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那些曾到過月球的人究竟都有著怎樣的人生結局?

醉心創作


自上世紀美蘇在冷戰期間開始太空競賽,為了爭奪航天實力最高的地位象徵。蘇聯第一次將人類送上太空之後,他們的下一個的目標就是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誰將人類送上月球,那麼將會在這場競爭中拔得頭籌。

眾所周知,目前完成人類登月計劃的只有美國的“阿波羅計劃”。這場計劃歷時11年,將12位美國人成功送上月球。這12位也是從1961年“阿波羅計劃”開始到現在為止登月的全部人類。

雖然現在也存在許多“阿波羅登月計劃陰謀論”的聲音存在,但是不可否認“阿波羅計劃”中所取得的各項科研成果以及他們帶回的月球土壤。

誰曾經登上過了月球?

1969年7月16日早9時32分,“土星五號”載著“阿波羅11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裡面乘坐的航天員分別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他們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開啟了首次登月的太空旅程。

1969年7月21日2點56分,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階梯踏上了月球,然後說了一句全世界都知曉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我們從來都只會記得登月第一人是誰,而登月第二人奧爾德林我相信知道的人並不多,更別說後面“阿波羅計劃”中後續的登月10人,而後續的成功登月的人分別是:

第三人:阿波羅12號,皮特·康拉德

第四人:阿波羅12號,艾倫·賓

第五人:阿波羅14號,艾倫·謝潑德

第六人:阿波羅14號,愛德加·米切爾

第七人:阿波羅15號,大衛·斯科特

第八人:阿波羅15號,詹姆斯·艾爾文

第九人:阿波羅16號,約翰·楊

第十人:阿波羅16號,查爾斯·杜克

第十一人:阿波羅17號:尤金·塞爾南

第十二人:阿波羅17號,哈里森·施密特

加上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第二人奧爾德林,目前為止人類只有這12位美國人成功登上月球並返回。

登月12人,如今安在?

航天探索的道路一直都是充滿著危險和未知,他們甚至願意付出生命為人類的太空探索邁向更高的臺階。

回顧50年前的登月壯舉,如今依舊高不可攀。那麼當年的登月12人,他們如今安好嗎?

作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已於2012年8月28日因心臟搭橋手術後的併發症逝世,享年82歲。他是第一位在地外星球中留下腳印的人類,自1971年從航空航天局離職之後,他在倖幸那提大學的工程系擔任教授並教學至1979年。從大學離職之後,他先後為克萊斯勒和美國銀行家聯合會等公司代言,並任職於馬拉松石油、里爾噴氣公司、塔夫脫傳媒、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等公司的董事會。2002年,他從EDO有限公司退休。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從宇航員到商人的完美轉變。

圖:晚年的阿姆斯特朗

而奧爾德林的人生可謂是曲折。奧爾德林也是一位偉人,我們應當向他鞠躬。但是那時候誰會注意到他?因為人們都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的身上,誰會注意到登月第二人奧爾德林呢?作為配角鮮為人知或者可以說人鮮想知。當年有記者採訪奧爾德林的時候問道:“作為同行者,他(阿姆斯特朗)成為了登月第一人,您是否感覺到有點遺憾?”而奧爾德林卻風趣的回答道:“您也別忘了,返回地球的時候,我可是最先邁出太空艙的,所以我是從別的星球返回地球的第一人。”

當奧爾德林停止太空任務後,作為管理人員返回到了空軍,但他的個人生活開始出現問題。我們從他的自傳《返回地球》中可以知道,他離開航天航空局之後患上了抑鬱症並酗酒。可以知道他的生活壓力有多大,畢竟與阿姆斯特朗相比,大多數人不會記得這位從別星球反回地球的第一人。

2009年,奧爾德林出席香港太空館關於登月40週年的展覽。而他也曾參與《變形金剛3》的拍攝,在片中本色出演,並和擎天柱說了兩句。2012年參與《宇宙兄弟》拍攝。2016年86歲高齡的奧爾德林登陸南極,但因為身體原因緊急撤離治療。

所以他到現在為止也是在不停的在挑戰自我和宣傳太空探索。

圖:86歲的奧爾德林

而登月第三人皮特·康拉德於1999年7月8日因車禍導致內出血而逝世,他從航天航空局退役之後擔任陸基飛行員,在1991年的電影《普利茅斯》擔任配角。於1996年創造了49小時26分8秒環球速度記錄。

登月第四人艾倫·賓從月球回來之後投身藝術創作,他說當他從太空回到地球的時候,自己發誓:“如果我能回到地球,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他於2018年5月26日,在休斯敦去世,享年86歲。

第五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是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克林頓稱讚他是“美國最偉大的宇航員之一”。謝潑德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還在航天航天局的時候就已經是百萬富翁。可能對他來說,航天航空就是自己的冒險愛好。他退役後,創辦了七-十四公司。1988年謝潑德和司雷頓一起寫了《月球之旅:美國去月球的內部故事》,並在1994年拍成電視劇。

1998年7月21日,謝潑德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4歲。

圖:《時代週刊》封面人物艾倫·謝潑德

登月第六人愛德加·米切爾從太空回來之後,於1972年從航天航空局退役,退役後於1973年成立諾體克科學研究所,旨在研究未來意識,探索科學和神秘的未知的關係,他認為地球並非是宇宙中唯一的一個有人類居住的星球。因為他從月球返回的時候,有一種被某種東西注視著的奇怪感覺。

而在2008年,77歲的米切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更是曝出了“奧茲瑪計劃”,這項計劃旨在研究和檢測不明信息和外星人。因為根據米切爾的回憶,在阿波羅14號旅程中,曾遇到過不明飛行物。

愛德加·米切爾於2016年2月4日逝世,享年85歲。



因篇幅限制,剩餘6位小編在下篇中再詳細給各位解讀。

圖片資料來自網絡,由豬蹄大人實驗室收集整理編輯,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加個關注哦!

到目前為止,登月12人只有4人在世,8位已經離世。

在世:

  • 巴茲·奧爾德林 89歲

  • 大衛·斯科特 87歲

  • 查爾斯·杜克 84歲

  • 哈里森·施密特 84歲

逝世:

  • 詹姆斯·歐文1991年去世,享年61歲
  • 艾倫·謝潑德1998年去世,享年74歲
  • 皮特·康拉德1999年去世,享年69歲
  • 尼爾·阿姆斯特朗2012年去世,享年82歲
  • 愛德加·米切爾2016年去世,享年85歲
  • 尤金·塞爾南2017年去世,享年82年
  • 約翰·楊2018年去世,享年87歲
  • 艾倫·賓2018年去世,享年86歲

豬蹄大人實驗室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循環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局部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