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百度李彥宏:10 億用戶,20 年鏖戰

2020年1月1日,是百度創業20年的日子。

在百度官方發佈的20週年大事記中,2019年選取了兩個點:一個是百度用戶規模超10億;另一個是人工智能專利申請中國第一。

創業20年,李彥宏以用戶規模10億,而不是營收1000億來定義百度這家公司。他在百度Q3財報信中說:"百度是一家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公司,我們還構建了中國領先的以知識和信息為核心的移動生態。"

QuestMobile發佈的《 2019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報告》對此做了驗證:目前僅有百度、阿里、騰訊三家公司用戶規模超10 億。

雖然如今2800億左右的百度市值與阿里、騰訊萬億元市值相比落後很多。百度也因此飽受質疑和詰問。但是10億用戶之於百度來說仍意味深長——這可能是百度鏖戰互聯網20年的一個終章,亦可能是百度決戰AI的序曲。

百度,這家曾經擁有著硅谷創新光環的互聯網企業,正在負重前行。特別是經歷了近兩年高層大換血的艱難磨礪與折騰,百度從內到外已經改變太多。有人說,百度還是那個能打的百度,李彥宏刷新百度就如同納德拉刷新微軟。但很顯然李彥宏要難得多。

好在李彥宏堅持技術,沒有在研發投入上,少一分錢。也因為此,百度的第二條成長曲線——人工智能,才現出雛形。

在過去的20年裡,李彥宏帶領的百度是如何贏得10億用戶的?而以10億用戶為開端,未來10年,他還能創造什麼?

10億用戶 20年鏖戰

"搜索是百度的根基,是百度的核心價值。在過去的將近20年,百度搜索一直專注於滿足用戶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的需求。是對用戶的關注和對核心技術的持續投入,構築起我們的競爭壁壘,保持著百度搜索的領先地位。"百度第二季度財報發佈,李彥宏給全體員工的內部信中,以近5年少有的濃重筆墨強調百度搜索的重要。

因為在搜索引擎市場,在持續不斷的競爭中走過將近20年的時間,依然硝煙瀰漫。平均一到兩年,就有新的挑戰著磨刀霍霍衝到百度面前。

2019年11月27日,剛剛上任不久的今日頭條CEO朱文佳發表演說,他將百度歸為第一代搜索引擎,而頭條搜索則為第二代搜索引擎。朱文佳和他的頭條搜索目標直指百度,如同當年的360搜索和周鴻禕一樣。

2012年8月16日,360綜合搜索上線。憑藉360瀏覽器的入口攔截,短短5天,它就在用戶幾乎無感知的情況下,迅速截下10%的搜索市場份額,成為僅次於百度的國內第二大搜索引擎。對此,百度8月28日晚間展開反制,3B大戰從此開始。雙方從微博上的公關戰到法律上展開訴訟,大戰將近2年時間,360市場份額卻始終沒有超過20%。

實際上,自2009年李開復離開谷歌中國、2010年穀歌正式退出中國以來的10年間,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從來不缺競爭。谷歌走後,中國搜索市場曾先後迎來了微軟Bing、搜狗、360搜索、神馬搜索等等。百度的競爭對手不僅如過江之鯽,而且阿里騰訊也是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攻擊。

可以說,中國搜索市場一直不缺開放的競爭,缺的是有競爭性的結果。10年來,百度始終佔據著7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百度在搜索市場(含移動搜索)的份額依然高達72%,特別是在移動搜索市場,百度佔據了84.6%。

2019年8月8日,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在參加媒體溝通會時,對字節跳動進軍搜索引擎業務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平曉黎表示,搜索面對的是上億級的網頁庫和內容庫,而信息流是從十萬、百萬的內容庫裡去推薦內容,且內容比較標準化,因此搜索和信息流需要處理的數據相差好幾個量級,搜索在處理更加複雜的東西,兩個產品是高度相似,但還是存在不同。言下之意是,今日頭條從信息流往搜索切,並不容易。

除開競爭,百度自身在從PC轉移動的過程中,也非常艱難。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候,百度將搜索快速從PC向移動轉移。2015年,百度移動搜索流量超PC;2016 年移動收入超PC,百度股價衝上200美元。那時候,百度認為打贏了移動之戰,但其實不然。

