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雜亂、擁擠、破爛……

這是成都不少老舊小區

公共空間的真實寫照

為了讓老舊小區居民的

居住環境得到提升和改善

武侯區可謂是下了不少功夫

一起來看看!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昔日閒置地今日小公園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玉林北路社區


和苑小區始建於1985年,由於修建年代較早,小區存在功能區缺乏,景觀品質較低的問題,特別是小區中間2400餘平方米的公共花園更淪落為居民不願踏入的“孤島”。


2019年10月,在“黨支部牽頭、自治管理小組負責、監督小組協同”的脈絡下,新生的“和苑小花園”在為老院子悄悄增值的同時,也讓社區發展治理向縱深推進。


公共空間變成了小花園,鄰居們一邊曬太陽,一邊自發組建“育生活、和生活、樂生活、雅生活、安生活、愛生活”六支志願者隊伍,積極帶動居民參加“點亮我家小陽臺”“田園夢鄉”等黨建項目,構建公園場景讓小區更和美。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七道堰社區


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城市健身房”熱鬧非凡。清晨,這裡有太極拳、瑜伽晨練,上下午有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舞蹈活動,晚上還有綠道散步………72歲的廖啟芸婆婆每天都和老伴在這裡散步。


七道堰廣場原本是一片廢置的空地。2019年,圍繞“城市健身房”主題,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實施廣場亮化、美化升級打造,實現廣場與慢行步道、遊園綠地的串聯,打造出一個大型開放式健身活動空間,滿足了社區老人、年輕人和小孩的種種需求。


微更新小變化,讓老舊小區變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設計感,同時完善公共服務配套,重塑生活區域功能,提升小微空間人居生活品質,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體會到幸福。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主題樂園讓居民成治理主人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簇橋街道錦城社區


羅秀華是簇橋街道錦城社區的一位居民,離她家最近的是玲瓏郡小區門口的一處小廣場。但七歲的女兒經常抱怨“不想去!不好玩!”


錦城社區工作人員毛超介紹說,在社區“微更新”之前,居民們先進行了一場以“小小建築師”為主題的“熱身”。


最終,公共空間被分成了“自然認知教育”“創造性遊戲活動”兩個主題,青少年、家長和志願者親自測量、設計,將這裡變成了鳥類招引區、昆蟲餵養區、農作物認養區以及兒童沙池、戶外蹦床、親水活動區、滑梯和鞦韆、樹屋木屋等遊戲區域和設施,充分釋放了兒童的天性。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華興街道南橋社區


居民們特別懷念原來的“壩壩宴”。“微更新”特意利用閒置空間打造了600多平方米的“九鬥碗”壩壩宴廣場,開展“南橋家宴日”活動,既讓居民有場所開展壩壩宴,又增進了社區鄰里情。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長壽苑社區


利用對社區廣場重新佈局,設置了13個漂流讀書屋,放置了1000餘類、15000餘本圖書,同時制定《悅讀空間》公約,明確捐書、借書權利義務,設置漂流書屋心願牆,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龍井社區


“記憶文化館”成為了如今居民們最愛去的地方,講述老龍井的歷史講座更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往……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對社區品質不高、長期閒置、利用不足、功能不優的微型公共空間和老舊建築進行精細、精緻的改造提升,創造有地域特色和歸屬感的社區空間新形態,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喚醒社區文化記憶。”


“武侯區結合示範社區、示範小區創建工作,依託武侯社區發展基金會,開展春耕計劃、公益創投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形成‘專業團隊+社區草根’的合作模式,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發展治理新格局,形成了‘規劃先行+多元參與+文化共鳴+持續更新’長效化機制。”


——武侯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


2019年,武侯區在社區治理中

共啟動38個社區“微更新”項目

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花太多錢

而是通過一個個

“溫柔細心”的“小手術”

用小而美的改造方式

創造有地域特色和

歸屬感的社區空間新形態

推動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與利用

喚醒社區文化記憶

為居民帶來身邊的一個個 “小歡喜”


有一種“小歡喜”,叫做住在武侯老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