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手术医生为什么都通过一个“洞”来做手术?

(2018-05-17)如果这篇问答你感兴趣,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哟!


人类医学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在无菌术诞生之前,外科手术术后病人常因术后感染,导致致死率居高不下。后面随着无菌技术的诞生,整个围手术期外科医生的无菌观念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手术病人的生存率,其中手术无菌单的使用就是无菌技术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何种手术,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当学生的时候,老师们就教过,肩膀以下腰以上的范围属于无菌范围,打死也不能让其他非无菌物体碰到,自己的,或者是其他人的。


而为了手术的无菌,对于病人手术部位消毒后,为了避免手术医生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操作,污染了自己进而污染了病人,必须营造一个无菌的范围,以保证手术医生能大刀阔斧的专心做手术。而这个无菌的范围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手术视野的暴露,又得足够大,能将手术部位与病人的其他有菌部位隔离开,这就是我们这个“洞”的来源所在。

这个洞是由众多无菌手术单构成,分别称之为“小单、中单、大单”,彻底消毒后的手术部位(以开放胃大部切除手术为例)一般情况下先通过四个小单,上下左右各一将手术切口暴露出一个四边形来,四边形不能过小,过小的话手术过程中暴露范围不够,会增加手术难度;过大的话则可能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


单一的一层手术单是无法满足无菌要求的,手术室上叫层数不够,层数太少,别说外科医生了,常人都觉得不可能做到良好无菌吧!此外,假如手术是使用传统布单,而非防水无菌一次性手术单的话,若患者出血较多,则很大可能湿透无菌单导致手术台污染。因此,在小单后需在加用中单,而后大单。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层次的无菌单以保证手术无菌要求。


对于不用进手术室的常规门诊小手术,我们也是通过一个洞来做手术

门诊很多病人,比如说小的脂肪瘤、女性的乳腺纤维腺瘤、骨科的腱鞘囊肿等都是可以通过在门诊手术间或者是科室处置室等相对清洁环境下手术的。

手术过程也是常规消毒,但对于比较浅层的手术,常规的无菌要求必须要满足,对于铺单则没有手术室大型手术那么严格要求。

我们一般才有常规手术器械包中的“无菌洞巾”用于暴露视野,隔绝有菌及无菌范围,营造一个无菌的局部范围便于手术。


因此,对于门诊一些小手术的医生,有时可能因为一个转身、一个动作,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自己污染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骗自己,该重新洗手消毒就重新来,手术虽小,术后感染了,问题也严重了!


对于某些特殊的手术,大同小异,没洞的话也要创造一个洞出来!

以膝关节置换为例,手术过程中需要反复活动膝关节,安装完关节假体后也必须反复屈伸膝关节查看手术效果,因此若只单纯露出一个洞来,肯定是不行的。

手术我们一般会在大腿根部上一个止血带,准备手术中暂时阻断下肢血运便于手术用,止血带以下部分肢体全部消毒,包括脚趾头,消毒完后小单铺在止血带远端,下肢下面铺中单,止血带以上部分铺中单,膝盖以下用无菌单包裹,绷带残绕,这个时候,这个洞也开始出现了。既保证了手术无菌的需要,也保证了手术的需要。


感谢这么帅气这么美丽的你关注了外科医生“骨科小黑锅”,每日更新医学科普小知识,听听健康有趣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