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小米累計虧損上千億,但還是可以衝擊全球最大ipo?

小亞通


前些天小米提交招股說明書時,有兩點很是引人注目,一點是小米上市消息確定,國內外都給出估值,天價估值不僅是對小米的肯定更是對國內手機市場,甚至是硬件和物聯網市場的肯定;另外一點則是在招股申請書上小米的虧損,而且虧的還不是筆小數目,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人民幣,經營利潤122.16億元,但年度利潤為虧損438.89億元,這一數據在2015年為76億元,僅在2016年實現利潤4.916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的淨負債達1272億元,累計虧損1290億元。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虧損中是個大頭,由於優先股在上市後將轉換為普通股,按照港交所計算規則會出現公允價值損失,那如果除掉這部分呢?

根據新浪科技統計,若扣除這部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增益淨值、無形資產攤銷這些因素的影響,2017年經調整後淨利潤為53.62億元。

如此一來,小米的盈利能力還是不錯的,鉅額估值並不只根據這些賬面上的數字,這些數字並不能說明小米的價值,作為高科技企業的小米在2016年營收中有79%來自於硬件,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雖然來自於硬件的收入佔總營收很大一部分,但雷布斯的一句我們將硬件利潤控制在5%以內足以將我們視線轉向利潤率方面,數據顯示小米的硬件業務利潤率僅為2.8%,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利潤率超過40%。

這麼看來,小米整個生態鏈條使得其可藉助手機這個平臺發展小米IoT,並以此作為主要獲利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IoT平臺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臺,因此小米的價值遠不是那些負債和虧損可以掩蓋的。

可以說,手機只是小米的引玉石,引出的價值帝國足以讓其衝擊全球最大IPO。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張楊運認為:

5月3日,小米集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

然而根據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人民幣,經營利潤122.16億元,但年度利潤為虧損438.89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的淨負債達1272億元,累計虧損1290億元。

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累計虧損如此巨大的小米還能在港股上市?還如此受青睞?

小米“鉅虧”,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要背部分“鍋”

其實小米的虧損很多是由於在融資時發行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造成的。優先股在上市後將轉換為普通股,按照港交所計算規則會出現公允價值損失。如果在美股上市,按照其會計原則(GAAP),則不會計算這一項。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是指賦予持有人把優先股以特定比例轉換為普通股的選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要求退股,卻可以依照優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贖回條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贖回。如果公司業績蒸蒸日上,普通股股價提高,可轉換優先股持有人通過把優先股轉換為價值更高的普通股,也能一起分享公司的成功。

如果拋去小米歷史累計虧損額不談, 2017年小米虧損438.89億元, 僅2017年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就高達541億元。根據新浪科技統計,若扣除這部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投資公允價值增益淨值、無形資產攤銷這些因素的影響,2017年經調整後淨利潤為53.62億元。

所以一家2017年淨利潤53.62億元的公司,完全是有實力去衝擊全球最大IPO的。

小米走出手機銷量下滑困境,正在擺脫“手機”公司形象

從2010年小米成立之初,前五年裡,一路猛追蘋果、三星,保持了令海外都驚訝的增長速度,成為全球前五大品牌廠商。但從2015年開始,小米告別高速增長。小米2016年銷量也不及銷售額1000億的目標,第三方數據顯示,小米全球出貨量跌出了前五。

直至2017年,小米走出困境,收入再次回到高速增長的跑道中來,當年收入達到1146.25億元,同比增長67.5%,自此銷售額跨過千億大關。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小米2016年營收中有79%來自於硬件,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利潤率方面,小米的硬件業務利潤率僅為2.8%,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利潤率超過40%。可以看出小米在擺脫利潤對硬件的依賴上還是花費了很多精力的。此外小米IoT平臺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臺。

綜上所述,雖然小米累計虧損上千億,但是2017年如果剔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等其他影響後,實際是盈利53.62億元的。此外小米也在努力拓寬平臺佈局,行業影響力也在提升,其他業務營收也在增加。這樣看來小米是完全有實力衝擊全球最大IPO。


每日經濟新聞


首先,小米衝擊的是今年全球最大IPO,一方面是因為小米的規模較大,另外一方面是今年謀求上市的巨無霸公司較少。當然,事實上是,小米公司的IPO規模(約210億元)不久之後就被中國鐵塔(約470億元)超越了。而且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也是通過香港市場完成這次規模超大的IPO。

