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字帖上的有些筆畫我們寫不出來?

靈安


字帖上的筆畫寫不像的原因有許多。如學習者的功夫不夠、運筆的方法、下筆的角度、速度、輕重、執筆的高低、毛筆的軟硬、紙質的生熟、墨汁的濃淡等等。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原作者不經意而書寫出來的形態,就是他本人,也無法複製。

書法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明理。通過臨摹規律性強的東西,明白用筆的道理。對於無規律的神來之筆,越刻意的去模仿,越達不到自然的效果。

我們現在和古人學習書法的條件,即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能夠輕易獲得古代優秀的經典法帖,還有便捷的信息網進行學習。劣勢是沒有古代的普遍性。他們從小就能得到執筆、運筆的正確指導。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耳提面命的師傳。很多初學者起筆的方法都不對。起筆不對,怎麼能寫出字帖中的筆畫形態來呢?

一個筆畫的書寫分為起筆、運筆、收筆三個步驟。每個步驟當中又有折轉頓挫、提按蹲駐的時機把握。臨帖就是鍛鍊手對毛筆控制的分寸感。分寸掌握的越精細,悟出的東西就越多。所以說"臨帖易得筆意,摹帖易得位置”。學習結構,摹帖為上。學習筆法,臨帖為佳。針對性選擇學習方法,就能夠高效的獲得成效。


子衿書法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很有趣,畫肯定能畫出來,但是寫不一定能寫出來的。

單個筆畫其實不是困難的,臨寫出來或者“畫"出來並不是特別困難,但是要寫出來這個就不太容易了。

這件事情拿田英章作例子,以楷書做例子,非常的有趣。

田英章的基本筆畫,有一些人也是寫不出來的,如下圖。

有一些人覺得田英章”畫“字,如果你臨不像,寫不出,拿毛筆確實可以畫出來。

比如說田英章的”鉤“,確實不是寫出來的,過於修飾,過於注意筆畫塑形。

如果以田英章寫鉤的準確程度,百年之後如果有人想臨寫,那麼這個鉤肯定是寫不出來的。

田英章雖然現在寫鉤有了變化,但是之前寫鉤並不是一氣呵成,是不是古代有些書法家寫字也是有些”錯誤“,才會難以臨寫。

一人有感

每一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些筆法後人難以臨寫。

有些你臨出來很像,但是不一定是正確的。

能不能活學活用才是關鍵,有不少臨很像,但只是臨很像,並沒有出帖,離開帖子不會寫了。

上圖啟功先生臨寫柳公權《玄秘塔碑》,臨一個帖你到底獲得什麼,還是看你的字。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2020年1月24日滬。


一人筆記


為什麼字帖上有些筆畫寫不出來?

字帖分好多種字體,如果是楷書那就是功夫不到了,筆畫有很多種筆法,藏鋒回鋒垂露懸針等等,握筆姿勢,運筆速度力度,腕肘角度,筆的質量,出鋒長度,甚至墨的濃度,紙的質量都有關係!沒有老師指點沒有長時間的刻苦鑽研練習是掌握不了的,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的書寫都沒法比擬漢字書法!裡面的學問任何天才終其一生也不敢言通!所以默默鑽研認真寫字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如果說行書草書,大可不必太過在乎筆畫,書寫者側重的是“意”!君不見蘭亭序是王羲之微醺之後即興而作,清醒之後卻再難寫出草稿的意境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極度悲憤中寫就!下面我們看蘭亭序的字:

比如這個“時”字,主筆的豎勾你想臨摹的一模一樣是不是太難了?

這個折勾呢?

所以說臨帖要抓住重點,不要一味的追求一模一樣!說真的,臨帖本就枯燥無味,過份的追求分毫不差會更累,不利於整體的進步!

一整幅書法作品裡(除了楷書),上下呼應整體佈局的重要性非常大,每一處都見真功夫!而且沒有捷徑!不過既然喜歡了,路越難走成就感越大!每天進步一點點!在這裡與所有中國書法愛好者共勉!🙏

---一個喜歡寫字的僧人


荒漠胡楊


這個問題在下也曾遇到,且至今未能解決。

一者主要是資質、悟性和能力問題。同樣在臨帖學書法,有者十年八年功夫就成了書法家,有者學書一輩子尚且無成,何也?資質、悟性和能力不逮也。

二者是功夫問題。一般意義上而言,只要你有恆心,傾力向學,把握好技法、筆法、章法等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第三是筆和墨和紙的關係問題。這也與毛筆的選擇、墨的濃淡乾溼和紙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

第四是神來之筆難以企及。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是靈感來後的神來之筆。既便是他本人,重新再寫多遍尚不可得,這是巔峰之作,至今尚無可愈越。比如“春”字,“蘭”字,“事”字,雖臨幾年還是難隊企及原帖的形貌。既使是史上的名家,如趙孟頫、董其昌等也臨不出這幾個字的風貌,況我等乎?

