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是什麼?基因、性格還是什麼?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的特點?

南極大白


(牛圍攻獅,獅逃命圖)

生命物質首先是擁恐懼感的,其次才是勇敢感。

因此,對其所遇事物,首先反應是怕不怕,怕就逃躲,不怕就採捕。採捕就是採食捕食。

草木也如此,向水肥佳處伸根,向危害處避遠。

微生物更如此,適和生存則興繁無限,不適生存休眠千萬年。

生命物質本態就是吃,也就是它物質的利用.使用.應用.運用。

文字或書本上願寫成:食物鏈生態圈。

老百姓願說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

實際上:

微生物內的原生生物,利用熱,水,礦物離子,自合成自身體。其合成時排洩物及分必物,可腐蝕礦物,且避不用,取所用離子。

若,危害離子及不用離子多,避不掉,則死亡。

真實裡,草木在利用微生物屍體,及微生物蝕釋出礦物離,摻入水,吸入自身體,組構自軀體的。

而,草食生物,採食草木,用於自身軀組合。

而,肉食者,捕食草木者,用於建構自軀體。

現實裡,草木有自親近攜帶共生的微生物,並依共生微生物蝕釋所需礦離子,且供水於微生物促其繁盛。而且用共生抗避躲的有害自體的微生物。

草木食者,是草木的寄生者,無草木寄生者不得活命,且也有與之相關共生的微生物載在體內外,用於抗危害自身的微生物,及蝕釋植物內所含營養成份,以供自己活著與組構自身體。

肉食者,是植食者的寄生者,無植食者不可活命,且也有相關共生的微生物幫其胃酸釋出所食肉內的營養,以供自生存及組建自身體。

但,此序列是隻可順進行,不可逆運行,即相食由捕植食進行,不由植食去食以肉食者進行。

(壯單牛挑死群獅中一隻獅圖)

(免子蹬鷹圖)

因此,事實上,植食者把肉食者擊死,而無用,不食肉,從而只肉食者擊捕植食者有用。

所以,植食者見肉食者少擊鬥,多逃避,僅育仔時才搏擊食肉者的。

因而,與有用無用有關,與其它無關。

如,絕大多數鳥,食石子用於磨碎種子,其它一切生物不食石子,從而視而不見石子的。

非肉食的生物擊殺肉食者的很多,僅無用還是少廢力氣,多躲避才省心省力。

肉食者見植食者反擊,不論體型多小,也緩一下,瞅其放鬆身鬥架式,才捕殺的,不放鬆則離開,免傷了自體不划算。

動物,都有一個幼弱,壯,老的形態,可擊搏僅壯時,幼老遭它動物欺的。且不論哪類動物。

人歸動物,照樣如此,僅人群太大,稍大的動物靠近就自危險,從而避開人群,是動物的共識。

人類的群體天下無敵,單獨一人或幾個人,弱的鳥都打不過,遇虎獅豹狼鷹熊等就是一盤菜。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小時候在平原,一望無際的平原,割麥子後有很多兔子,是不會打洞那種,麥子割後就沒地方藏身了。那時生活並不好,一年難得吃上肉,可除了偶爾有外地的來打獵,本地的大人們卻卻不去抓。孩子們會去攆的,只要沒有障礙物,盯住一隻持續攆上它半個小時它就跑不動了,我小時候也抓到過不少。後來才明白,其實這樣做,獲得的能量少於消耗掉的,是不值得的,當地都是農民,對付兔子沒有更好的辦法,並不是不想抓,只有精力過剩的半大小孩願意去抓罷了。人就是哺乳綱,靈長目的動物,其他動物其實也一樣,食草動物如果選擇和食肉動物決鬥,勢必會進化成更加強制和靈活的身體,已經進化出鋒利的爪牙,但草提供的能量有限,根本不能支撐它們具備這種能力,否則就直接進化成食肉動物了。


葉蟬135


我曾經見過遊客的金毛聽到籠子里老虎的咆哮被嚇得屎尿橫流的模樣。有些時候對於猛獸的恐懼是基因裡就有的,即使它之前從沒見過老虎,依然被一聲吼嚇到體如篩糠。同樣,我也相信許多動物包括人,在被獅虎盯上的時候嚇到挪不動步子,那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害怕


八緞小錦


題主一氣兒問了這許多,咱們挨個來看~

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嗎?

