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晉中印象四篇

印象山西靈石

以石命縣——汾河岸邊建古城

滔滔汾河流過靈石境內。一千四百多年前,隋文帝北巡,傍河開道,獲一巨石,似石非石,似鐵非鐵,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以為靈瑞,遂割介休以南,霍州以北,以石命縣,成為靈石縣。

這是塊天石,來自茫茫宇宙。它曾以每秒鐘15千米的速度奔來,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上千度的高溫,使它燃燒得遍體烏黑並千瘡百孔。有人說,它很像郭沫若先生的《爐中煤》中為愛燃燒的形象。

它面世後便立於汾河岸邊,千百年來接受著人們的觀瞻和撫摸,表面已黑滑錚亮,靜靜地在那裡標示著古縣城的來歷和它的文化力量。

靈石所立之地為古之水道。相傳夏時大禹治水,曾在此劈山導水,留下了“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美麗傳說,靈石劈山處後人就叫作“夏門”。

那萬頃晉陽湖碧水就從新開的夏門傾瀉而去,留下晉中的萬畝良田。滾滾的汾河水也得以從夏門流過,流向晉南大地,流進黃河,匯入大海。

靈石除有連通南北水系的夏門水道外,陸路還有作為三晉咽喉要道的雀鼠谷。雀鼠谷在山峙水流之間綿延數十公里,古時曾設三道險隘:冷泉關、汾水關、陰地關,曾戰事壯烈。

崎嶇古道還有靈沁古道,那是另一方向的山路,那裡仁義古村形成了繁華的集鎮;那裡的高壁嶺埋葬著漢初一代名將淮陰侯韓信的首級,至今仍有殘碑古廟為證。巍巍高壁嶺以名人而名世,人稱韓信嶺。

風華塬嶺——兩山夾峙流古韻

靈石東西兩面為高山峻嶺,成對峙之勢。東有太嶽山脈的石膏山、牛角鞍險峻挺拔,西有呂梁山脈的中華山、老虎山巍峨屹立,兩大山脈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兩座山脈間還形成垣、峁、梁、嶺,逐次梯降,直至縣城河谷。

河谷東西兩邊的原嶺均古蹟重重,古事恆久,名勝眾多。出名的有文殊原、羅漢原、椒仲原、馬和原、介神原、壇鎮原、王禹、南 、梁家家、英武、交口、段純、仁義……

我曾看過原上一位書法家的象形文字作品,他寫山村之夜,毛筆書寫的作品中有山原、月亮、星星,大有“山村的夜晚咋就這麼亮”之感;我曾看過原上水果、乾果豐收的景象,看過董家嶺那古窯層疊的獨特景觀;還聽過“上了田家山的坡,秀才比驢多”的美談,聽過斬斷 、草橋溝、文殊原美麗的傳說……真是“兩岸青山相對出,一河古韻日邊來”,精彩不斷。河東、河西的文化成就了靈石的繁榮。

河東河西都有各自的水系。大點的河流,東有靜升河、仁義河,西有交口河、段純河。

靈石東河、西河兩側均發現過新、舊石器時代的仰韶文物。東河的旌介更發現了商代殷墟古墓群。旌介村為旌表鄉賢介子推而得名,是在旌表一方人士,旌表一地事蹟,旌表一種精神,在弘揚中傳承一脈文明。旌介村旁還有介林介廟,還有後悔溝,連鄉鎮名都曾叫旌善。這些地名人文味濃濃的。旌介為三晉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文化底蘊十分厚重。

文脈悠長——船城悠悠育英才

靈石古城悠悠千年,建在河邊, 便以船形為城。城北的靈石則是系舟石,使船穩穩地泊在汾河灣裡。晉中還有類似的箕城、龜城。

靈石城南北長,東西窄,呈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又頭寬尾窄,宛若一艘古樸莊重的大船。城內五個地標建築撐起五個點,東有縣衙,西有文廟,北有呂祖廟,南有竹林書院,中有鼓樓。