當時的百度認為,搜索引擎應該是開放的生態,百度只需要把搜索框開放給UC瀏覽器、QQ瀏覽器、火狐瀏覽器等即可,用戶和流量來自哪裡不重要,百度不那麼需要做一個手機百度App,讓用戶打開App來搜索。

但事實證明,整個移動互聯網,就是以超級App為中心。百度沒有堅決地做自己的移動搜索App的後果就是瀏覽器的要價越來越高,而且隨著QQ瀏覽器把流量導向搜狗,UC瀏覽器把流量導向神馬,百度自主可控的流量受到很大擠壓。

2016年底,百度確立"搜索+信息流"雙引擎戰略,以手機百度App(後改為百度App)為移動端超級入口,夯實移動生態。也就是說,百度從過去將搜索框開放給其他移動APP,迴歸到自己做一個超級移動APP,即百度App。這也是李彥宏在內部稱的"端優先"的戰略。在跟管理層戰略對齊時,李彥宏解釋說:"在移動時代,靠百度一家已經拖不起整個開放生態。"

自從百度開始圍繞搜索,重建閉環的移動生態——在搜索框之外開始重視信息流(即內容)的呈現,企圖實現"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轉變,在此戰略之下,百度做了百家號;為用戶提供內容服務的同時,百度希望能滿足用戶"一搜即得","一看即得"的需求。因此百度又做了智能小程序,用戶在百度App搜了信息,打開小程序即可下單,完成購買。

百家號把原本只在微信、微博分發的內容,重新連接到百度;智能小程序把原本分散在各App商品和服務,重新連接到百度。今天,你打開百度App,可以看到來自微博的內容、知乎的內容,小紅書的內容。而更多內容和服務的接入,增強了百度App的粘性,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3年移動互聯網鏖戰,百度不易。根據百度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報,百度App日活已達到1.89億。而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底,今日頭條的日活已經跌至1.15億,呈現負增長趨勢。據百度內部人士透露,百度App的信息流時長,與今日頭條不相上下。而流量而言,早已超過今日頭條。

爭奪用戶從來沒有容易之說,更何況百度在各個領域面臨的都是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除百度App之外,比如百度地圖、百度網盤這些如今已經擁有數億用戶的產品,都曾遭遇過巨頭間的交鋒。

百度李彦宏:10 亿用户,20 年鏖战

地圖之戰亦是幾經起伏,2013年百度地圖移動端宣佈免費,碾壓高德,致使這個誕生於2002年的地圖老廠不得不於2014年賣身給阿里。2014年,正值俞永福擔綱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收購高德後便兼任高德地圖總裁。

不得不說,俞永福是名悍將,僅2年後,便喊話百度,稱高德已經在用戶量上超越百度地圖。2012年10月17日,高德、百度地圖24小時內唇槍舌戰四個回合。百度公開發表回應稱,3月份高德地圖Appstore的介紹裡顯示,3.2億用戶正在使用,9月底用戶數已經達到7億。"中國網民總數7.1億,按這個速度測算,保守預計到明年今天,火星用戶都得裝上高德地圖。"

後來的3年,高德地圖與百度地圖之間的廝殺就沒有停過。為了爭奪用戶,高德拉來了從林志玲到郭德綱等一系列明星做導航語音,百度則不斷提升小度語音導航能力。百度和高德兩強爭霸數年,雙方每年都要投入10億元以上的資源用於競爭。當然夾雜其間的,還有騰訊地圖、搜狗地圖、谷歌地圖以及即將上線的美團地圖等等。

在不久前的2019百度地圖生態大會上,百度地圖開放平臺業務負責人在演講中介紹,百度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次數已突破1200億次。其中,百度地圖智能物流引擎每天支撐著全國一半左右的快遞運單量。圓通、京東、中通、韻達、順豐等國內主流的物流企業均調用百度地圖的位置服務。

在網盤領域,百度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坐穩老大位置的,相反,百度是個後來者。這個圈子早就有了,華為、新浪、迅雷、Dropbox、酷盤、金山快盤、115網盤等等,後來又有了騰訊微雲、360雲盤、網易。周鴻禕曾信誓旦旦:"360雲盤無限空間,永久免費,直接玩命兒。"