未必!如果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是絕對性碾壓,那確實沒法反抗。比如草原狼逮你只兔子,你給我反抗試試!一口叼住,全劇終!但大型食草動物就......就可以有回合~

看幾張圖吧!有捕獵被反傷的:
有被攆得落荒而逃的:

還有被圍攻到無路可逃的:

即使是兔子,還有一招“兔子蹬鷹”呢不是?

如果逃跑不管用,被窮追不捨無路可走,怎麼著也得掉頭抵抗了,生死攸關之際,有反抗能力的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也有類似心理啊,“臨死也要抓個墊背的”!

那食草動物為什麼第一反應是逃跑呢?基因還是性格?

是基因。性格,是個體間的差異;而基因,則是物種間的血統壓制。我們身處食物鏈頂端太久,且是社會性動物,擁有群體安全感,已經不太好理解這種被絕對碾壓的刻在基因裡的恐懼了。

而野生動物是沒有壽終正寢的,不是被捕獵,就是因無法取食而病餓而死。如果世世代代、千千萬萬年,你從沒贏過,永遠被一個物種碾壓,這種恐懼就具體了。你勝算為零,那隻好躲藏和逃跑。體型上有優勢的食草動物,還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體型上的優勢、又沒有尖角鐵蹄或鎧甲鱗片,趕不走、護不住,那不趕緊逃跑還等著和對方先打個招呼嗎?

而且啊,有時候逃跑,不是真的就是嚇尿了,而是個展示。你看,我步履矯健、我反應靈活,我這麼健康,你追不上我的;你看,我比我旁邊的都跳得高、都蹦得遠,你還是去追它們去吧......

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特點呢?那是自然!

遇到危險感到恐懼,這是動物的自我保護。我們看到猛獸、看到毒物,立即毛骨悚然,能跑多遠跑多遠,一樣是刻在基因裡的印記。

程度輕一點兒的恐懼,我們還能被激發出潛能,變得比平時“厲害”很多;而深層次的大恐懼,我們就癱軟在地了,反應麻木、動彈不得。這其實也是一種保護機制哦,讓你在被撲食、被獵殺的時候,不再敏感、少點兒痛苦!

暈倒羊,遇到危險就暈厥~

所以,終究都是在捕獵者和獵物之間角色輪轉罷了,大家彼此彼此~


不入流的大劉


非洲野牛是唯一敢與獅子搏命的食草動物……。

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完全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族群。非洲大草原生物圈中的獅子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以捕食牛鈴、角馬、斑馬、黑斑羚、非洲野牛為食。在這些食草動物中,唯有非洲野牛敢於獅子一死相拼。這是因為非洲野牛體型龐大,且有著一對銳利的大彎角,當它被獅子激怒時,獅子要麼戰死,要麼落敗倉皇而逃。

其它食草動物為什麼不敢與野牛決鬥,其原因就是食草動物的基因中沒有攻擊性。我們可以用食草動物的牙齒與食肉動物的牙齒進行比較:食草動物的牙齒上下整齊排列,而獅虎豹狼等食肉動物的上頜下頜前端上下共有四顆尖利突兀的犬齒:用於攻擊撕咬捕獵目標,或咬斷喉管或咬斷頸椎,然後撕開獵獲物的腹腔將全部內臟吃光,進而才開始撕扯和吞食獵獲物身體上的肉。因為食肉動物進食不咀嚼而是囫圇吞食,然後靠胃酸將食物消化。由於食肉動物的兇猛,因而相對溫順沒有攻擊性的食草動物在食肉動物的攻擊下,通常不會與食肉動物發生對抗,而只會選擇逃命。而人作為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具有發達健全的思維器官,通常會遠離兇猛的食肉動物,因而食肉動物基本上沒有機會攻擊人類。當然,如果萬一人偶然與食肉動物相遇,人的處境顯然非常危險,從而只能選擇躲避 。但從整個自然生態的大環境來看,主宰整個自然生態大環境的其實還是人類……。


東驤神駿


我們在看有關動物類的紀錄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非洲大草原上三五隻獅子在成群的非洲野牛、羚羊等食草動物中間橫衝直撞,然後鎖定目標完成致命一擊,一頓大餐就到手了。食草動物整日活在獅子等食肉動物的監視和獵殺之下,惶惶不可終日。

