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張三丰為什麼一定要親手殺死宋青書?其中是否有什麼陰謀?

金庸小說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讀起來鬼氣森森,令人脊背發涼的地方也確實不少,《倚》這段情節,我們先上一段原文:

張三丰為什麼一定要親手殺死宋青書?其中是否有什麼陰謀?

宋遠橋喝道:“忤逆不孝的畜生在哪裡?”瞥眼見宋青書躺在軟床之中,頭上綁滿了白布,連眼睛也遮沒了,長劍挺出,劍尖指向他身上,但手一軟,竟是刺不下去。霎時之間,想起父子之情,同門之義,不由得百感交集,回過劍來,疾往自己小腹上刺去。張無忌急忙伸手,奪下了他手中長劍,勸道:“大師伯,萬萬不可。此事如何處理,該請太師父示。 ”張三丰嘆道:“我武當門下出此不肖子弟,遠橋,那也不是你一人的不幸,這等逆子,有不如無!”右手揮出,啪的一聲響,擊在宋青書胸口。宋青書臟腑震裂,立時氣絕。宋遠橋跪下哭道:“師父,弟子疏於管教,累得七弟命喪畜生之手。弟子如何對得起你老人家和七弟?”張三丰伸手扶他起來,說道:“此事你確有罪愆,本派掌門弟子之位,今日起由蓮舟接任。你專心精研太極拳法,掌門的俗務,不必再管了。” 宋遠橋拜謝奉命。俞蓮舟推辭不就,但張三丰堅不許辭,只得拜領。眾人見張三丰斃宋青書,革宋遠橋,門規嚴峻,心下無不凜然。——金庸《倚天屠龍記》

在古代,長子長孫往往被視為繼承家業不二人選。張三丰這樣做,不僅看似突兀,而且很不自然。

以晚年張三丰的性格和為人,辣手殺死一個已經癱瘓、被張無忌施救延命的人。這個人還不是別人,是曾經的武當派首徒、下任掌門宋遠橋之子。在武當第三代徒孫中,即便不是最受寵的,也該是承歡最久的小輩之一。

很多讀者認為新修版中金庸刪去了這段情節,事實上,這一情節被一直保留在公開發行版裡。

也就是說,張三丰的這一舉動,金庸本人從觀念上是認可的。這就非常奇怪了

宋青書之死是陰謀嗎?先問幾個問題:

1、張三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張三丰年滿百歲,是德高望重、虛懷若谷的武林泰斗。張真人的“真人”二字,不只是天師道士的統稱。所謂“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百歲高齡的張三丰是一個至情至性,懷赤子之心的純粹之人。這樣的評價往大了說,在金書裡,是掃地僧都沒有達到的境界。

2、宋青書該不該死?

按理,當然該,偷窺女寢尚且是生活作風問題。到了殺死師叔、背叛師門、屠戮同道。這已經不容於武林同道,按江湖規矩來看,宋青書百死莫贖。

按情,未必,宋青書泥足深陷,只因對周芷若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這樣的人如遊坦之,金庸在主觀上是同情的,更何況像張三丰這樣洞悉世事、通情達便的真人,原諒寬宥倒也順理成章。


然而張三丰最終親手殺死了宋青書,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


對武當七俠而言,莫聲谷是七俠中最小的一個,備受其他兄弟寵愛,當他被宋青書直接或間接殺死,哪怕俞蓮舟顧及大哥宋遠橋的感受,面對兄弟手足之痛,對宋青書出手,也唯有將其震碎頭骨,決不留半分情面。

武當七俠中的俞岱巖,已經身體殘疾。面對橫刀自刎的宋遠橋,張三丰下手前,彼時眼裡、一定都是愛徒張翠山的影子。

張五俠前車之鑑在彼,再讓這樣一個徒孫留在武當山,其他六俠心心念念,又是什麼滋味?嫌隙日生、禍起蕭牆,這樣的隱患是誰都不願看到的。

所以,張三丰殺死宋青書,正是要以師恩與自己的威嚴,去解這樣一個死結。


為什麼金庸要在張三丰處理宋青書前,先讓俞蓮舟震碎他的頭骨?

我們都知道,

金庸書中,受盡折磨的是好人,是主角;有幾個壞人會死兩次,多遭次罪?

只有讓宋青書處在無知無覺、苟活於世,了無趣味的境地,張三丰才會意識到:

徒孫已經形同走肉,即便恢復意識,叛師門弒師叔、求而不得的痛苦也會縈繞一生。

這時候,與其讓他苟全性命,倒不如給他一個解脫,度亡者,也度活人。

張三丰這麼做,

對宋青書而言,是了卻殘生、斷除妄念,讓其不必承受生者苟活之痛

對宋遠橋而言,是破除心魔、卸下重負,使其不為私情所羈,終成得道正果。

對其他四俠而言,是以千鈞之力、斬斷芥蒂。以免彼此一生耿耿、心懷忿懣,武當再生後患。

你們還年輕,前路方長,不該為仇恨所累。我老了,這樣的事情,讓師父來做吧。

至於其他門派看重的江湖規矩,我相信,對張三丰而言,其實反而沒那麼重要。


“有不如無”四字,不是金剛怒目、作獅子吼。而是顯霹靂手段,動菩薩心腸。

這種心理,恰恰暗合了金庸另一本書《笑傲江湖》中,方生大師面對,殺死四位弟子的任盈盈時,說出的那句話:“

四具臭皮囊,葬也罷,不葬也罷,離此塵世,一了百了”。

那四個人,同樣是自己門下的徒孫小輩,同樣來自出世的高門大派。金庸書中,佛道兩家雖有區別,但出世入世的觀念殊途同歸。死者已矣,一切如夢幻泡影;生者為重,須放下嗔痴諸念。

私以為,這不是陰謀,而是隱藏至深的悲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