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古代志怪故事——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杭州閔玉蒼先生一生為官清正,

  他任刑部郎中之時每夜去陰司為閻王辦事。

  到了二更天,陰間的儀從轎馬來接他去,

  陰司一共有五殿,

  閔玉蒼管的是第五殿。

  每次升殿之前判官先送上鐵丸一枚。

其形似鳥蛋,約重一兩。

古代志怪故事——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判官請他先吞鐵丸再審事。

  判官解釋:

  “此丸為玉帝所造也。

  玉帝擔心閻羅王命陽間官審理陰間之事務,怕陽間官有顧慮或者徇私,因此,吞鐵丸來鎮其心。

  此為沿用了幾千年之慣例也。”

  閔玉蒼依慣例吞下了丸子,案子審結後吐出,然後反覆洗滌之,交給判官管。

  他辦的事情早上起來後就忘了,昨夜之事好比一場夢,夢醒了只留下記憶的碎片。

  即使有時記憶的碎片比較完整也從不告訴他人。

  只是規勸世人毋吃牛肉,多念《大悲咒》,僅此而已。

  在陰間審了三個月的案子後,忽然有一天早上起床後召集親友們,

  對親友言道:

  “我發現做小小的善事無大用!

  昨晚我表弟去世了,魂魄被押到陰司,

  判官逐一把其生前劣跡上報,請示把其收入地獄。

古代志怪故事——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審訊後定出他的罪名,然後發文給東嶽大帝請求執行。

  我內心為他難過,拿出獄牌置於案几之上,對他連使幾個眼色。

  李某會意,自訴生平從不吃牛肉,而且當官之時嚴禁私自宰殺牛。

  問能否將功贖罪。

  我沒做聲。

  判官卻反駁了:

  ‘這就是孟子所云,恩澤被於禽獸而無益百姓!你不吃牛肉為何吃人肉?’

  李某辯道:

  ‘我沒吃過人肉!’

  判官道:

  ‘民脂民膏就為人肉!你當貪官吃千萬人的膏血而不吃牛肉,你仔細想小善能抵大惡否?’

  李某語塞。

  我知李某速來常念大悲咒,大悲咒為陰司最看重的咒語。

  我就寫了大悲咒三個字於手心請他看,他居然茫茫然吐不出一字。

  我就代他念幾句,一念滿堂判官役吏皆跪下聽經!

  念著念著,西方出現了紅雲,逐漸瀰漫在陰司上。

  然而鐵丸在胸中湧動,四處衝撞,使我感覺腸穿肚爛!

  我沒法子只好用硃砂筆點了獄牌把李某收入地獄,

  那樣肚子的鐵丸才消停了,

  我接著審理了其他案件才回來。”

  親友奇問:

  “那牛肉可吃否?”

  閔玉蒼答:

  “介於可吃不可吃之間。”

  問他此話怎講?

  答曰:“此與愛惜寫過字的紙張之理類似也,聖人為把這款列入嚴禁之範疇。

  只是為了推廣重農重文之心,因此把同類事物的本質都制定了相似規則而已。

  所以禁吃牛肉本質上是一種仁善之心的體現。

  然而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萬物應該如對祭祀所用的草狗那樣,

  此話早被老子說破。

  試想,春蠶吐絲,使天子百姓均有衣可遮體,其功勞大於牛也,

  性命應該重於牛,但是烹飪它炸它吃卻無人為其喊冤?

  均嚴禁獵殺它又是為什麼?

  因為天地以人為貴,貴人賤畜乃情理中事,所用吃牛肉為達觀也。”

【原文】

杭州閔玉蒼先生,一生清正,任刑部郎中時,每夜署理陰間閻王之職。至二更時,有儀從轎馬相迎。其殿有五,先生所以蒞,第五殿也。每升殿,判官先進鐵彈一丸,狀如雀卵,重兩許,教吞入腹中,然後理事,曰:“此上帝所鑄,慮閻羅王陽官署事有所瞻徇,故命吞鐵丸以鎮其心,此數千年老例也。”先生照例吞丸。審案畢,便吐出之。三滌三視,交與判官收管。所辦事晨起輒忘;即記得者,亦不肯向人說,但勸人勿食牛肉,多誦《大悲咒》而已。

到任三月,忽一日晨起召諸親友而告曰:“吾今而知小善之不足為也。昨晚吾表弟李某死,生魂解到,判官將其生平作官惡跡,請寄地獄審定擬罪,再詳解東嶽。餘心惻然,將獄牌安放几上,再三目李。李自訴平生不食牛肉,作官時禁私宰尤嚴,似可以此功德抵銷他罪。餘未作聲,判官駁雲:『此之謂“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也。子不食牛肉,何以獨食人肉?』李雲:『某並未食人肉。』判官曰:『民脂民膏,即人肉也。汝作貪官,食千萬人之膏血,而不食一牛之肉,細想小善可抵得大罪否?』李不能答。餘知李素誦《大悲咒》,為陰司所最重,因手書『大悲咒』三字在掌上以示之。李竟茫然,不能誦一字。餘為代誦數句,滿堂判官胥役一齊跪聽,西方赫然似有紅雲飛至者。然而鐵丸已湧起於胸中,左衝右撞,腸痛欲裂矣。餘不得已急取獄牌加朱,放李獄中,腸內鐵丸始定,方理別案而歸。”

諸親友因問:“到底牛肉可食乎?”先生曰:“在可食不可食之間。”人問故,曰:“此事與敬惜字紙相同,聖所未戒,然不過推重農重文之心、充類至義之盡,故禁食之者,慈也。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語久被老子說破。試想春蠶作絲,衣被天子,以至於庶人。其功比牛更大,其性命比牛更多,而何以烹之煮之,抽其腹腸而炙食之,竟無一人為之鳴冤立禁者,何耶?蓋天地之性人為貴,貴人賤畜,理所當然,故食牛肉者,達也。”《子不語》


滄海一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頭幾天多方查閱,理解各不相同。芻狗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祭祀完了就扔了。道德經寫於兩千多年前,深奧難懂,只是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理解就有很多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特意的仁慈或不仁慈,它把萬物都像芻狗一樣看待,任由他興盛和衰敗。這種解釋符合道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思想,但是這麼解釋和後面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有些脫節。

古代志怪故事——閻王升殿先吞鐵丸

唉!天地愛拿誰當芻狗就拿誰當芻狗去吧,不想那麼多了。努力讓身心順應自然和諧愉快,過完自己的餘生吧。身心皆順應自然,並不是遁世修行,如果打了一天工,雖然很累,但想到給家人又做了一點貢獻,就會很高興,這也是身心順應自然的一種。佛說,人生在世,就像住在著火的房子裡那麼痛苦,有時候的確是,但還是快樂多。還是更喜歡道家經典,那種手攀北斗,腳踏霓虹的精神世界真是讓人嚮往,又難以達到。看了一點書,還是有收穫的,我最討厭單位開那種沒意義的長會,以前真是一種煎熬。現在,我的人雖然被禁錮在會場,我的思維卻衝破了屋頂,飛向了太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