圖示:獅子獵殺野牛

對此,有的朋友充滿疑惑,食草動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獅子等食肉動物,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反抗食肉動物呢?食肉動物不能直接通過植物獲取能量,而是通過獵殺其它動物來維持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動物不是植物,一動不動的在那裡等著動物啃食。動物會跑會反抗。因此食肉動物就必須有一副尖牙利爪來抓住獵物,並且攻擊性特別強。

而食草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以植物為食物。植物不會逃跑不會反抗,食草動物只要張開嘴把植物吞到肚裡面去就能滿足自身對能量的需求。因此食草動物沒有必要進化出尖牙利爪來對付其它動物。只不過由於食肉動物的存在,它們只需練就一些能夠逃生的防禦本領就可以了。

圖示:獅子獵殺長頸鹿

食草動物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它們在和食肉動物的對抗中不佔優勢,躲避獵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逃跑。而食肉動物能夠捕殺到的食草動物往往都是那些老弱病殘,這些個體對於食草動物的種群來講不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自從地球上出現了獅子和野牛以來,就一直是獅子獵殺野牛,野牛奉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是這兩種動物都好好的活到了現在。相信如果沒有認為的干預,這兩種的動物的恩怨情仇還會繼續在地球上上演下去。

圖示:在捕獵過程中受傷的獅子

不過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兔子急了也咬人。食草動物也有反抗的時候,它們不會乖乖的讓食肉動物吃掉的,有時候它們也會給食肉動物致命一擊。我們往往會同情“手無寸鐵”的食草動物,卻忽略了食肉動物為了填飽肚子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一隻獵豹平均每發動6次攻擊才有可能抓到一隻羚羊。如果這6次攻擊都失敗了,它就有可能因為沒有力氣追捕羚羊而餓死。站在食物鏈更上面的食肉動物其實更加脆弱。

圖示:生死時速,獵豹追殺羚羊

因此,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食草動物躲避食肉動物都是為了生存。我們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同情看似處於弱勢的食草動物而去厭惡食肉動物。我覺得食草動物並不弱。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和平相處的情景只會出現在童話般的“瘋狂動物城”之中。

圖示: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一家親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點評!


兔斯基聊科學


怎麼可能不反抗,死在野牛蹄子或者角下的獅子可也不少,食肉動物對對食草動物是有有戰力優勢,但食草動物雖然吃素,卻絕不是簡單的“吃素的”。

物種在長期生存競爭過程中是共同進化的,食草動物體型大就容易從食肉動物口中逃脫,體型小的不斷被吃體型大的留下來,逐漸地食草動物體型就逐漸變大,皮糙肉厚的,食肉動物為了吃肉,就得跑得快、力量足、牙尖咬合力強,歸根結底都是要把基因傳遞下去。食草動物儘管相比食肉動物有戰力的劣勢,但是在被捕食的時候也會躲避,不會坐以待斃,也不會因為獅子老虎的“血脈壓制”不敢動彈,甚至在有些時候,當獅子老虎攻擊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的幼崽時,成年食草動物會主動攻擊獅子老虎,因此死亡的獅子老虎也屢有報道。

它們的這些行為不是經過像人類這麼複雜的思考,只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被刻印在基因中的信息的控制,要麼被吃光滅絕,要麼反抗保全性命,保證基因延續使種群長久地存在。而實際上老虎獅子的捕食成功率也都不足20%,也是由於包括食草動物反抗在內的多種因素導致的捕食失敗。人類在這方面由於高度複雜的意識的影響,有時候反而不像野生動物那麼拼命,比如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本來應該反抗施害者的受害者,因為心理因素“喜歡上”施害者,甚至反過來幫助、處處維護施害者的一種情結。

生物尤其是具有高級神經中樞的大型動物,行動受基因控制,但又不是完全受基因控制,擁有很多選擇的餘地,人類自然也是如此。不過或許人類由於意識太複雜,有時候自己都控制不住,會採取一些出乎情理的行動,並且這種現象發生的具體腦內變化機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來看世界呀


