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幣安向左,庫幣向右,兩種截然不同的DEX嘗試,誰更靠譜?


幣安向左,庫幣向右,兩種截然不同的DEX嘗試,誰更靠譜?

去中心化交易所一直是行業持續關注的熱點之一,並且隨著中心化交易所各類負面的安全、運營事件的頻頻曝光被不斷寄予厚望。

對於去中心化交易所而言,往往是安全性和流動性不可兼得,所以真的存在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嗎?


文丨風子


交易所的“去中心化拼圖”


當中心化的交易所弊病暴露以及競爭態勢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去中心化交易所逐漸成為交易所們的“最後一塊拼圖”。

公開信息顯示,幣安(Binance)、火幣、Coinbase、庫幣(KuCoin)、OKEx等知名交易所,都在開拓交易所金融核心業務,並把去中心化交易作為首要應用的金融場景。

2018年底,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宣佈收購以太坊去中心化交易平臺Paradex,其用戶可以通過Paradex直接交易數百個基於以太坊的數字貨幣。

2019年4月底幣安推出了自己的主網Binance Chain,趙長鵬曾表示,要將自己20%的時間放在公鏈項目上。而目前幣安鏈主要承載了幣安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另一家主流交易所庫幣打造的,嚴格地說不是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而是去中心化交易協議DSS(Decentralized Settlement Service)。

庫幣最近宣佈,該DSS在BTC、BCH、LTC等幣種之後,完成了ETH接入。ETH在治理結構上,與BTC、BCH完全不同,ETH的接入意味著庫幣這一基於第二層解決方案的DSS已初具雛形。

據TokenInsight統計,庫幣去中心化交易量超過市場總平均交易量,緊緊跟在幣安DEX之後。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困境


對於當下的去中心化交易市場, 庫幣聯合創始人Johnny Lyu有著清醒的認知,去中心化是未來的大趨勢,但目前去中心化交易體量極少,應用還不夠成熟。

Johnny Lyu所言不假。

當前交易所每日交易額超過10億美元,其中95%的交易發生在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僅佔5%。

整個去中心化交易所用戶規模極小,這個體量和中心化交易所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造成去中心化交易困境的原因在業內人士看來主要有三點:一是速度問題;二是交易深度;三是可用性。

比如要進入DEX交易,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有自己賬戶地址,且以太坊、EOS和TRON的DEX都不同,增加了管理成本。

同時,在鏈上撮合訂單,要忍受可能漫長的撮合等待,要忍受交易的確認時間,還有更糟糕的是,交易深度不夠,直接導致交易困難。如果對於交易速度和流動性有較高要求的交易者,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簡直是一種“折磨”。

最後是可用性,去中心化交易所與傳統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體驗不同,用戶要掌管要自己私鑰,如果打錯地址或丟了私鑰,意味著資產的損失。很一大部分用戶之所以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因為某些小幣種的交易需求。

總而言之,對於去中心化交易而言,其核心問題歸根到底是DEX的技術和應用場景的融合問題。


幣安DEX&庫幣DSS,兩種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


從設計角度來看,去中心化交易所必須實現兩個功能:一是實現用戶自行保管資產,在交易過程中無需信任第三方,也即是用戶擁有自己錢包,甚至無需在交易所註冊就能交易。

二是實現不同幣種的交易和結算,這就涉及到跨鏈互操作。

就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率方面,業界也出現了多種技術解決方案。

幣安通過打造自己的公鏈和DEX來實現了交易安全,但與基於EOS、TRON或ETH的DEX一樣,基於幣安鏈的幣安DEX只能原生支持BEP-2代幣,為了支持更多資產,幣安DEX使用公鏈資產錨定方式,發行了錨定的BTC、XPR甚至是各種法幣穩定幣,同時為了提高效率不再使用智能合約。

庫幣的切入點是技術創新。簡單來說, 庫幣的DSS提前將部分token進行預鎖定,通過鏈上的智能合約進行交易。區別於DEX目前使用 “中央限價訂單簿( Central Limit Order Book )” 模型,DSS採用的是支持 “報價請求(Request For Quotation)” 模型的系統。

從最終效果看,庫幣的DSS服務可以讓用戶無需將資產轉入中心化交易所,即可在鏈上完成交易,保證資產安全。目前,庫幣的DSS已支持BTC、LTC、BCH和ETH。

無論是幣安DEX,還是庫幣DSS,都實現了去中心化的安全和多幣種交易的剛需。但對比來看,兩者又各有優劣。幣安DEX的優勢在於品牌、運營和與中心化交易所的聯動。

幣安的品牌優勢無需多言,作為全球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其涉足DEX領域,一度被行業給予厚望,畢竟如果連幣安都無法推動DEX的普及,其他玩家更沒希望。