儘管小米沒有如願成為香港市場今年最大的IPO,但是小米的IPO規模的確非常大。接下來我們簡單分析一下一家累計“虧損”一千多億的公司憑什麼做到這一點。

根據小米招股書披露,截止2017年12月,小米的累計虧損約1290億。這個數字就是題主說的小米累計虧損上千億。但是,小米的鉅額虧損並不是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的,而是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導致的(即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事實上,小米於2016年及2017年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分別為18.969億及53.6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小米的經營活動已經實現盈利,並不是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那麼導致小米“被虧損”的“優先股公允減值變虧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很多公司在上市前都會發行可轉化優先股進行融資。這些優先股可在公司上市完成後按照約定轉換為普通股,而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每股發行價。這個差價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要被計為虧損的。如果公司經營發展形勢較好,就會導致股權價值大幅度提高,由此造成每股價格遠遠高於約定的轉換價格,報表上就會體現為虧損。舉個例子,假如說當初小米制定的上市轉股價是100港元,但是實際上市股價每股200港元,報表上就會計提每股100港元的虧損。實際上,這部分虧損對於公司經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反而表明公司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增長態勢良好。

因此,儘管小米“虧損”千億,依舊被很多投資者追捧,成為今年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鎂客網


小米衝擊最大IPO


要討論“小米IPO總估值為什麼那麼大”,首先要明白IPO是什麼、影響最後估值的數額有哪些。

影響IPO總金額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內部因素,內部因素分別有公司的盈利能力、經營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週轉能力、和資產規模等因素。下面我們可以一一對應來討論“小米能夠交出”怎樣的答案。

小米公司的IPO招股書上顯示,2017年總營收為1146億元,較2016年增長167.5%,2015年營收為668億元,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5億元,同比增長222.7%。近幾年的數據看,它都是呈增長趨勢,擁有很強的盈利能力。

既然擁有好的盈利能力,必定會有一定的償債能力、週轉能力。

一個擁有強大盈利能力的公司必定有著強大的經營管理能力,小米公司著名的鐵人三項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聯網,這種新的運營模式穩固且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從小米公司2010年成立至今,回頭看小米每一年都做了什麼成就,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定的突破,正在一步一個腳印上升進步。小米並不是一個只做手機品牌的公司。

小米科技的業務範圍從最初的手機系統、聊天APP 和手機發展至今天還包括瀏覽器,安全軟件,遊戲中心,桌面軟件,耳機,雲電視,互聯網機頂盒,路由器,隨身 WI-FI,移動電源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一個擁有多元化產業,有這麼多“經濟支柱”的公司,成長能力和資產規模是毋庸置疑的。

再來說說影響IPO的外部因素,比如承銷商等級、公司所在地及行業。

小米公司這次招股目前已有四家投行率先搶的小米承銷商的資格,分別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和德銀。這四家承銷商等級都是國際中數一數二的。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座標中國,它背靠的是整個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的活躍度及經濟體量是龐大的。在這裡公司的發展前景預期是無量的,這裡有無限的機會和機遇。

企業因為行業的不同,面臨著時代賦予的挑戰和機遇不同。小米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智能硬件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互聯網是新興行業,對於一個正在崛起的行業,前途是光明的。

小米公司不管是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佔了絕大部分的優勢,這樣的實力是完全可以成為最大IPO的。

小米虧嗎?


雖然數據顯示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1.6億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截止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計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但是實際上小米並沒有虧損。

說其虧損主要是因為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於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提升會記錄在公司賬面的虧損,所以小米並沒有這方面的虧損,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

另外,從圖中可以看到大多數的開支都是銷售推廣及研究方面,所以小米在資金上的“虧損”,是投資在了提升自己的技術上。

舉個例子,如果朋友向我借幾千塊去學習技能、學習知識提升自己,我覺得這種金錢的虧損是有價值的,他的身價提高了,那麼作為朋友自己的價值也就提高了;但如果朋友借錢是為了去賭博,這樣的虧損才是不值得的。

所以小米把投資放在了提升自己的價值上面,這樣的虧損不虧。


互聯網指北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上市與否和是否虧損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且因為有幾十年虧損缺股價持續飆漲的amazon做標杆,我國很多科技企業都是虧損的狀態下上市的。

小米,美團,美圖秀秀,拼多多,趣頭條都是這樣的公司,流血上市。

1、小米虧損主要是優先股贖回

小米的虧損主要是融資時發行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造成的,比如2017年小米虧虧損438.89億,但可轉換贖回贖回就高達541億元。如果拋去這一股份,那小米的淨利潤高達53.62億元。