後為趙臨與董臨。











抱一而行


個人和你有同感,但是琢磨了很久發現問題的原因。第一,現代人大多數不會用筆,包括很多所謂的書法家。他們並不是在寫字而是在描字。第二,現代人喜歡寫榜書,而古代的帖子都是小字中楷。榜書不像中楷好寫,尤其是在運筆過程中根本不可能寫出小字當中的筆畫。第三,古帖中很多筆畫都是隨意寫出的,可惜模仿只會是照貓畫虎,失去了神采。這是小子個人感受,不知對錯,胡亂說的!


王曉強30


字帖上範字的筆畫我們寫不出來或寫不好,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有筆法方面因素,如執筆角度問題,有讀帖不準的問題,有臨摹功夫不到——技法不熟,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概括的說就是功夫不到。


技法功夫到了,比如執筆角度和力度能夠暗合古人或者說我們正在臨摹學習的書法作品的技法,落筆即可到位。

以翰墨書道的經驗,在臨摹學習過程中,並不是所要得筆畫我們寫不好,寫不出。只是其中一部分寫不好,只有我們的常規執筆方法對,用筆技法熟,基描紅臨摹功夫紮實,是可以做到暗合古人的,不過確實有其中一些筆畫可能會寫不好。不同的人和書法家可能會對不同的點畫的難易度也不同。有的擅長寫這幾個點畫,有的擅長那幾個筆畫。這種情況非常正常。執筆角度的細微差別就會造成這方面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仍然是自己功夫不到的原因,功夫越全面紮實深厚,問題就會相對較少。除了基本功夫方面的問題,就是一個幾乎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臨摹的像與不像的問題。越像越好。


但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就像照相機反拍那樣最接近原貼。像是具備要求,利於我們去努力更接近原貼,掌握更紮實的技法。但同時要考慮到出貼的問題。技法功夫到了,臨摹學習中有自己的想法,也會為我們未來的創作積累經驗和元素。

概括起來說:像是基本要求。

寫不好,說明臨摹功夫不到位。

要在求精求準上下功夫。隨著功夫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書法造詣就會越來越高。



翰墨書道


這個提問很好,這是一個需要書法人深思的課題!

其實是這樣的!很多書法人應該看到過趙孟頫臨《聖教序》,還有王鐸也臨摹過,康裡巎巎也曾臨摹過王羲之的《十七帖》。大家覺得臨得好嗎?可能很多人覺得臨得非常好!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是的!表面看確實很像了,尤其是康裡巎巎的《十七帖》,真真正正地終於原貼。

有境界的人觀察的是細節,技藝學高超的人觀察的細節也越細!趙孟頫臨《聖教序》很多字都頗具逸少風格,可是,有一些字就不同了,比如夢字,趙孟頫的夢字與王羲之的差異挺大的,為什麼?我的感覺是強如趙孟頫也學不成王羲之的夢字,還有依字,是字,很像,可是細節遠不及王羲之的精緻,瀟逸!

太多法貼的字,看上去似乎挺容易,可是,你真正去寫時,你才知道它的難。


一笑貫長天


字貼有墨跡貼和碑帖。墨跡名貼是書法家精華的濃縮,技法嫻熟,技法非一年成,需要寫的人常年訓練才有九分像,而神韻卻更難學到手。碑帖有刀刻痕跡,加風化蠶食,書寫者是寫不出這些筆畫的。



戀戀來漁


我們在實際的臨帖當中,的確是有碰到如提問者所說的問題,有些筆畫寫不出來。

但是這種寫不出來並不是真正的寫不出來,而是我們不知道,它的筆畫筆順或者專業的來說,我們目前為止還沒弄清楚,這一個寫不出筆畫的字的筆勢到底是如何運轉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幾個方法進行逐一的加以證實,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第一種方法就是將字進行儘量的放大,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得看清整個字的結體以及其所運行的筆勢。

第二種方法就是去查閱一些資料,看看有沒有同好在對這一個字的筆勢進行解說加以參考。

第三種方法就是去查看書家在書寫同樣一個筆畫的其他字,他的書寫表現如何?

第四種方法就是去查閱書家的同一時代其他書家,對這個筆畫的書寫表現,藉此以來印證這個筆畫的書寫狀態。

第五種方法就是去請教老師,請求對方加以解惑。

總之,

方法是比困難來得多。只要我們學習能夠持之以恆,能夠追根到底,這種筆畫雖然在第一時間沒辦法做到一目瞭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旁擊側敲的方式也是可以得到解決的,而且這種解決對我們在書法的學習上會起到很大的一種幫助以及促進作用。


書法有云


書法的偶然性,行草書都有。現在臨行草也像臨工楷,那就是傻逼主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ed0007f51ba64cc30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