鼓樓是城的中心,是城內地標式建築,猶如船的桅杆高高挺立。鼓樓除擊鼓司晨外,還是尋路的指引。人們若要問路,就以鼓樓為基準。

以鼓樓為中心,靈石縣城展開了東西南北四大街、網狀幅射十小巷的佈局。

鼓樓四面懸匾:東為“神花催放”,西為“覺世流音”,南為“聲飄霍嶽”,北為“響震冷泉”,它們吸納四方精華,聚全縣之靈氣。靈石山原之水都向縣城谷地匯聚,從這裡流向黃河大海。

靈石的文氣濃郁,五大定位建築就有兩大涉文,即西街的文廟和南街的竹林書院,所以靈石的人文花開燦爛。

城中的張友漁兄弟,以鼎為名,叫象鼎、彝鼎。鼎為國之重器,兄弟倆都成為中國法學界的泰斗。

版畫家牛文、鄉土作家胡正都是國內扛鼎級的文人墨客。

靈石城東郝家掌的版畫家力群,從亂石滾滾的仁義河灘走出,名揚神州大地;城北兩渡口何澤慧姐妹,讓世界矚目。

城內的竹林書院培養著一批批的人才,更顯得靈石城人才濟濟。

連靈石縣城的街巷名都別具一格,發揮著教化的作用。那些名特別的莊重:友助巷、太平巷、三樂巷、察院巷、興仁巷、仁里巷、尚和巷、學宮巷。其“三樂巷”之“三樂”來自孟子語:“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地,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何等的人生之樂,難怪靈石的商人都有義在利先的儒訓。靈石的文化味是濃濃的。

人傑地靈——撫今追古迎遠客

古道靈石,如今大路通坦,山嶺古原已成旅遊勝境。

城北靜升古鎮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鎮所在地靜升村為晉中第一大村,其從東到西的五里長街,曾商鋪林立,熱鬧非凡,僅旌表牌坊就有過22座,其九溝、八堡、十八巷的民居曾是古老溫柔富貴之鄉。

靜升村內王家大院以恢宏的氣勢、玲瓏之建築成為北方民居藝術的一顆明珠。“王是一個姓,院為半座城”,其數十串院落、數百間房,用古建專家鄭孝燮老先生的話說就是“看似相同,實則不同”,其中之異,需你在其中感受體會。

靜升鎮內蘇溪村有著千年古剎資壽寺,其十八羅漢頭像曾流落海外,被臺灣愛國商人陳永泰先生鉅款購得並回饋故里。他說十八羅漢的眼睛會說話,十八羅漢演繹了一出海內外傳奇。

大院旁還有著風景怡人的紅崖大峽谷,幽深的谷中屹立著海拔2567米的山峰牛角鞍,為太嶽山脈之最高,山上有著令人賞心悅目的高山草甸。

大峽谷旁邊還有神秘的世外桃源“三清寨”,清麗的屏風山、滴水崖、對角梁、三清觀、插旗石……古寨吸引著遊人的旅思。旁邊的介廟介林揚著浩浩的清烈耿介之氣。

城東的國家森林公園石膏山風景區風光綺麗。山中有深山藏古寺,梵音嫋嫋,幽靜怡人。傅山先生手書“山林野趣”,為優美的山林增添了雅趣,成為大家休閒登臨之勝境。

汾河岸邊的夏門古堡引人注目。汾河繞堡而行,宏偉壯觀的百尺樓承載著文化的厚重,南來北往者來此尋蹤。汾河畔的楊家老院顯示著農商精神。

汾河邊的煙雨冷泉關啟人遐思,嶺上遺存的冷泉寨,和著董家嶺、棗嶺、楊家大院、雷家莊等眾多古村院落,引人去看、去思、去想,那古舊、破敗的遺址,殘留著古老,顯示著悽美、蒼涼,能讓你領略黃土高原上農耕時代山嶺上曾經的輝煌。

靈石的河畔、原嶺上還有許多的古老讓你去看,還有許多的新鮮讓你去想,靈石給你人傑地靈、古老而又新鮮的印象。

米存義:印象千朝谷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中小學生,寫作文時參考。

晉中印象四篇

出省府太原,沿208國道南行40公里,一座規模宏大,氣勢恢弘之全新鋼架結構建築群——千朝農谷映入眼簾。千朝農谷座落於省級祁縣經濟開發區,一期項目投資18.9億元,核心區域佔地2700餘畝,蔚為壯觀。它是祁縣縣委、政府築巢引鳳的骨幹項目,現代農業轉型新地標,田園觀光旅遊目的地。

