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幼升小,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什麼?


升入小學後,對孩子來說,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從以遊戲為主到以學習為主,從幼兒園教室裡有活動區域,到排排坐的教室佈置,從個性化活動到集體活動,從單一活動到綜合性活動,從有老師細緻照顧,到在校期間完全自理。

由於小學初期,知識還比較淺顯,而且從長遠的影響來看,掌握知識的習慣很重要。所以幼升小,良好習慣的養成,重於知識內容的學習。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習慣的養成。

具體來說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交往習慣。

學習習慣:

1、傾聽習慣,尤其是專注傾聽。有一首兒歌可以概括:心靜手定專心聽,眼睛跟著聲音走,腦子隨著問題轉。由於小學一節課40-45分鐘,所以能靜下來聽非常重要,決定了孩子能吸收知識的多少;以及課後有什麼任務需要完成。

2、表達習慣。學前就可以多讓孩子練習聲音洪亮、吐字清晰,切中問題的表達,比如講學校的經歷,趣事等,學會完整複述學校任務。另外,要注意提醒孩子溝通表達時要看著對方,面對面,而不是一邊說一邊幹別的或者眼睛朝別處;並且學會禮貌用語,在集體生活中也很重要。

3、閱讀習慣。除了在家要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還有告訴孩子學習一頁一頁的看書,而不是胡亂翻書;遇到問題輕聲問老師和同學,閱讀後把書放回原處,可以和別人分享,利於吸收。


生活習慣:

1、管理好自己物品。小學一天要上多門課,書本文具比較多,要學會分門別類的整理,而且動作要比較迅速;有的小朋友進入小學會丟三落四,比如常常不是丟了筆橡皮,就是落了水壺等,提前培養這種自己的東西要管好的意思很重要。

2、上衛生間。因為孩子比幼兒園更大了,性別意識更強,而且衛生間的設置也和幼兒園不同,另外因為課間時間緊張,所以這方面也要提前準備:男女廁所要分開,等候排隊不擁擠,便入坑,紙入樓,便後要洗手。


交往習慣:

概括來說就是:不傷害自己,會保護自己,不打擾別人,不破壞環境。

重點是要學會不要太任性,不打擾別人;做錯事要真誠道歉;要懂得保護自己,有權要求別人道歉,反擊;拿了東西放回原位,誰先拿誰先用。

總之,孩子應該學會人際交往中懂得尊重和感恩,有耐心,會一些處理衝突技巧,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總的來說,幼升小的家長提前幫助孩子做一些知識的儲備是有必要的,但是好品質和習慣的養成比知識更重要。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注家庭教育。歡迎您來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係等家庭教育問題。


有料家庭教育


最近恬恬成功考入了家附近的某重點小學。大家發來恭喜祝福之時,都不忘問我是如何幫助孩子準備”幼升小“面試的。雖然 “幼升小”總是在朋友圈瘋狂地刷屏牽引著家長的各種焦慮,但最近帶孩子準備“幼升小”考試的過程,讓我發現被“妖魔化”的“幼升小”其實並不可怕。


“幼升小”英語面試的重點在兩個方面:1.考察學生在開始學習階段,是否具備了學習應有的態度和習慣,這會對升入小學以後的學習生活產生重要影響。2.看家長的教育理念是否和學校契合。


今天我就和家長談談我是如何幫助孩子準備“幼升小”英語面試的。

  1. “幼升小”英文面試到底考什麼?

在英語啟蒙上,我是親子口語+繪本閱讀的實踐者。我把每天的日常中文用英文來代替,並且每天用日常卡片來提醒自己和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英文家庭語境。每天睡覺前,我們有雷打不動的半小時英文繪本閱讀。

在一年前,知道心儀的雙語學校有英語面試以後,我詢問了社群裡的老師如何備考。她們細心地幫我彙總了各地幼升小的英語面試題目,之後我驚奇地發現,雖然“面試”是一個聽起來非常應試的考試,但是檢測的內容真的就是平時最最基本的生活話題,而這些話題也是每日和孩子一起必說的話題。

這是社群裡老師幫我列出的幼升小英語面試的試題內容彙總:

1. 個人情況 (What is your name? How are you today? How old are you? When is your birthday?)

