衛斜井,王明瑞被調到前衛斜井擔任技術員。

開創“呂”字採煤法成效顯著

由於有了在李家塔礦十年的工作經驗,王明瑞承擔了前衛斜井的整體設計和施工的全部工作,在主井筒工程施工中,她根據地質情況,決定採用當時推廣的先進技術—瞄杆支護方式(金屬和木質兩種),整個開拓巷道工程就節約了坑木1400立方米,錨杆支護的施工技術簡單,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加快了建井速度,兩年之內礦井就達到了年產15萬噸的水平。這一技術在以後的巷道掘進和回採工作面也進行了全面地推廣,大大地提高了回採工作面頂板控制的安全性。

前衛斜井開採煤層為8-12m的特厚煤層,煤層有自燃性,老採空區多,為提高回收率,王明瑞對以往的峒室開採方法進行了突破性的改進,提出了“呂”字形採煤方法,實現了8-12M特厚煤層一次採全高,回收率大大超過了峒室採煤法。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焦坪礦區冬季氣溫最低到零下18℃,前衛斜井井筒結冰嚴重,礦車頻繁掉道嚴重影響正常生產和工人的人身安全,當時礦上資金不足,買不到適合的採暖設備,在這種情況下,王明瑞學習了熱工學理論知識,認真核算了熱量傳導數據,並結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提出了一整套的井筒採暖系統設計方案,當時的領導擔心設計方案不安全,不肯批准,她為此專門到礦務局向總工程師作了彙報,從各個方面論證其設計方案的實用性和安全性,最終得到了礦務局總工程師的批准。設計方案得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一系統一直用到前衛斜井採煤結束礦井報廢為止。

由於在前衛斜井僅僅兩年的工作中,獨立地完成了礦井設計,巷道掘進中推廣應用了先進的錨杆支護技術,在開採特厚煤層中創造了“呂”字形採煤方法,在井口防凍取暖上創造性地用“土”辦法設計出了一套實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於這些成績,王明瑞於1972年被銅川礦務局提升為採礦工程師,這是文化大革命中提升的第一批工程師。

揹負重壓的業務全能王

1973年礦內調動,她被調到焦平礦生產科工作,焦坪煤礦下轄四個單位:前河露天礦、東背塔平峒、前衛斜井和永紅斜井,合計設計年產105萬噸,這是一個多種開拓方式,多種採煤方法,多種採煤設備和煤層自燃發火的一座煤礦,新的工作環境和新的工作內容,促使她更要認真學習充實自己,為了做好工作,她把孩子送到西安讓母親幫助撫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經過幾年的實踐,全面地適應了新的工作環境,掌握了全礦的生產技術工作,1977年她被提升為焦坪煤礦的副總工程師,當時沒有總工程師,她實際上擔負起了總工程師的工作。在她擔任總工程師的工作中,礦上沒有給她配備機電副總和地質副總,可見她的擔子和工作壓力有多大,這更促使她在機電和地質方面的學習和鍛鍊,使自己成為能統籌全局並有各個專業能力的技術負責人。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當時焦平煤礦下屬的前河露天礦,由於過度採煤,使剝採比失調,採煤面不能正常接續,幾乎到了無煤可採的局面。為此露天礦的採煤技術員賈玉玲提出了用定向大爆破的方法揭露煤層,以確保採煤的接續,當時反對的聲音也不少,主要考慮爆破是在礦區內進行,距高度為34m的選煤樓只有700m,還有300m長的皮帶走廊,距東背塔平峒口和辦公樓也較近,擔心安全問題。但是王明瑞經過多次調研並多次組織會議研究,最後她決定採用定向拋擲大爆破方案。在這一工作中她首先認真抓大爆破設計方案,並安排礦機關安全部門編制安全操作規程和爆破時地面防護規劃等。在露天礦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帶領工人開挖導峒,放置炸藥,同時聘請西安冶院老師用他們的先進通信設備及電路連接技術並在現場具體指導,經過兩個月的施工準備,於1977年7月19日成功實現了一次雙側拋擲大爆破,裝藥量為284.4噸,爆破土石方量41.2萬立方米,使標高為1420m以上高度為30m的山體一次被削去,土石方被拋入兩側溝底,大爆破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爆破面平整,稍加整理即可形成採煤工作面,為露天礦生產接續和擴大生產打下了可靠的基礎,這一大爆破工程為陝西省首例。