運營方面,幣安在推出DEX後開展了多樣化的運營活動,無論是讓Harmony等明星項目在DEX上開展交易競賽,還是推出IDO,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打新,都體現了幣安的用心和野心。

當然,對DEX促進最大的還是與幣安主站的聯動,今年6月幣安宣佈了DEX轉板計劃,準備在未來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從DEX挑選一個項目上線Binance.com,受這一消息刺激,眾多ETH或公鏈項目紛紛支持幣安鏈,在原有鏈之外,也發行自己token的BEP-2版本,去幣安鏈上佔個坑,萬一上幣安了呢?

與幣安DEX的熱鬧相比,庫幣的DSS相對沉寂,沒有那麼多運營活動和項目聯動,其優勢更多體現在技術層面。

第一個優勢是沒有“錨定”風險。

庫幣的DSS是完全通過原生區塊鏈來保證交易的安全,無需在新的鏈上進行錨定。

我們知道,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DEX均採用“錨定方式”作為互不兼容區塊鏈轉換的方法。但是這些系統需要一個可信任的載體或者多個載體實現(例如Liquid網絡)或者引入新的“錨定風險”層。比如幣安DEX需要增加一層幣安鏈,作為“中介”。

關於這個“錨定風險”,交易所技術專家Ben拿幣安DEX進行了對比。

幣安DEX需要用戶進行錨定資產。如果ETH和BTC在幣安的DEX進行交易,那麼必須在幣安鏈上生成相應用鏈上資產如BTC.B。交易者必須首先將BTC轉換為幣安鏈的BTC.B,而交易者無法確定是否每個BTC.B都得到了BTC強有力的支持。

因此,幣安DEX也就不是純粹的去中心化。當用戶希望換回自己真正的BTC和ETH時,這些資產仍託管在交易所,用戶面臨資產被盜或者交易所拒絕提供資金的風險。

第二個優勢是交易深度。

區塊鏈的第二層解決方案,就像我們用微信餘額給朋友轉賬那樣,雖然我和朋友微信綁定的銀行卡屬於不同的銀行,但是我們微信轉賬時無需通過銀行清算就能直接交易,非常便捷。

通過庫幣提供的DSS進行交易,不要求在區塊鏈上執行繁重的計算和操作。這種協議將速度和可擴展性進行了很大的提升,因為區塊鏈不需要去確認協議進行的每次操作。因此,庫幣的DSS直接接入庫幣的Ordrbook進行匹配交易,這種方式,相當於既保證了分佈式自主保管,又具有了中心化交易的高流動性。


幣安、庫幣、福布斯都看好的解決方案


幣安DEX運用了Cosmos的技術,而庫幣的DSS背後是波士頓的明星科技公司Arwen。

在國外,Arwen團隊名氣也頗大,團隊主要來自波士頓大學的工程師,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haron Goldberg是波士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終身教授。庫幣認為與Arwen這支卓越團隊合作,能夠保證去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快速開發迭代。

經過半年多的系統驗證、接口測試、迴歸測試,庫幣在今年4月宣佈完成Arwen的內測並正式上線。

而就在此前一個月,幣安發生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安全事故,大量投資者賬戶的API接口遭到黑客盜用,並被操縱購買了VIA幣種,其價格在數分鐘內上漲了10000%。同時,黑客大量拋售此前埋伏入手的VIA幣,致使其價格暴跌,投資者資產價值嚴重縮水。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有區塊鏈專家建議幣安採用Arwen技術,認為Arwen在安全性和透明性更佳。飽受黑客盜幣困擾的CZ專門發推特,回應稱幣安正在試驗使用Arwen。


幣安向左,庫幣向右,兩種截然不同的DEX嘗試,誰更靠譜?

Arwen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也倍受讚譽,《福布斯》(Forbes)雜誌評論認為Arwen兼顧了去中心化的安全性和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動性,稱這是一個兩全其美(the best of both worlds)的解決方案。

庫幣通過整合Arwen快速切入去中心化交易領域,推進全球化多元業務發展,而庫幣海量交易深度又為Arwen提供了真實的落地場景。

庫幣和Arwen的聯袂,和Coinbase與Paradex合作建立Ethfinex,火幣與Nervos合作搭建新一代金融公鏈動作類似,都是希望藉助於業界成熟技術,迅速佈局交易所帝國生態。

去中心化是未來趨勢已經明朗,但誰能引領這一趨勢仍需時間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