2. 家庭成員 (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How many people live in your house?)

3. 顏色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Why?)

4. 形狀 (聽到不同形狀的英文,並指出來。)

5. 食物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What did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

6. 水果 (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

7. 玩具 (What is your favorite toy?)

8. 數數 (Can you count from 1 to 10?)

9. 星期 (What day is it today?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10. 天氣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11. 動物 (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 Do you have pet?)

12. 身體部位 (Can you point to your leg? Can you show me your arm?)

13. 學習品連線(老師說書包、課本等單詞,讓學生在紙上連線或指出來)

14. 生活用品連線(梳子、檯燈)

15. 衣服名稱連線(裙子、帽子、鞋子)

16. 教學指令性語言(Please sit down. Can you sing? Can you draw a line between A and B ? Can your circle the letter B?)

我當時就覺得很放心了,這些話題十分貼近孩子的生活,重點考察孩子是否有英文的日常溝通能力以及最基本的聽力詞彙量。學校著重測試聽說能力,幾乎沒有學校考察孩子寫的能力。這些基本的聽說能力也是今後雙語小學的英文授課孩子所必需所具備的能力。

2. 如何幫助孩子準備英語面試?

我家一直在使用日常程序卡片來給孩子進行親子口語啟蒙。我覺得程序卡片最大的用處是不僅僅培養孩子一個日常好習慣,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跟孩子說英文。

沒有這個道具,憑空說,我覺得自己很難堅持。我把日常卡片貼在家裡的牆上,每天都說,一段時間下來,我和孩子就對日常的英文表達非常熟悉了。

那麼如何用它準備“幼升小”呢?

就是在每日說日常口語的同時,加入對此話題的進一步的交流。

比如吃早飯,我每天叫孩子吃早飯時,會說:“It’s time for breakfast. Go sit at the table.”(吃早飯了,快去坐好。) 就這麼簡單,然後會問問孩子:“ Is it yummy?”(好吃嗎?)孩子吃完,會說:“Thank you for breakfast.”(謝謝媽媽做早飯。)


這些對話是每天早上都在我家發生的,孩子早已習以為常。但是因為要準備幼升小,我現在會在孩子吃完時候,問她:Which one do you like more, eggs or bread? What did you eat for breakfast? (你喜歡雞蛋還是麵包啊?你早上吃了什麼啊?)


這些話我並不用中文翻譯,而是直接問。如果孩子不明白,我會自問自答。問她的時候,剛開始我會指著食物問她。


這裡我的訣竅就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你就想想,用中文你怎麼問。一般情況下,你肯定先問寶寶,好吃嗎?然後指著食物問,這個好吃還是那個好吃?然後吃完飯,爸爸或者家裡的爺爺奶奶就會問,你早上吃了什麼啊?


用英文也是如此。你如果一直在對孩子說英文,真的不用驚訝,孩子其實完全明白你在說什麼。


幼升小的考試並不在乎孩子的回答有多麼高大上,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和老師自在地交流。雖然恬恬之前積累了很多聽力詞彙,比如各種顏色。你中文問她紅色怎麼說,她知道如何用英文回答。


但是,後來我發現,如果沒有英文的交流,她到了面試也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問什麼,畢竟老師不可能用中文提問啊。而學英語的目的不就是交流嗎?只是硬性地背單詞,沒有交流,那學英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我問孩子同樣問題時候,她能說好多,比如我問她早餐最喜歡吃什麼,她會說:I like eggs because they are so yummy. I like eggs because they can help me grow. I like eggs because they are white. (我喜歡雞蛋因為它們好吃。我喜歡雞蛋因為它們幫我長高。我喜歡雞蛋因為它們是白色的。)後面的兩句我都沒有教過她,但是她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我覺得這就是我讓她像習得中文一樣習得英文所帶來的最大收穫。