1980年開始,王明瑞又在東背塔平峒大力推廣綜合機械化採煤技術,當時對於這一新技術應用還有一定的阻力,但她堅決進行推廣應用,將綜採設備安裝在100m 的工作面上,成功地進行綜合機械化採煤,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並確保了安全生產,根據兩個月的投產情況推算,一個綜採工作面就能完成礦井45萬噸的產量。在擔任副總期間,在她和礦領導及全體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煤產量逐年提高,最高年產量達154萬噸,連續三年每年給銅川礦務局上交利潤900萬元以上。

科研碩果累累 反哺煤礦一線工作

從1961年大學畢業至1980年,王明瑞在煤礦生產第一線連續工作了20年,從技術員到礦總工程師,在技術工作中不斷創新,解決了生產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創造出明顯的業績。1980年她被調到了陝西省煤炭廳安監局擔任安全監察員,在這個新的工作崗位上,她繼續努力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編寫了《煤礦五大自燃災害》、《煤礦防滅火》和《煤礦安全技術及勞動保護》等講義,在全省範圍內宣傳和推動煤礦安全工作。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1985年省煤炭廳內部調整,她又調到科技處當副處長、處長,科技處是一個綜合部門,主要工作是負責煤炭系統的科研立項、實施、成果鑑定和推廣工作,為提高省煤炭企業技術管理水平,推行計量和質量的國家標準,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同時還要分管陝西省煤炭學會和煤炭科技期刊《陝西煤炭技術》以及煤炭科普教育等工作。在科技處的繁忙工作中,她還不斷學習新生事物,並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獲煤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獎勵。

感恩母校 為教師排憂解難

王明瑞1980年調到省煤炭廳工作以後,與母校的聯繫機會多了,他擔任省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經常與學校老師聯合舉辦科研成果交流會,請老師給機關和礦區的技術人員講煤炭科技動態和先進技術,他還應聘到母校為大學畢業生介紹煤礦情況和自己的經歷,鼓勵畢業生到煤炭生產第一線建功立業。他尤其關心礦院老師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我(田家琦)1991-1993年完成了煤炭部科研項目“礦山測量圖符號和文字註記的轉印技術”,已通過了煤炭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認為該項成果具有實用價值,建議在煤礦中推廣應用,但我一直沒有找到推廣應用的渠道,使科研成果束之高閣。1996年我將這一情況向當時在省煤廳任副總和科技處長的王明瑞進行了彙報,他看到研究成果及樣品後,立即表態要在全省煤炭系統推廣應用在這一成果,撥了專款讓我購置相關器材和材料做推廣準備,並通知各礦務局,安排我到各礦務局給各礦人員介紹轉技術的實施方法,使這一技術成果在陝西煤炭系統的25個基層單位得到推廣應用,有效的提高了礦圖繪製的質量和速度。

1991年前後,在煤炭部生產司地測處的幫助下,下文件在全國煤炭徵集測量工作失誤和事故事例,讓我編寫《煤炭測量工作失誤及事故分析與預防》一書,根據所徵集事例及我在煤炭測量工作十九年的經歷及同行提供的一些資料(共100多例),我進行了分類整理,分析發生原因,並結合《煤礦測量規程》的要求,提出了預防具體措施,寫出了《煤礦測量工作失誤事故分析與預防》一書的書稿,共12萬字。但因煤炭出版社要“贊助費”才能給出版,最後因“贊助費”問題沒有解決而未能出版,書稿束之高閣,1998年我與王明瑞談到此事時,他讓我拿書稿給她看,她看後立即表態,讓我把書稿壓縮成6萬字,在《陝西煤炭技術》上分兩期連載(1998<3><4>),該刊物在全國發行,因而能在煤炭系統內得到推廣。

校慶·西科記憶③|王明瑞:煤炭戰線上的巾幗英傑

王明瑞從1961年畢業到1997年退休,在煤炭戰線上工作了37年,退休後又在省煤炭學會工作5年,2002年才完全退下來。她在煤炭戰線上奮鬥了41年。王明瑞今年已經八十週歲,她為國家煤炭事業奉獻了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為母校增添了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