各種動物都有求生慾望,在被捕獵的時候都會反抗,沒有任何生命是希望自己被消滅或者心甘情願被吃掉。然而,在面對比自己強大的獵手時,弱小的一方除了逃跑也別無選擇。



比如說我們常見的肉食動物貓,它喜歡捕食一些體型比較小的老鼠、鳥類。之所以貓會捕食它們,就是因為這些小型動物個頭小,即便反抗也沒有作用。如果讓貓捕食成年的雞,貓幾乎是做不到的。因為雞的體型較大,而且還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貓也不會主動招惹它們。在比如最為兇狠的食肉動物,獅子。它可謂百獸之王,幾乎可以捕獵任何動物。為何如此呢?就是因為獅子的爆發力很強,很多動物都承受不住獅子的致命一擊。試想一下我們去動物園看到獅子四肢的肌肉和口中的利齒後,是不是有一種獅子一巴掌就可以拍死我們的感覺呢?遇到這種明顯不是對手的動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打不過,快跑呢?其實,這些反應都是天生的生理反應,對於其它動物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獅子遇到野牛,特別是成年的野牛,獅子往往也會衡量再三才回去捕食它們。因為野牛體型和獅子比也不小,唯一的區別是野牛沒有強有力的四肢和尖銳的利齒,所以面對獅子時多少會處於下風。但如果野牛攻擊起來,獅子也不一定守得住。特別是野牛的神踢腿和鐵頭功,直接可以把獅子打成內傷。所以,獅子不是特別餓,一般不會去招惹野牛。而且,野牛有時候也並不怕獅子。再比如大象,體型比獅子大多了。即便獅子吃肉,那也不敢招惹大象,因為根本不在一個噸位上面!

所以說,很多動物捕食就是看噸位怎麼樣,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而動物也會學習技能,從小就會被母親教導什麼捕獵技巧。所以,肉食動物長大後,基本上就知道那些自己可以捕食,那些惹不起。


科學探秘頻道


不敢、沒有勇氣去做和覺得得不償失不是一回事兒。

剛才我去買醬豬蹄,三十塊一個,如果你問我一百塊一個我敢不敢買,我當然敢,但我如果真這麼做你會不會笑我傻呢?如果你覺得我花一百塊買價值三十的豬蹄是傻,食草動物也覺得面對食肉動物反抗而不是逃跑傻。

動物思考問題可能不會這麼複雜,但天性以及從小學習的經驗告訴他們,跑比反抗更加划算。

和食肉動物尖牙厲爪不同,食草動物缺乏天然的進攻或者防禦武器,大多數被捕食者體型和力量也遠遠遜色於捕食者。好比手無寸鐵、身材矮小的我面對一個手持利刃的彪形大漢,同時我又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奔跑者,我最佳選擇肯定是撒腿就跑而不是衝上去展現勇氣。當然如果跑不了,面對生死存亡,再弱小的動物也會奮力一搏!

這種動物個體情況和人類基本沒啥區別。


上述情況不能解釋在身體力量佔據優勢或者群體實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對抗時候選擇逃跑而不是勇敢面對。我們看各種關於非洲野牛面對獅子的鏡頭,野牛有時候同類被攻擊漠然,有時候會選擇逃跑,有的時候則反抗。

野牛為這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反應呢,這種群體反應和人類群體一樣麼?

我們先來看看獅子群的攻擊策略,獅子攻擊野牛時候並不多,如果羚羊等小型動物食物充足獅子群沒必要冒險攻擊體型巨大的野牛的。攻擊野牛的獅子群也需要自身十分強大,如青壯年獅子比例高,體型更大的雄獅數量較多。即使這樣,他們攻擊對象也主要是小牛和老弱病殘。野牛不是個體,而是群體,野牛群的整體實力在獅子群之上,全面進攻獅子肯定會失敗。獅子攻擊戰術是突然襲擊,製造牛群恐慌,牛群一旦恐慌奔跑起來,那小牛和老弱病殘就會掉隊,脫離了大部隊的這些牛就很容易攻擊了,因為獅子群力量取得局部優勢。在取得局部力量優勢的情況下要迅速殺死掉隊野牛,如果等到野牛群反應過來集合力量掉頭攻擊的時候行動就失敗了。

獅子群的這種攻擊策略是不是很熟悉,人類戰爭的運動戰策略就是如此:“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就是整體實力我沒有優勢,但在局部作戰的時候我有絕對優勢,並且要速戰速決,在援兵到達之前完成殲滅。

我沒跑題,獅子策略說明白之後,才能說野牛為什麼會逃跑而不是總是迎戰,為什麼面對同類被殺死會漠然呢。這也跟人類差不多麼?古代人類作戰和獅子群野牛群之間戰鬥很相似,步兵大兵團作戰最害怕的就是潰散,陣型最先散亂的一方就是失敗者。