同理,吃完水果,我會問她最喜歡的水果。穿衣服時,我會讓她指出哪一件是襯衫,哪一條是褲子。梳頭時候,我會問她手裡拿著的是什麼。其實這些問題就都已經是幼升小面試的真題了。這些問題如果是用中文問的,你一定覺得也太簡單了吧。所以如果孩子一直在英文語境下長大,她也會覺得這些問題很簡單,只是交流的一部分。


3. 為什麼我說英語孩子能聽懂?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我覺得孩子聽不懂我的英文啊。


這是不對的。


成年人都懂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最高效,如果將語言學習作為一個包袱,每天枯燥地練習,自然而然會產生牴觸情緒。


所以每次別人問我如何英語啟蒙,我就說,你中文怎麼教的,英文也一樣啊。你用中文反覆在她吃飯時候告訴她“吃飯,吃飯,吃飯”,你用英文也如此交流就可以了啊。


孩子對這兩種語言,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並不明白語言的含義的。但是在孩子吃喝拉撒睡中,你反反覆覆進行同樣的語言的輸入,就會讓他們將這些語言與物品、與動作聯繫起來,而這種一一對應的語言聯繫能讓小小的他們產生巨大的成就感,他們就會逐漸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不論這個語言是中文,是英文,還是其他語言。


我之所以一直強調像習得中文一樣習得英文,是因為看見很多”一人一語言“的雙語家庭的孩子,兩種語言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母語。他們沒覺得語言是一種學習,反而就像你現在說中文一樣,不用思考,脫口而出。我覺得在“關鍵期”的語言習得,將會在語言學習上給孩子省下大筆時間,未來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她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4. 最後的英語面試以及我的一點感想

學校裡的外教老師和恬恬進行的面試,後來我問恬恬她們聊了什麼,她說就聊了聊她最喜歡的小豬佩奇,聊了聊她最喜歡的水果,聊了聊媽媽上週給她買的芭比娃娃。她還說老師特別可愛。我覺得恬恬並不覺得這是一次面試,只是一次和外教老師的談天。


後來外教老師跟我面談的時候,把我緊張得不行,但是因為平常一直說英語,說著說著也就放鬆了。我告訴她各種我是如何建立英文家庭語境的,她也一直誇我是個聰明(smart )的家長。

我覺得,在育兒過程中,不要把願望放在孩子的進步與成長上,而要把重點放在家長自身的成長中。親子之間是平行的,是不斷向前的。你是孩子最好的語伴,你們需要共同學習,而不是期盼孩子單方面的成長。


看到現在的你,一定會感慨,哎呀,我真不想學啊,英語好無趣啊,我對學英語真的真的沒興趣啊,我寧願把孩子送到補習班,自己在外面刷手機。


是的,雖然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尋找有趣的科目、有趣的愛好、有趣的工作,但是我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所謂的有趣,也就最多是百分之二十,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都不有趣。


你小學時候希望彈鋼琴,但後來你知道每天你都要練幾個小時的音階,才能彈出一首曲子;你中學時候喜歡打籃球,但後來你知道你每天一下課就要去練投籃,反覆練反覆練,才有可能在一場比賽中投中。你現在喜歡健身,所以你知道幾小時的揮汗如雨才能換來朋友圈的瘋狂點贊。

不克服這些困難、不堅持,你永遠不會得到那百分之二十的有趣。


所以,即使再有趣的事情,你都要花很大功夫去克服那一部分的不那麼有趣,才能享受其真正的樂趣。你“花得很大功夫”,你的堅持,你的學習態度,都會一直無聲無息地傳遞、影響、教育著孩子,這才是最好的育兒。這也正是“幼升小”這場考試教給我的。

在這過程中,我和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柏力果雙語家庭 (bilingualfamily) 由美國雙語教育博士、應用語言學碩士、以及資深美國外教共同創建,為您提供最有價值、最具操作性的幼兒雙語啟蒙知識、親子口語課程和繪本童謠課程。