2、虧損的公司並非不能上市

美國和香港對於公司的盈利並沒有要求,而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根本就不太可能短期內盈利,比如亞馬遜,比如噹噹網,比如美團,拼多多。

小米也是一樣虧損,但是小米的出貨量在顯著增長,也在拜託下滑,想做一個iot企業。直至2017年,小米收入1146.25億元,同比增長67.5%。

3、小米的模式受到追捧

小米估值峰值時450億美元,非常高,而後面iot概念股,以及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快速發展,讓小米擁有廣闊的前景和想象空間,但是很遺憾,小米現在下跌了2300億的市值。

你看好小米股價長期發展嗎?


毛琳Michael


我想你這個標題有誤,應該是今年全球最大IPO(或者是自阿里巴巴以後最大的IPO),因為過去有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IPO,後來者有沙特的沙特阿美(Saudi Aramco,估值最高2萬億美元),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IPO。怎麼也輪不到小米;

那我們來看看小米是不是累計虧損達1000億呢?

招股書顯示,營業期,小米的總收入由2015年的人民幣668億元增至2016年的人民幣684億元,再增至2017年的人民幣1146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但是2015-2017 年間,小米集團的淨利潤分別為: -76 億元、+4.92 億元、-439 億元。遠沒有1200億,這麼誇張,那麼錢哪兒去了呢,去年為什麼突然這麼高呢?

在小米的招股書中,給出了理由:由於我們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併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併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

但是,恐怕一般人看不懂這些內容,下面來簡單解釋一下,

那麼什麼叫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呢,實際上就是一種股權投資方式,為了確保投資人的利益,如果未來小米不能上市,那麼投資人將會按照優先股獲得固定利息,同時可以讓小米贖回,這樣一來,投資人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如果小米可以上市,那麼就將這筆錢轉換為股票;

關鍵在於可轉換價格,一般情況下,轉換價格會大幅小於發行價,所以這部分差額就計算為損失,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損失,實際上,小米公司是賺錢的。

而實際上,小米於2015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虧損為人民幣3億人民幣,於2016年及2017年的經調整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分別為人民幣18.969億人民幣及人民幣53.6億元人民幣。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能夠想象的到為什麼小米能夠衝擊最大IPO了吧;不過去年小米的淨利潤也才只有54億人民幣,摺合美元還不到10億美元,為何會高達100倍的估值?

因為小米還是一家成長中的企業;作為一家高科技的公司來說,小米生態的構建是其未來最大的成長性。

另外一方面,樓上都說了,這是互聯網行業的高成長性所決定的。


以股易金


小米衝擊的是港股最大的IPO,不是全球最大的IPO!還有,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沙特阿美會在我國香港上市,那衝擊的才是全球最大的IPO,大財主!

為什麼小米累計虧損上千億?

這個問題要從港交所的歸類來說了,他們是把融資ABCDEFG輪的資金看做了對於股東的負債。也就是你創業的時候,不斷有投資者投資你的公司,不斷股東的加入,而股東是帶著錢來到你的公司的,而你沒有什麼東西給股東,只有權力。而港交所把這種行為看做了公司對於股東之間的負債,而當公司上市後這種關係就直接賦予到了股票上,先投資的投資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股東,股東擁有股份,有股份就有了可兌現權力,而這種負債關係也就不復存在了。


其實就是每個地方的財務報表不同而已,港股就是把之前的股東計為了對於股東的借款、負債,而當上市的時候通過股份的融資,這種關係也就沒有了。所以沒必要過分解讀這樣的關係,因為僅僅只是地方不同,會計計入歸類的項目類目表不同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虧損,反之,現在小米的發展積極向上,2017年度的增長更是高達300%以上,十分亮眼,所以在港股融資的時候也是參考了其的成長性,給出了更高的估值。

衝擊全球最大IPO?

題主想多了,現階段還不算能夠衝擊全球最大的IPO,只能說是衝擊了港股最大的IPO企業。當然,這個港股最大IPO的美譽,可能會被後期來融資的沙特阿美給打破。不管怎麼樣,能夠上市融得更多的資金為小米迷們設計、生產更多優質的產品,小米迷們還是興奮的。從融資的額度來講,小米融資100億美元,接近現在港交所一天的交易量,對於港交所來講是興奮的,因為如此“大單”生意,為港股通、深股通等互聯互通,以及來自全世界的基金組織又添一筆光輝。

不做模凌兩可的分析,給你最直接的觀點!

