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关于作者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王冠,自由写作者。1986年生人,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院版画系。后辗转祖国南北,以策划身份在各类文创企业中任职。

个人致力于当代文化的贯通,研究与实践范围包括:东西哲学、杂文散文、现代诗、前卫绘画、电影及新媒体艺术等。尤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理论与发展现状,批评文字散见于网络。

以下为“反思絮语”专题之王冠个人内容,“反思絮语”当代艺术专题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及英盟当代艺术馆联合发起,相关原文未经我方授权禁止刊载。

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点看法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仅就批判性及语言魅力而言,陈丹青“后鲁迅”式的杂文写作与极具感染力的社会演讲,达到了很多介入性当代艺术作品始终难以企及的力量与高度。

我们的理直气壮,往往是因为先知道了一个既定的概念,然后潜意识就秉持着“存在即是合理”的原则,默认了此概念及其所指事物的存在合理性。但这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概念一般经由语言文字表达,这就会受限于最初的造词者,尤其是本国翻译者对概念的转译能力;

第二个是我们往往没有在第一现场对此概念所指事物产生过深切领会,却以非常间接的、隔岸观火的方式对它进行了一厢情愿地想象与移情;

第三个就是我们会本能地对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采取打压的态度,且当理性上有所反思时,非理性便会站出来对此行为进行阻拦,在稍加调试后继续加倍肯定自己的选择,以确保个人与团体的安全与发展。

以上三点,如果用在政治或商业上,其结果就会非常分明,也非常残酷。如错了就是错了,历史不会改辙,赔掉的钱与性命也不会再回来。但用在文化上就会相对柔和、含混一些,即使错了,也能在一种相对的平衡中继续拖着肉身与精神往前走好长一段距离。

但究其本质,文化作为人与人的重要联结方式,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随之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一种文化类型,不能确立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明确提供出独一无二的价值,也就难以长久确立,就会被取代。对当代艺术而言,这表现得尤为明显。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89现代艺术大展”作为早期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其中很多作品是模仿大于本能,宣泄大于艺术,甚至思想、观念都可以用话语直述。

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存在意义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以上三点所说到的:“造词者”或“译者”将概念定在这样一个词汇上,即“当代艺术”,它是否真的如其字面意思所能承载的那样呢?

如果不能,“当代”与“艺术”两个词的内涵就会由其他更具发言权的文化类型担当,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电影、纪录片等。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开始从事这项难以说清的事业时,不但没有亲历西方现场,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甚至连相对优质的间接经验都不具备,便在热情与活力中误读了起来。

其意义除了圈内人的相互确认外,社会给予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这块显然就差得多了。即便有少量艺术家得到社会的认可(如,艾未未、蔡国强),其被认可的部分是否出于当代艺术的核心目的就不好说了,最后只能再以当代艺术“没有本质,只有各种可能”的说辞来含混对待,可这实际上就相当于什么也没说。

这恐怕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先天不足的方面,即先是对本质的误解,又过早地陷入反本质主义的绕口令中,而对后者的使用往往还是误读。

最后便是在这种坚持中,以粗暴排他、反复为自己按确认键的方式往前走着。资本是其最后的也是最根本的支撑,但如果没有文化意义上的坚实做基础,这种支撑能有多长久就很难保证了......

因此,就必须先对其在盲目生长中积累下的含混问题做个剖析,并看一下今天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什么,才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清晰的展望!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图为大师博伊斯在制作著名的《油脂椅子》装置,中国艺术家对非视觉性艺术家的崇拜,很多时候来源于文本宣传,而非历史现场,也就是被糅合了哲学分析与文学渲染后的所谓史料“忽悠”了。

最重要的是关于当代艺术对社会与政治的批判性问题。毫无疑问,批判的意义无疑是高度精神性的,当批判的语言是社会化的,这种精神性就会凝结起更多、更大的力量。

同时,作为创作者而言,有理念、有感知力、有批判精神则是其作为艺术家而非匠人的核心能力,但这个核心不应该被过度地强调。

任何文化艺术乃至商业做到真正的优质,都是批判的(广义上),要么批判社会、要么批判人性、要么批判自己固化的创造力。

今天的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政治打压与商业腐蚀的双重夹击,其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一面强调该学科的“批判意义”,一面又将“批判行为”门面化、消费化、庸俗化,从而在根本上将其和谐化了。

这恰是对它的轻易强调造成的,当人人都知道当代艺术的核心是玩批判,批判也就没有力度了。当西方力量在资本运作中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也变得立场不坚定的时候,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是否有助于制度的演进、民众的启蒙就很可疑了。

批判精神不能少,这是现代性之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进步,但将批判性放在何处,也就是具体哪个位置,则有待商榷。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纪录片《三花》,艾未未工作室出品。全片以详尽、细腻、生动的拍摄手法,展现了爱猫人的善举及虐猫者的残忍,呼吁立法保护小动物。电影语言的正确使用,使其产生的社会价值远胜于很多不知所云的当代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当中国八十年代的人文热过去之后,当今社会再次弥漫起甜腻审美的倾向,社会上的时尚设计、生活美学等成为了主流艺术,因为这种“美”在感官上是极易被接纳的。

同样伴随它出现的是传统国画的复兴,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积淀,火苗一点就着。这乃是九十年代初期有钱人收藏陈逸飞风情画的升级版,其危险是用甜腻的审美与文化遗产抵消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追求,从而陷入各种享乐之中。

