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佳兆業淨負債率300%佔頭把交椅 海外發債風向突變考驗新CFO

曾十分依賴金融槓桿放大效應的佳兆業集團,經歷風波後仍未在相關方面脫胎換骨。短時間內,該公司或仍需維持較高槓杆率水平

佳兆業淨負債率300%佔頭把交椅 海外發債風向突變考驗新CFO

《投資時報》記者 蘇慧

四年,對於某些房地產企業來講,是從千億至五千億規模跨越的黃金進擊時段,但對於突遭變故的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佳兆業集團”,1638.HK),能夠絕處逢生已屬最大幸運。

2014至2016年,佳兆業集團及其公司“精神支柱”郭英成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時光。由於旗下資產突遭“凍結”,身為該公司董事會主席的郭隨即辭職,並住進了香港四季酒店。坊間,人們戲稱後者為“望北樓”。

這一行為以及隨後暴露出的“近400億隱藏債務”問題和多筆債券違約,都使該公司一度受到整個資本市場的抨擊,並直接導致融資利率和難度高居不下。最困難時期,有意扮演“白馬武士”角色的孫宏斌甚至已搬進佳兆業深圳總部大樓辦公。

不過,在資產優質、人脈給力、收購留有迴旋餘地等眾多“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再度回到普寧郭氏治下的佳兆業集團,終於逐漸步入正軌,至少在最新出爐的財務指標上,可做如此判斷。

該公司披露的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佳兆業集團實現合約銷售金額447.1億元,同比上升49.8%,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實現營業收入327.8億元,同比增長84.4%。淨利潤方面,該公司扭虧為盈,從2016年的-3.48億元增至2017年的30.44億元,核心淨利潤率從虧損23.4%轉為盈利7.5%。同期毛利率也錄得大幅增長,較2016年的13%上升14個百分點至27.3%。

有鑑於此,佳兆業集團將其2018年銷售目標定為700億元,較去年銷售額的增長率為56%,其更宣佈三年內將衝刺千億目標。

奈何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曾經十分依賴金融槓桿放大效應的佳兆業集團,經歷風波後,仍未能在此項上脫胎換骨。據其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佳兆業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達85.94%,借款總額為1111.73億元,有息負債加權平均融資成本為8.27%。而《投資時報》記者查閱Wind數據發現,其2017年發行的多筆美元票據融資利率也均處7.25%—9.375%高位水平。

在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最新推出的《中國房企缺錢報告·2018》中,佳兆業集團的淨負債率及短期負債現金比指標也很不樂觀。“港股千億資產內房企淨負債率排行榜”顯示,佳兆業集團以300.03%的淨負債率在納入統計的23家內房企中排名第一位,而該指標僅較2016年下降7.89個百分點。在“港股千億資產內房企缺錢榜”中,佳兆業集團短期負債與貨幣資金的比值達到1.88倍,亦闖入前三位次。

短時間來看,佳兆業集團或仍需維持較高槓杆率水平,不過其也在逐步調整負債結構,“將債務延後,避免短時間內的政策風險對公司的經營擴張上形成阻礙”或是首選手段。

針對上述數據,佳兆業集團向《投資時報》記者表示,集團會在企業發展和債務控制之間找到平衡,控制債務規模在合理水平。“2017年,集團的資產總值按年增長約30%至2134億元,槓桿比率也有所下降。整體而言,2017年的財務狀況較2016年更加穩固。”

有一個背景值得注意,自2014年佳兆業集團風波驟起至今,該公司已歷任多位CFO。就在2018年5月4日,新一位繼任者亮相。

佳兆業集團公告稱,公司原首席財務官黃志強於5月3日起辭任。原在德意志銀行環球信貸交易部的貸款和結構性融資團隊擔任董事的劉富強成為繼任者。據悉,其將主要負責佳兆業集團的企業融資、投資及融資策略、投資者關係及資本管理。

近年來中國政府一再強調防範金融風險,連番加速去槓桿的政策更是對房企規模發展之路起到極大威懾作用,也讓一眾房企在融資等方面層層受壓。此時的佳兆業集團無疑亟需相關人才,而從新任CFO個人履歷來看,其恰是來自該公司最急需的“融資”領域。

然而計劃往往趕不及變化。今年4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披露最新境外融資情況,其指出“除有特別劃定外,房地產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得借用外債。”5月17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完善市場約束機制嚴格防範外債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的通知》,繼續強化“切實有效防範中長期外債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

強力政策監管下,海外發債風向急轉直下。有分析認為,劉富強自身具備的境外融資優勢大大降低。

對此佳兆業集團向《投資時報》記者表示,擬任首席財務官在上市及私人股權以及債務資本市場、貸款及結構性融資方面擁有逾15年經驗,其將根據集團的發展需要履行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