柏力果雙語家庭


幼升小的家長們8月的最後十幾天要用心了。

幼兒園大班畢業的孩子,過了八月將會開啟一個新的長達十二年的讀書學習旅程(不包括大學)。一個良好的開頭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家長來說這短短的十幾天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充分利用這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為以後漫長的學習生涯邁開紮實的第一步。

小學和幼兒園有很多不同。環境不一樣,作息時間不一樣,學習生活不一樣……這所有的不一樣,給孩子帶來的體驗也是不一樣。

家長在孩子在入學之前,提前幫助孩子預演將要面臨的不一樣,那麼當一切不一樣來臨的時候,孩子就不會驚慌失措了。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裡家長要幫助孩子養成的習慣:

第一:從今天起孩子的午睡必須取消了,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第二:平時吃飯時長輩喂著吃的應特別注意了,今天起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自行進餐習慣,十幾天的時間也應該夠了。那些有挑食習慣的孩子,這十幾天裡也應該抓緊改過來了。

第三:要反覆提醒孩子在學校要好好走路,不要奔跑嘻鬧,因奔跑嘻鬧造成的學生間傷害事故實在太多太多。

課間休息時告訴孩子別忘了上廁所。如果上課時想上廁所,可以向老師提出,老師會讓你去廁所的,千萬別憋著最後拉在身上。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見到太多拉在身上的小朋友了。

第四:削好的鉛筆要有筆套,不要拿著鉛筆或墊板在手中揮舞頑耍,鋒利的墊板和銳利的筆尖很容易形成傷害事故。

第五:在這十幾天裡學會繫鞋帶,散開的鞋帶也是不安全的,98年兒子初進小學我索性讓兒子穿了一年沒鞋帶的跑鞋。這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六: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整理學習用品,書包裡先放什麼後放什麼,什麼課準備什麼用品,要養成習慣,家長不要為孩子包辦,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愛惜和保持學習用品的整潔。

家長可以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裡,從整理玩具開始手把手教孩子整理學習用品。漸漸地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獨立完成整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責任感。

以上這些是家長花些時間和耐心就能做到的,而這些對即將入學的孩子卻是很重要的,一、二、三、四、五、六,反覆看上幾遍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失誤都會影響孩子的前進步伐。

家長應該全力以赴在這十幾天時間裡,把入學準備工作做好做透做細,一切為了孩子。


許愛莉老師


終於來了!

昨天(8月1日)上午,

鄭州2018年幼升小政策正式公佈!

先給大家畫個重點!

①報名時間:8月19-20日報名

②入學年齡:保證年滿6週歲4個月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航空港區則是保證年滿6週歲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③報名材料:本市戶籍【4證】、外市戶籍【5證】

④原則:繼續堅持義務教育免試、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

⑤控制班額,原則上每班不超過45人

⑥取消了借讀證明和預防接種證查驗證明。

⑦新增多所小學!部分學校劃片有調整。

入學年齡方面,今年和往年變動不大,都是保證6週歲4個月兒童入學!

年齡規定:保證年滿6週歲4個月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航空港區則是保證年滿6週歲的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其餘各區年齡看下圖:

報名材料方面,今年相對於去年相對減少,取消了兩個證明文件!

由8月1日公佈的入學政策看,今年取消了兩個文件,取消了借讀證明和預防接種證查驗證明。2018幼升小材料要求如下:

本市戶籍【4證】①戶口簿

②房屋所有權證

③父母身份證

④《計劃免疫保償證》或《預防接種卡》

外市戶籍【5證】①鄭州市居住證

②父母一方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

③戶籍所在地的戶口簿

④父母身份證

⑤《計劃免疫保償證》或《預防接種卡》

提醒:由於取消了查驗證明,幼升小政策裡面提醒各位家長,請家長完善《計劃免疫保償證》或《預防接種卡》的手續。報名地點和去年規定一樣,鄭州市戶籍劃片學校報名,外市戶籍特定報名點報名。其中金水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以到金水區任意一所小學均可報名。

最後溫馨提醒, 這是參考2017年整理的,但2018的變化不會很大, 建議大家收藏!