2019年11月30日,網易網盤正式關閉了產品獨立入口與第三方登陸功能,僅保留網易郵箱內的功能模塊。這意味著,網易網盤作為一個獨立產品,已經停止服務。而如今,在大容量網盤市場,百度網盤則幾乎成為了用戶的唯一選擇。

最初為了網盤,百度曾不惜投入百億以上資金,在李彥宏老家山西陽泉建立了計算中心。這是對其他玩家的致命一擊。後來,有一次李彥宏偶然談到網盤一事,他如此解釋百度的一家獨大:"大多數公司都進不去了(關了),我們依然保證客戶自由登陸,為什麼我們能做到如此,因為我們存儲的成本低,網盤是個虧錢的業務,我玩得起,你們玩不起,那我玩了。"

李彥宏為人淡泊,說話時泰然自若,缺乏鼓動人心的言辭。他幾乎從不坦露心聲,人們很難看到他的野心和企圖,他也很少評價別人,更絕少表達不滿。可能正是這種冷靜,令其出手果決。不僅是對於手百的轉型,地圖、網盤的大手筆投入,還是對於91無線的收購、用去哪兒換股攜程、創立並持續支持愛奇藝,均是如此。

當年負責百度投資的副總裁湯和松說:"Robin不是外向、激情、奔放的性格,他比較理性,有原則,非常easy going,我們都願意跟他講事情。我最欣賞Robin的一點是,無論是怎樣的項目,他的前後邏輯都完全一致,說話算數,這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非常難得。"

愛奇藝在長視頻領域的競爭投入更是巨大,它面對的是騰訊、阿里,燒錢是常態。但因為李彥宏的堅持,百度始終佔住了移動搜索、地圖、網盤、長視頻(愛奇藝),擁有了多個超級入口,可以服務10億以上的用戶。百度地圖、百度網盤、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百度學術、寶寶知道,這些都不掙錢,但是百度搜索之外的"護城河"。

百度那些不掙錢的產品,為百度大生態源源不斷的輸入內容。比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百度經驗、百度學術、寶寶知道六大知識類產品,目前已經積累了包括文章、視頻、評論回答等形式的10億條以上內容。其中,百度百科成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擁有1600萬個詞條;百度知道成全球最大的互動問答平臺,累積問答數達到5.5億;百度文庫的文檔數超5億。

過去20年,百度持續投入,構建起中國最大的以信息和知識為核心的移動生態。半是生意,半是使命。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人人車創始人李健(原百度產品總監)說:"百度和外界看到的不一樣,它心懷善意。我們最初做搜索時,的確是為了消除信息鴻溝,讓人們能夠更有效率地獲取信息,瞭解大量知識,這始終是百度的使命。二十年來,通過百度,我們可以找到文字、音樂、視頻等大部分需要的內容,百度很好地滿足了一個網民對於互聯網的需要。"

百度早期把使命定義為,"讓人們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Robin認為,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信息的不對稱是最大的不公平。確實,如果所有人都能接受同樣的信息、知識和機會,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會縮小,也就幫助保障了社會公平,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好像肩負著重大使命,這驅動著我們不斷前進。"一位百度創業初期的員工說。

技術流產品:得失之間

在2019年兩會期間,有記者問李彥宏:" 有人說百度被落下了,您是不認同的,對吧?" 李彥宏對此表示:"我們還是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吧,有些機會是屬於我們的,有些機會是不屬於我們的。不可能每個機會都屬於百度。"

記者進一步問李彥宏:" 哪些機會是不屬於百度的呢?" 李彥宏想了想回答道:" 就是技術含量沒有那麼高的,我們做起來就相對困難一點。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像無人駕駛汽車,像智能助理、智能音箱,這些是百度比較擅長的。"

技術信仰,生而不同。這是李彥宏的百度的特質,這也決定了百度的產品特質。

1999年,李彥宏在硅谷看著美國企業的起起伏伏,很興奮,於是就在寫代碼之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硅谷商戰》。事後,他特意強調過,"我用中文寫的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多少量,更多的是像日記一樣記錄下來以備將來自己參考"。