人類作戰中陣型散亂源於士兵的恐慌,而這種恐慌原因很多,訓練不足,裝備不好,雙方實力差距,士兵厭戰情緒等等。再強大的軍隊也是由個體組成的,每個人的思想如何很難掌握,而個人情緒和行為又會蔓延,一個人的逃跑很有可能導致整個軍隊的潰散。放在野牛群也同樣如此,如果野牛群陣型齊整,沒有對獅子群攻擊產生恐慌而奔跑逃散,獅子群也就放棄了這次攻擊了。但有些情況個別野牛的恐慌會造成集體恐慌,獅子群的機會就來了。

還有一個問題,野牛被攻擊後,為什麼大多數野牛不選擇救援而是旁觀呢?

首先野牛救援同伴的也不少,不僅僅是旁觀的。救援也要付出代價,野牛救援和人類其實也差不多,就是代價要比收穫小,如果被攻擊野牛已經瀕臨死亡那救援意義也就不大了。

總而言之,敢不敢和划算不划算是兩個問題,划算不划算是理性的,建立在划算上面的勇敢是最佳選擇,蠻幹的勇敢我們雖然事後稱讚,但事前絕對不會鼓勵。這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教育中不再鼓勵孩子們見義勇為是一個道理。


知識與見聞


能夠提出這問題,說明發問者不瞭解動物,尤其不瞭解食草動物。同時對於食肉動物的瞭解也不多,就更別說自帶智商的雜食靈長類動物:人類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有固定的食物鏈。比如:老虎、獅子等大型獵食動物絕不會去抓兔子,那是因為一隻兔子所提供的能量,還不如老虎吃掉兔子所消耗掉的能量大,所以老虎吃兔子只會越吃越餓。基於這種實際情況食肉動物只會捕食與自己體型相當的動物。

以個體來看,體型相當的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有碾壓性的優勢。偵查探測時,食草的視力不如人家,嗅覺也不如人家,聽力卻好的出奇,有一點響動都會驚慌失措到自亂陣腳。使食肉動物牢牢的佔據了心裡優勢,而食草動物養成了未戰先怯的懦弱性格;

再說說武器:食肉動物的武器都是進攻型武器,貓科動物的利爪靈活多變且鋒利無比,而且還能夠通過調節爪上肉墊的溫度,來達到探測周圍環境溫度和溼度的目的。這個能力實在是太叼了!狙擊手的素質啊!犬科這方面要差一點,但犬科的咬合力並不遜色於貓科,且以耐力見長,所以犬科多以集體狩獵的方式出現。由於貓科動物身上狙擊手的素質造就了它必定會是獨行俠,且貓科動物又不以耐力見長,所以當來到開闊沒有什麼掩護的非洲大草原時,它們只能選擇結盟,幾個狙擊手短距離內解決目標,比如:獅子。又或者選擇以改變自己身體結構的方式造就某一方面的極限,比如:獵豹。而唯一沒有做出什麼改變的,只能選擇深度潛伏,然後5米內狙殺。這種方式顯然不適合體型大的老虎。

反觀食草動物的武器,由於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多以防守型為主。蹄子很少能向前踢,且不能像爪子帶來血淋淋的傷害,這種血淋淋的傷害往往能打擊士氣,額外的消耗精力,伴隨陣陣疼痛還會影響行動力。蹄子的運用往往是向後踢出,這必然會帶來準確性降低的後果,動物們只能依據經驗和運動神經(有一種理論是:運動員通過長期的反覆練習,使肌肉產生記憶,從而形成條件反射般的運動神經)來發動攻擊,多半有蒙的成分,很難達到一擊必中,往往只起到嚇阻作用;角是帶有一些進攻性質的武器,但卻需要肩頸部配合,不僅笨重且攻擊點最多是兩個,火力面太窄,容易被躲開,不如食肉動物的利齒帶來的傷害大。所以這也算是防守型武器。