资本对娱乐文化的热衷绝对远远高于对当代艺术的那一点点爱,政治的主导则在此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一个社会的文化格局,在思想上被高度统一于主流意识形态下,文学、艺术又在看似活泼、好玩实则粗鄙、浅薄的形态下很少展示出精神能量的时候,就是人文力量丧尽之时。

丧失到极点——其表现是商人、民众以嘲笑文化精英及其进取意识为标榜,文化人则以自嘲的方式向商人、民众不断靠拢,且羞于承认理想——就必然孕育着反弹的潜质,只是在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反弹的问题。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传统复兴、生活美学、网络主播等主流文化的大范围时兴,在提升当代普通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磨了精英文化的锐气,前沿人文精神及其作品的失语使该时代文化在貌似丰富中趋于平庸与一致,并已在80、90后空虚的精神生活中有所显露。图为范曾国画、食养山房美学空间、主播李天佑。

以上两个问题的改进,是在更大力量的牵引下完成的。数字技术到来以前的文明,基本上是以轴心时代为基准的,后来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宋明理学等,不过是对轴心时代精神议题的再议与延伸。

新的数字时代会产生刷新式的跃进,此时严肃议题的谬论越大及娱乐形式越是粗陋、浅白,就越会在反弹上形成大的力度。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要跳出现有的范式,并明确其仅是作为下一个时代整体文明演进中的一个小的文化板块存在。

当代艺术整体上应属于“非叙事性视觉艺术”,其外延或也会兼顾其他;而思想概念继续交给哲学,语言文字继续交给文学,声音继续交给音乐,视觉叙事部分继续交给电影。

当代艺术若要确认其价值,就要在新的维度上重提对“技术”与“制作”的操守和要求,就像绘画必须有绘画的手艺一样。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美术馆应保持对现代性及其文艺传统的普及工作,同时挖掘、策划、展示在思想与技术双重质量上具有品质力的先锋艺术,以洗刷上一个时代社会对当代艺术的误解。图为艺术家缪晓春数字影像作品《从头再来》。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坚信是任何文化形态发展的必须,如前文所述,这是一项事业的前提,也是不可验证的逻辑起点与存在本身,但对自身的虚妄认知亦要做到清醒。

因此,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看法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以至今远未完成的具有现代性精神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展示、交流及其教育作为当代艺术机构的责任与底线;以数字或新媒体艺术的人文化表达作为先锋,并在此基础上期待具有当代感知力与批判精神的实践者及其作品的出现。

这不但保留了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前卫性、先锋性,且相较于单方面陷入粗浅政治游戏的艺术实践更加务实,尚有规避庸俗审美同时饱含高级趣味的优点。(全文完)

关于“反思絮语”

时至今日,盛极一时的中国“当代艺术”运动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了,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或艺术运动,中国“当代艺术”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遗憾的是关于这一影响中国艺坛四十年,必将载入艺术史的艺术潮流,除个别学者有一些各自片面的评介之外,由“当代艺术”主要参与者撰写的著作依然稀少。

为弥补这个遗憾,遂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和英盟当代艺术馆共同发起《反思絮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出版项目,特别邀请评论家、艺术家来评述中国的“当代艺术”,冀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也让同时代人对此有所了解和思考。

我们所邀请的诸位先生都是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恳请诸君秉笔直书或畅所欲言,为历史留据,为后人立言。

关于我们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SHANGHAI HIMALAYAS MUSEUM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矶琦新设计,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对社会的文化回馈。主馆位于上海大浦东人文核心地块喜玛拉雅中心内,是从事艺术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民营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自成立以来,美术馆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重视学术梳理、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努力连接当代与传统、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致力成为提升专业、走向公众的新型美术馆。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喜玛拉雅美术馆注重展开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国内外艺术家、机构、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可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上海,树立了以当代性、学术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新型美术馆品牌,并逐渐将影响力辐射至国际。自2005年以来,我馆已举办近60个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已成为中国的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英盟当代艺术馆

HEROAL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英盟艺术机构于2010年在成都成立,是一家专门从事艺术品市场推广及学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机构旨在培育艺术市场;培育艺术爱好者、鉴赏家及收藏家;发现和扶持优秀艺术家。“让美伴随每个人,让人类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倡导消费性收藏,力图让艺术品进入千家万户。英盟艺术机构融合雕塑、油画、版画、水彩等艺术品,每年举办约6个不同规模的展览。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推出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展览《素问》、《后来》。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我们通过跨界合作,以沙龙活动、艺术讲座、品鉴会等形式传播和普及艺术知识来延伸展览的边界,带领更多的人关注艺术、亲近艺术。

当前展览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

展览日期:2018年4月14日-2018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F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佛国山水I——造像深处

展览日期:2018年2月3日-2018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4F)

导 览:每日11:00、14:00提供两场免费导览;其他时段导览200元/次,拨打021-50339801预约

购 票: 请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更多内容:

反思絮语|王冠:当代艺术在批判中寻找文化平衡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A区3楼

可搭乘7号线至花木路站或1013、976、

花木1路、浦东11路、江南专线

3F, Zone A, No.869, Yinghua Road, Shanghai

Take Metro Line 7 to Huamu Road station or No.1013, 976, No.1 Huamu, No.11 Pudong, Jiangnan Line Bus.

【参观时间 | Hours】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特展除外)

Tuesday to Sunday: 10:00 am - 6:00 pm

Entering no later than 5:00 pm(Closed on Monday except special exhibitio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