千朝農谷區位優勢明顯:地處山西腹地,緊傍省會太原,208國道與龍城高速在此交匯,著名5A景區喬家大院近在咫尺,更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塊金字招牌護佑。

晉中印象四篇

進入千朝谷,首先觀賞到晉商觀園。仿古民居二進院一字排開,既可觀瞻,也可旅居。院外南北方各種樹木鬱都蔥蔥,林蔭夾道,又有小橋流水烏蓬船點綴其間,頗具北國江南風光。路邊一組組晉商輝煌雕塑向遊人訴說著先哲逐利四海的滄桑。明清小吃一條街上,全國各地名優食品叫賣聲不絕於耳。傳統晉劇,祁太秧歌和各種民間雜耍吸引著四方遊人。活脫脫一幅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千朝浪嶼水世界,海嘯衝浪驚濤拍岸,海潮體驗猶如親臨浙江錢塘,高空滑道大喇叭,驚心動魄夠刺激,漂流渠內親子激情盪漾,盡情嬉戲,潔白的沙灘遊戲彷彿身臨廣西北海銀灘。好一派海天水世界,讓人留戀忘返。如有時間,您還可以到溫泉,享受天然氧吧洗泡。

晉中印象四篇

從水世界出來,乘坐觀光巴士,來到房車營地。這簡直就是真正的世外桃源:綠草如茵的草坪間精緻木屋星羅棋佈,木屋內設施人性化佈置,室外500畝人工湖碧波盪漾,人工步道任爾逍遙,129個日光溫室大棚內各種時令果蔬任君採摘。這裡是節假日舉家休閒,渡假,娛樂的天地,綠色,、環保、無公害田園風光享受的首選。

哞哞的歡叫聲,把我們吸引到千朝優質肉牛繁育基地。兩千多頭犢牛和母種相依相偎,母壯兒肥。安格斯優良種牛的繁育,科學養殖幫助祁縣這個三晉養牛第一縣的養牛事業繼續上檔次,提品質,幫助農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精準扶貧勇擔當。

晉中印象四篇

印象千朝谷,風情萬種美。它,是現代農業之新地標;它,是觀光農業之新亮點;它,現代人休閒度假之目的地;它,與近在咫尺之喬家大院相映成趣,一今一古、一動一靜,詮釋演繹著“雙休日,何處走?請君祁縣休閒二日遊”的新業態。

有道是:

千朝農谷區位妙,

省會太原咫尺遙;

喬家大院門對門,

高速國道緊傍繞。

晉商觀園真氣派,

民居綠蔭水鄉來:

品嚐名吃美食街,

雜耍晉劇樂開懷。

最美浪嶼水世界,

海嘯衝浪驚天排。

高空滑道多刺激,

漂流戲水拍岸來。

房車營地景宜人,

木屋精裝點草坪。

垂釣採摘遊步道,

週末度假逍遙津。

設施農業上檔次,

日光溫室果蔬鮮。

綠色環保無公害,

田園生活似神仙。

優質肉牛養殖場,

良種繁育科學養。

助推養殖上檔次,

幫農扶貧勇擔當。

晉中印象四篇

(名老作家、專家寫晉中活動)

原刊於尚巾文化

壽陽南東印象

看晉中 2018-01-07 09:01:00

史海霞 白天清涼壽陽

5月16日,我有幸隨縣文化館組織的“探尋古村落”採風團赴西洛鎮南東村採風。

素有壽陽“小江南”的西洛鎮,天空一片純淨的藍,我們貪婪的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穿過蜿蜒崎嶇的山間小路,一睹這個有點神秘色彩村落的芳容。

在這裡,我第一次走進圪洞院,第一次看到了一種秀氣而不失莊重,但一字不識的碑文;在這裡,瞭解了“門當”和“戶對”的典故;在這裡,彷彿置身花果山,桃李杏樹、蘋果、梨、棗樹滿眼皆是。但,這只是初識她的一些支離破碎的印象,她的平和、她的沉穆、她的渾樸需要細細品味。

