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济胜桥的前世今生

济胜桥,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瑶池村与槐荫村之间,我们都知道1927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在家乡河边村北滹沱河上修建的一座22孔青石桥。取名”济胜桥“。解放后至今一直是(忻州至阜平)忻阜线的重要桥梁。也是五台山风景区的必经桥梁。但是你知道在这之前是什么样的吗?

济胜桥的前世今生


今天咱们就来详细的倒歇倒歇。

从瑶池村一过济胜桥,往东便是槐荫、东冶;往西通往宏道镇,隋初属铜川县(县治在今原平市东社镇城头村)。唐时为清凉府,属五台县。宋时为崇仁寨,属崞县。清光绪八年时,为同川乡崇仁都,属崞县。民国时期,属崞县二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宏道镇及西社、北社东、北社西、南社、平东社、贾庄、辛安等七个村由崞县划归定襄县。1950年复属崞县,1954年重归定襄至今。

济胜桥的前世今生


《续修崞县志·卷一》崞县舆图记载,崞县界“东南接五台界槐荫”。槐荫村与瑶池村隔滹沱河相望,北岸槐荫,南岸瑶池。现行行政版图中,定襄县宏道镇平东社村与五台县槐荫村接壤,与瑶池村楚河汉界。

滹沱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山海经》名滹池。《汉志》、《水经注》均称作滹沱。源于山西,归于河北,水性湍悍,土疏善崩,壅决无常,迁徙靡定。在山区,穿行峡谷,囿于地形,少有变动;进入平原则改道频繁。现代滹沱河河流走向,在原平境内沿界河铺出境进入忻州、定襄界,而后穿越定襄境内受禄、晋昌、季庄、神山等乡镇,再沿河边(南岸)、宏道镇平东社村(北岸)出境,进入五台县瑶池村。

据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五台山高僧妙峰禅师在主持五台山大护国圣光永明寺(今五台山显通寺)修复工程时,应山西抚台之请,主持兴建了崞县滹沱河大桥。“师居五台。当建立时,亦应他缘。山西抚台,请修崞县要路滹沱河大桥。”(明·德清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

妙峰禅师,法名福登,俗姓续。明嘉靖十九年(1531)生于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主持修建过多座佛寺、宝塔、桥梁,并精于雕塑、铸造,五台山镇山之宝显通寺铜殿即出自其手设计铸造。他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也是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人称“佛门鲁班”。

民间传说,万历十一年春,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母亲李太后第二次朝拜五台山,由妙峰和尚陪同,亲临滹沱河岸边的瑶池村与槐荫村,眼望滚滚沱水,回首蜿蜒山路,李太后做善事为民造福的激情像滹沱河水奔流不息,行善举为国增辉的心愿如岸边高山坚定不移,立下修桥夙愿。随行的妙峰和尚细察河流地形、流量,分析河水涨落规律、原料来源等诸多建桥因素,现场测量,精心设计。随后李太后拨来建桥资金,在此滹沱河段建成了驰名三晋的石砌滹沱河大桥。传说在大桥竣工前夕,因缺一块封口的斧刃形石料,工匠们费尽心思,左寻右选而不能圆满收官。正在众工匠一筹莫展时,妙峰和尚来了。他早料到大桥竣工时得难题,将从五台山早已准备好的一块斧刃形石块交给工匠,砌入封口,合铆合窍、天衣无缝,遂宣告大桥竣工。人人称赞妙峰和尚料事如神,不愧为杰出、优秀的建筑学家。

妙峰当初提议李太后建桥,为得是让山西南路香客上五台山拜佛一路无阻,其实更重要的价值是沟通了定襄五台两县经济交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得实惠的是五台定襄的庶民百姓,连老百姓走亲,通婚、褚事方便了许多,两县人踏上大桥就会想起李太后做的善事,修桥补路的功德。

据传,在妙峰和尚建大桥时,挖掘河基挖出了一块基石,惊现济公和尚在此曾修过大桥的文字印记,加之李太后济万民建大桥的功德无量,故而取名“济胜桥”,流传千秋。此桥毁于何年无考。

四百年来“济胜桥”几经重建,位置多变,再加上资料缺失,最早的建桥位置已无法精考细究。但根据资料及考证来看,最早的济胜桥崅为妙峰和尚修建。

1927年阎锡山在此处修建一座22孔青石滹沱河大桥。

1969年忻州地区公路部门在青石桥西侧位置修建钢筋水泥大桥,并炸毁了阎锡山的青石桥。

2009年,忻州市公路部门在旧桥东侧位置再次修筑了现代化的预应力箱梁大桥,废弃的水泥桥静静地横卧在滹沱河上,似乎在倾诉着自己曾经辉煌的历史过往。

济胜桥的前世今生


如今,在滹沱河上,济胜桥依然每天忙碌的接待着各地来宾,它依然是337国道(原331省道)的必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