河南中公教育


很多家長會等下半年孩子要上小學了,才會關注孩子的幼升小問題。我個人認為是不夠理性的。


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髮展的過程,幼兒階段更是需要家長潛移默化的引導。

網上天天能看到吐槽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的惡性事例。請問吐槽的家長想過沒有:學霸的家長怎麼沒在吐槽?難道這些孩子天生就是學霸?

或者就是吐槽現在的教育制度的缺陷。當我沒法改變世界的時候,那麼只能去適應它!況且目前的教育體制也不是一無是處的。

我承認孩子的天賦有差異。但是同樣程度的孩子,家長平時的教育是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

家長首先要有意識,幼升小的內容不是靠幼小銜接的兩個月(實際只有35天左右)去學習掌握的。

拼音,算術,識字,這些內容其實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基礎知識,需要家長潤物無聲的滲透。

我是70後,那個時代小縣城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幼兒園,所有的知識全是一年級開始,老師一個一個教的。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家長如果還是以這種眼光去看問題的話,那隻能說是對自己孩子不負責任。

現在家長的知識水平完全可以勝任教孩子基本的常識。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這份心。

平時怎樣教孩子的一些方法,已經在之前回答過來,這裡不再重複。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


新思維創意學習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

1.老師的監護不同。幼兒園老師整天和孩子單在一起,孩子在老師的關注下學習、生活、遊戲。小學老師只在上課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其他時間孩子基本上自己處理人際關係、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此,上學期,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可以培養孩子人際關係的能力和自理能力。

2.午睡時間不同。幼兒園每天都有兩小時的午睡時間,而小學只有一小時,有時甚至不睡。孩子習慣了午睡,突然之間改變了,上課就會打瞌睡,沒精神,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因此,我們可以在上學前的那個暑假逐漸減少孩子的午睡時間,逐步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

3.教育方式不同。幼兒園的教學以遊戲和自主操作為主,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則是以正規的教學模式進行,整齊的坐在椅子上40分鐘,需要孩子更高的專注性。因此,注意力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認識到習慣和態度決定孩子的優秀程度。一、二年級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而是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良好的態度有助於日後孩子的成長,暫時的落後又有什麼關係呢!


小丫121



在入學之前,家長要格外注意:


觀察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基礎。


在玩中學是培養小孩子學數的觀察力的一種有效方法。玩是一種狀態,不完全是大家狹隘理解的純粹的形式上的玩,還包括輕鬆的環境、放鬆的心態、簡單的操作、有趣的過程等等。玩是大家做推崇的探究式學習的雛形,是多感官體味知識形成全過程的有效方式。小孩子在初期學習數字3時,最容易使這一概念模糊的是小孩子總是認為只有完全一樣的3個物體才是3,而對形態、顏色稍有差異的3個物體,就不能確定它的數量,這因此引導小孩子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和學習。


注意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保證


注意的穩定性是人的心理品質之一,對小孩子來說,要培養這樣能力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根據小孩子心理特點,我們一定在興趣教學中,突出玩,玩中記,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數學是抽象的,小孩子又最喜愛遊戲,小孩子學數借助遊戲活動,使小孩子在玩中學,學中記的快樂自主中,建構數的知識。


記憶力是小孩子數學思維訓練的關鍵


記憶在小孩子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小孩子的記憶以無意的、形象的記憶為主。但在家長的啟導下,隨著小孩子活動範圍的擴展,語言能力的增強,小孩子的隨意識記億也會逐漸發展。教小孩子數學,培養小孩子記憶力極為關鍵。


水亦田


1、幼升小,最先考慮的首先應該是學校,選擇一個家長也滿意孩子也喜歡的學校。以我們外地人來說,最頭疼的就是擇校問題。這幾天又是積分入學的日子,好多家長已開始申報,在老家,家長們都舍公就私,而在外面,私立學校一所接一所,但教學質量大部份不如公立學校,這也使得一群家長想方設法想要上公立,小學不比幼兒園,隨便上一個,重點是學學習慣,在哪上差別不會那麼明顯,但小學選擇好的學校很重要,選擇好學校後,會要經過面試才能上學,這期間,家長可以講講學校的歷史,從各方面上孩子瞭解學校,愛上這所學校。