晉中印象四篇

圪洞院是壽陽土話,學名稱地窨院或下沉式窯院,是由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而來,從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漢族民居形式。在山西平陸、芮城兩縣地窨院居多,壽陽還很少見。在當地村民老李的帶領下,我們爬上一道大坡,來到一塊空曠的土地上,走著走著居然走到院牆邊,往下看,是一個四四方方的深圪洞,院子四周都打了窯洞,從外表看,與在地面上房子的結構沒啥區別。“怎麼進圪洞院呢?”我問道。“從這兒下去,有個門樓,可惜主人不在我們進不去。”順著老李手指的方向,我懷著好奇的心,想探個究竟。繞著院牆,順著一個坡道往下走,終於看到感覺與院子毫不相干的門樓,很遺憾,門樓鐵將軍把關,透過門縫,我看到一個一人多高,大概有兩三米長的隧道,地面設有臺階,黑乎乎的,抬頭一望竟是別有洞天,它就是通往圪洞院的唯一通道,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那下雨怎麼辦?雨水向哪兒流?”我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著我滿臉狐疑,老李耐心的告訴我,窯院的上部一圈都略比平地抬高一點,這樣地面上的水不會向院內流。窯院的雨水只是窯院上部那塊天空的雨水,水量不大,基本就滲到地面了。要真的遇上多年不遇的大暴雨,院內還有旱井可以儲存一部分雨水,豬圈底部的沙石結構也非常方便滲水。先人創造了這樣的建築,了不起!住進圪洞院的窯洞會是啥感受呢?我還想再來一次。

村東頭有座五福殿。五佛殿供奉的佛像已蕩然無存,但倔強的陽光透過殘垣斷壁使得殿內的祥雲木雕更加絢麗奪目。在五佛殿的一個偏房裡,一塊砌在牆內的石碑引起採風團成員的驚歎,碑文書寫變幻靈動、端秀清新,只是不知碑文何意、哪方文字。五佛殿讓身處其間的人們渾然置身在歷史的瞬間,那古色古香、斑駁不清的雕樑畫棟,細緻地鐫刻著南東人民對美好的追求,我們只能從時間的褶皺裡品讀滄桑和必然。

晉中印象四篇

村裡很多坐在樹下閒聊的老人,見我們也不稀奇,據他們說經常有戶外騎行和攝影的人前來。這兒的人熱情好客,你問個問題,他恨不能講個三天三夜;這兒的棗樹、桃樹多的如影隨形,願南東多子多福多壽。

其實南東村是深藏不露的,她的外在美並非高樓大廈所能替代,她的文化內涵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領悟通透。南東不知是南還是東,不管怎樣,遇上你是我的緣,守望你是我的歌,南東印象,印在心中!

晉中印象四篇

晉中印象四篇

旅遊餐飲接待聯繫人:

張先生 13935458494

王春明|梨花印象記

以前說起梨花,除了院子裡和果樹園裡的梨花,能記憶起的就只有小學課文裡《驛路梨花》的女雷鋒——哈尼族小姑娘“梨花”了。而形容人的“梨花”在這裡是不能算數的。於是我只好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裡想象萬畝梨園競相開放的無邊勝景了。好在祁縣在近幾年大規模種植了酥梨這一經濟樹種,才讓我能在每年的“梨花節”隆重舉辦的期間一睹“梨花飛滿天,人間一片白”的觸手可及的壯美畫卷。

儘管有人用梨花形容冬天大雪紛飛後的雪日勝景,我依然不能憑空想象萬畝梨花盛開的場景,只有親身走近梨園,或俯瞰,或漫步其間,細細把玩,專心鑑賞,你才能從一段清清淺淺的花語中,深昧梨花獨樹一幟的純潔和清香。