點個贊,金錢滿貫!關個注,大事不誤,最新觀點全抓住!分個享,轉個發,留言與作者討個論!


厚金說


的確,按照小米招股書的介紹,如果從表面的財報數據來看,小米是虧損嚴重,其中過去三年小米的淨利潤數據分別為:-76億元、+491.6百萬元、-439億元。

但是,虧損我們得知道它為何虧損,有沒虧損的價值?首先,小米作為一個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此前小米的虧損是建立在富豪雷軍和多年融資發展的燒錢推廣下,為的是搶佔市場、搶佔份額,昔日的亞馬遜、京東前期不都是長期虧損的、後來搶佔好市場才開始邁向盈利並不斷擴大的麼?

如今以小米手機為主的小米的產品可謂深入人心,搶佔了大量的市場用戶,還成為了2017年的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的第一位。在互聯網時代,對於互聯網企業,用戶才是最大的潛在價值,龐大的用戶基礎本身就已經奠定了小米的金融市場估值地位不會低。其次,實際上小米2016年已經實現了盈利,如果扣除特殊事項,如今應該是連續兩年盈利,並且是環比大增,邁入收割期的階段。這個特殊事項是——小米此前融資發行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小米上市後需要花高價贖回進而引發公允價值變動的問題,而這些公允價值的變動差價卻直接扣在了小米的財務報表上,拋開這層因素,小米在2016年和2017年的將分別實現盈利18.97億、53.62億元。

一個成長中、擁有大量用戶,雄踞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印度的手機等電子設備市場,並已經邁入盈利,業績高速增長中的互聯網企業,衝擊成為今年全球最大ipo企業還會有疑惑嗎?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不能這麼斷章取義,嚴格意義上來說,小米累計虧損上千億,並不是我們常說的企業營收虧損,企業上市財務算法相當複雜,我們就不詳細聊,簡單來講這個虧損就是把企業各輪融資,資產抵押股權置換等來講的,比如當時花一億投資置換10%股權,現在30億可能才有10%股權,這其中差距在財務上就算虧損,因為現在10%的股權可以變現資本都一樣。



它並不是全球最大的IPO,只能說算是近幾年最大的IPO,上次是2004年阿里巴巴美國IPO,當然小米已經算是相當級別的巨無霸了。這幾年小米除了手機業務,更是積極佈局智能家居市場,將科技與產品結合,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可謂具有前瞻性。


此番小米上市,又成造富神話,雷軍很可能憑藉小米上市成為國內首富,更有市值千萬以上的人就超百位,哇偶,我們加油啊,選擇比努力重要😊。

我是Rose,更多財經問題敬請關注,歡迎一起交流討論希望對您有幫助。


Roseview財經


當小米幾天前提交招股說明書時,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有一點是小米的上市消息得到確認,國內外都有估值。價格估算不僅適用於小米的肯定,也適用於國內手機市場。這是對硬件和物聯網市場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小米在申請首次公開募股時的損失,損失不小。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2017年收入為1146億元,營業利潤為122.16億元。但是,年利潤損失了438.99億元。 2015年這一數字為76億元人民幣。2016年利潤僅為4.916億元人民幣。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的淨債務達到1272億元人民幣,累計虧損1290.1億元人民幣。

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損失中是一個大的。由於優先股在上市後將轉換為普通股,因此根據香港聯交所的計算規則將會出現公允價值損失。如果刪除此部分?

據統計,如果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股權獎勵,投資收益公允價值和無形資產攤銷的公允價值,則調整後的2017年淨利潤為53.62億元。 。

因此,小米的盈利能力依然良好。鉅額估值並非基於這些書籍的數據。這些數字並不表示小米的價值。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小米2016年的收入來自79%。硬件方面,21%來自互聯網服務業務。雖然硬件收入佔總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雷布斯的判決我們控制硬件利潤在5%以內就足以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利潤率。數據顯示,小米的硬件業務利潤率僅為2.8%。互聯網服務業務的利潤率超過40%。

通過這種方式,小米的整個生態鏈使其能夠通過手機平臺開發小米物聯網,並且作為一個主要的盈利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物聯網平臺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聯網平臺,所以價值小米遠遠沒有被債務和損失所覆蓋。

可以說,手機只是小米的玉器,而帝國的價值也足以讓它影響全球最大的IP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