2、幼升小,孩子的情商培養是關鍵。其實,相比成績而言,幼升小面試考得更是孩子的情商,孩子的表達能力如何?思維能力如何?禮儀和習慣又如何?這些"軟實力"反而是許多家長容易忽視的地方。更關鍵的是,當孩子進入小學後,TA是否能在心理上順利的過渡,才是更為重要的,反之孩子容易害怕上學、逃避上學,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3、幼升小,家長的前期工作是重點。小朋友在幼兒園階段,小班化的形式讓每個孩子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在生活能力和心理指導方面上,也得到更多的幫助。然而當他們進入小學,一下子從小班化跳躍到大班課堂,老師的關注度不但降低,同時也主要轉移到孩子的課堂表現和課業成績上。


思雨yp


點擊我的頭像,我有幾篇文章寫到“如何面對幼升小”,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幫助。

幼升小,對於孩子來講是一段很重要的轉折點,很多父母對這一階段也心存焦慮。其實放鬆心態,提前做好一些基本準備,幼升小也會很輕鬆。

1、帶孩子去小學看看,讓孩子瞭解小學與幼兒園不同的地點,讓孩子對小學生活有所期待,心懷好奇和期盼,這樣是給孩子建立很好的心理準備。

2、給孩子建立一些時間管理概念。幼兒園生活沒有學科教育,孩子的時間大多比較碎片,孩子對時間長短沒有概念,但到了小學,有較明確的時間安排,吃飯,睡覺,上課,課間,放學,寫作業都必須有具體時間安排。從暑假開始,可以幫孩子規劃時間管理,幾點起床,幾點做什麼?多長時間,讓孩子明白時間長短,也是培養生活習慣的還時機。

3、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小學學習,一節課40分鐘,對於剛入小學的孩子很有挑戰,父母在除了平時在孩子專注作一件事時做到不打擾外,也可有意去訓練孩子的視覺和聽覺注意力,已提升孩子聽課質量。

4、加強識字量,小學初期老師會幫孩子念題目,孩子識字量不夠,對於題目的理解和記憶都會相對大打折扣,閱讀多,識字量大的孩子,會適應能力更強。


小蝸牛的精神家園


小學是漫漫求學路的開端,如何去選擇可以說對於每個家長都有各自的答案,作為一個從事生涯規劃的諮詢師淡淡我的觀點,僅供參考。

在說我的觀點之前先講我的兩個高考志願填報的客戶的案例。首先兩個孩子的性格都是ENFP,職業興趣都是IES,父母均都是工薪階層,兩個孩子小學同校不同班,但是兩個孩子的高考分數卻是差別很大,一個高考650多分,一個不足二百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異,最後分析的結果居然是在小學時的學習習慣不同造成的。學習好的孩子啟蒙老師非常和藹,注重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差的孩子的老師比較嚴厲,非常注重日常習慣的養成。ENFP這個類型的性格是好做夢的主要活在精神世界裡,必須要經常鼓勵,同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比較重,善於總結規律,應變能力強。和藹老師的鼓勵對孩子起到了揚長的作用,孩子的信心越來越足。嚴厲老師的批判,無形中的打壓抑制了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孩子信心越來越不足。

所以說對幼升小的孩子來說,選擇一個和藹可親,同時教學水平高的老師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核心內容,即擇校不如擇師。其次的就是擇校問題,教學水平較高的重點小學座位首選,卻是有困難,就近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儘可能選擇公辦的學校。再有就是孩子的接送問題,只限於小學三年級以前,一定儘可能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附加經驗: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個人經驗是不要低估你家寶貝的個人能力,只要你給孩子發揮的空間,TA一定能夠給你驚喜,驚喜出現的時候一定要鼓勵,出現驚嚇也不要指責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