晉中印象四篇

梨花的白,是眾所周知的。清代文學家李漁曾不吝筆墨盛讚梨花:“雪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間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作為人間雪的梨花,有一份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的寧靜堅守。守著一份素雅簡樸的心情,從不與別的花爭奇鬥豔爭風吃醋。而是靜若處子、堅守素樸,甘於在潔白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於潔白深處,表白一份由表及裡的真摯情懷,讓人間純色渲染成一片純真自然的瑩雪世界。

梨花的美麗還在於“止於至善”。不管男女老幼,都深知梨花蜜的甘醇清甜和深秋季節酥梨鴨梨的格外香甜。梨花不僅示人以形,更示人以真,示人以善,表裡如一,盡是純真的樸素情懷。

晉中印象四篇

梨花是美的。梨花之美不僅表現在萬里瓊瑤的驚顏之美,更在一樹一枝的繁盛和燦爛之間。梨花“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果園梨花開,春雪雅自來。梨花的白是大範圍的白,是畫家精心塗抹的白。看那一朵朵一簇簇,多麼純淨,又多麼豔麗,在小小的嫩嫩的葉芽兒中,它們在春風中微微搖晃,嫩黃襯托著雪白,非常協調,又特別醒目。

願人人都有一朵梨花般純粹的心靈,更有一幅安之若素的怡然自得心情,在眾花盛放的季節裡,擁有一份自主獨立、玉汝於成的可愛精神。

晉中印象四篇

(山西作家文苑平臺)

王建軍:左權“綠”的印象

2014年盛夏,太行山最綠的季節。中央電視臺兩位記者來左權探訪“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風采,我全程陪同,跑了許多地方。

三天的採訪,從縣城到鄉村,左權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著實讓兩位記者驚訝,以至於見到什麼都想拍攝下來。

採訪的最後一天,兩位記者提出要拍一個左權縣城全景的畫面。那天一早,我領著他們登上了縣城最高處的鰲峰公園。居高遠望,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滿目青山綠水、晴空萬里。兩位記者不由感慨:“在北京很少有這樣的天氣,太行山太美了”。但正式架起設備拍攝縣城全景時,他們的幾句話卻讓我很是傷感:“這麼幹淨的一個小縣城,鏡頭裡怎就很難看到綠色呢?太可惜了,這些鏡頭不能用。”聽了記者的話,我走上前去對著鏡頭遠望,縣城大街小巷的綠色確實少的太可憐了。

前不久,全省林業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想著幾年前央視記者說的那幾句話,賦閒在家的我便萌生了留意左權綠色變化情況的想法。

細心觀賞這片土地上的每一處風景,心中充滿感慨:這才幾年,左權的山山水水、公路沿線、街心公園,到處都呈現出綠水青山、花團錦簇的美麗景象,左權真的變了,而且變化很大。

如今,如果你開車走邢汾高速進入左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綿延的太行山上橫豎成行的松柏在風中搖曳,把昔日的黃土地遮蓋的鬱鬱蔥蔥,彷彿歡迎著貴客的到來。如果你開車從石陽線進入左權,你會發現,道路兩旁茂密的楊柳樹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大有一種在叢林中穿梭的感覺。如果你到祝融公園晨練健走,就好像行走在茫茫林海之間,茂密的松柏、楊柳,枝葉泛著露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出金光,即便是在盛夏也有一種極為涼爽的感覺。如果你散步於政府廣場、遼山路、北大街、沙河公園、將軍廣場,隨處可見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潺潺流水,大有一種處處是美景、駐足賞不夠的感覺。

前一段,我回麻田老家辦事,專門走南鄉的舊路,走完全程,過去那種塵土飛揚、煤粉滿地的髒亂現象不見了,喊了多年的“百里畫廊”終於展露出亮麗容顏。山巒間層林盡染,把巍峨的太行山裝點得嬌豔奪目。路兩旁整修一新的排水渠描上白色的路帶,令人耳目一新。沿路村莊各具特色的文化牆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道美麗風景。

當天辦完事後,我走左黎高速返城,臨近粟城,鑲嵌在半山腰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白色大字遠遠就進入眼簾。這幾個大字,不僅是左權當前和今後的發展理念和導向,也是全縣人民的殷切期盼。

在此,我想大聲高呼:今日左權“滿目青山綠,無與江南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