身體結構也應該算作是武器,支援保障型武器。這個可能更加直觀些:食肉動物的身體柔韌性遠遠大於食草動物,這讓食肉動物在捕獵中,往往能做出匪夷所思的動作,而其自身肌肉的爆發力又非常強,所以會達到戰術的突然性。曾在電視中看見:一隻老虎被頭牛追到水邊,老虎躺在地上把肚皮露了出來,牛傻乎乎的來頂老虎的肚子,老虎一個鯉魚打挺直接抱住牛的前半身,嘴死死的咬住牛脖子,牛一瞬間轟然倒地。整個捕獵過程非常精彩,老虎從主動示弱的退避三舍,到看似窮途末路的背水一戰,最後雷霆萬鈞般的一擊必殺。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展示了高超的捕獵技巧及捕獵策略。這就是個體上的碾壓,說什麼都沒有用,力量決定一切。更何況智商上也被碾壓,當蠻牛以為有機可乘,卻是自己一敗塗地的開始,完全被老虎製造的假象所欺騙。

所以說:就個體而言,食草動物不是不反抗,而是面對碾壓性優勢的食肉動物,沒法反抗。碩大無比的蠻牛尚且淪為老虎的盤中餐,其他體型不如牛的見到老虎可不是撒腿就跑嘛。這和基因、性格都沒關係,這只是對自身實力的正確認識,不跑的都是傻子。比如這隻羚羊:

再說說群體動物,非洲大草原上不時的上演獅子與水牛的愛恨情仇。水牛會殺死落單的獅子,因為獅子是水牛唯一的天敵。非洲水牛號稱非洲三大殺手,僅排在河馬、犀牛之後。從人們給殺手的排名上看,食草動物絕非弱不禁風,反而非常具有攻擊性。當獅群遇到牛群,也從來不是所向披靡般的一路追殺,牛群的長距離奔跑能力是獅群耐力無法承受的。而是獅群精心策劃的捕獵陷阱,從利用地形將牛群包圍,突然發起攻擊。以突然性打亂牛群的防禦部署,造成牛群的混亂而自相踐踏,好亂中取勝,因為獅群沒有把握戰勝牛群。往往這個時候頭牛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即使個體被獅群捕捉到,但只要堅持不倒地,往往會等到其他水牛的反衝鋒。在強健頭牛的率領下,十幾頭或者更多的水牛,會排成方隊向獅群發起衝鋒,沒有經驗的獅群一般都會放棄已經到手的獵物,選擇逃跑。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食草動物依靠紀律,依靠群體在頭領的率領下雖然能偶爾擊退獅群,但遇到有經驗的成年雄獅,或者說是獅王,往往一眼就能認出頭牛,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上去就是一掌。還是力量決定一切,頭牛是無法承受成年雄獅的這一撲,必然會被擊退。頭牛一撤,牛群也就一鬨而散了。不是牛群膽小,而是遵循了群體動物的生活法律,頭領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是千萬年來養成生存技能,不存在基因、性格上的原因。能和獅子較量一番的非洲第三號殺手尚且如此,別的食草動物就更別提什麼一戰之力了。

最後,我們再說說人類。人類是智慧生命體,且在所有動物中,人類是以耐力見長的,而且是耐力最好的,沒想到吧?速度每小時20公里,急行軍一晝夜,試問那個動物有這樣的耐力?紅軍有,而且在大渡河上證明了,在戰鬥中也可以急行軍。早在洪荒時代人類就是群體作戰,並能擊殺食肉動物到現在也很難擊殺的大象。所以,食草動物見到人類的第一反應是逃跑,自然界中最強存在都拜服在人類腳下,還有什麼動物能出其左右?食肉動物嗎?非洲有個部落專搶獅子的戰利品,獅子只要看見這個部落的人扔下食物撒腿就跑。這個部落的人也不會把事情做絕,砍下2條前腿或者後腿立刻撤退。看看,也是有策略的,還是給獅子留下大部分食物,只是打劫了一少部分。避免了獅子找你拼命。

之前也看過一個研究項目的報道,大意是:在野生動物出沒的叢林或者山地,播放人類社會的錄音,野生動物往往會選擇逃之夭夭,這包括山師、棕熊等頂級獵食者。所以,我們人類才是最頂級的獵食者。

綜上所述,食草動物不敢反抗食肉動物完全是實力所致,無法反抗。和基因、性格沒關係,那是生存法則。至於人類,現代人太安逸了,早就忘了怎麼捕獵。但是野生動物沒有忘記它們的生存法則,就像我們沒有文字的祖先,用口口相傳將文明記錄到炎黃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