很多年以後,李彥宏的案頭一直放著這本書,每當百度遇到困難時,他都會不自覺地翻翻這本書,"我都去看一看我今天遇到的問題在過去、在美國、在硅谷是不是有其他的公司遇到過。"

李彥宏對硅谷的情結,就是對技術創新的執念。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評價李彥宏時說,2000年他創建百度的時候,谷歌已經非常龐大了,百度卻堅持做更懂中文的搜索創新。

2000年左右,不少中國互聯網公司上市,但由於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公司的股票都跌到1美元左右。恰好那時出現了救命的電信增值服務——彩信業務,只要去做就會帶來大量收入,多數互聯網公司都蜂擁而入,但只有百度不做。

"Robin認為我們要保持專注。我認為這個決策是對的。"李健回憶說,"我們那時和谷歌的競爭非常膠著,有一大堆要做的事,我們守護的是更龐大的事業,沒有必要分散精力做其他的。在我看來,百度對快錢的忍耐力非常強,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網絡遊戲最火爆的那幾年,許多網絡公司紛紛入場做遊戲,把極高的研發人力成本投入到遊戲。早期幾乎像搶錢一般,做了就有幾十億的收入,不做就沒有,但百度仍然沒有跟風去做。李彥宏有次專門提到遊戲,他的結論就是不做,"因為做遊戲與我們的使命無關,我們應該放棄一些機會,那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整個PC互聯網時代,是技術驅動的百度的黃金時期。2003-2012,是百度產品創新力爆棚的10年,每年一個爆款。2003年,百度MP3搜索上線,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音樂搜索引擎;同年,百度貼吧上線,開創web2.0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區;2005百度知道上線,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動問答平臺;2005百度地圖上線,中國第一個面向全體網民的互聯網地圖;2006百度百科上線,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2007百度視頻正式上線,開創國內視頻搜索先河; 2009百度文庫上線,打造領先的文檔和知識服務平臺;2010創立愛奇藝,開闢視頻內容新賽道;2012百度網盤上線,成為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個人數據服務平臺。

隨著2012移動大潮的興起,百度用戶層面的產品創新,走入低谷。一直以來,搜索技術都被定為基礎服務性技術,而非應用層。但不幸的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10年更多的是應用層面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百度不太擅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百度可能存在兩種思維,一種是為了迎合移動APP的大潮,不得不做了一些圈層應用;一種是繼續圍繞底層技術邏輯展開產品及應用的推廣。前一種思維並不成功,比如,百度曾希望糯米網、百度外賣和百度地圖、直達號組成O2O平臺,構建 "新百度"商業帝國,然而卻沒有做成。到今天覆盤,百度的O2O戰略是對的,遺憾的是,缺乏打贏O2O之戰的領軍人物,也缺乏相應的組織能力。

百度App、百度網盤、百度地圖等相對成功的產品,以及後續的信息流、百家號、智能小程序,更多的是來自於第二種思維——圍繞底層技術邏輯,圍繞搜索核心做創新。搜索本質上就是機器在試圖理解人想要的東西,基於此做底層技術研發,再由底層技術驅動產品開發,最終通過產品獲得用戶。

比如百度App實現"搜索+信息流"雙引擎,僅不到一年時間,日活突破1個億,如今兩年突破2億,超過了同為信息分發但做了五六年的今日頭條。還是因為信息流業務,是基於用戶標籤+推薦技術,這恰恰是百度擅長的。

互聯網地圖,也是數據和技術驅動的產品。在百度大腦AI技術的支撐下,百度地圖實現了信息獲取、數據採集、數據生產和動態修正全流程AI化,重新定義了地圖數據生產流程。——數據越豐富、精準,算法越好,導航用戶體驗就越好。

而領先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實現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今年,百度地圖上線了全球首個地圖語音定製功能,只需用百度地圖App錄製20句話,最快20分鐘即可生成屬於自己的專屬語音包。這是AI技術驅動產品創新的典型。在過去,一個明星語音導航,需要在專業的錄音棚,錄2000句話,然後花2個月的時間進行合成。但是現在,定製語音導航,成為人人唾手可及的事情。據悉,上線3個月的時間,已有超百萬用戶通過該功能錄製了自己的專屬語音包,其中包括150多位明星、電臺主播和網紅博主。

體現到百度網盤上,可基於百度的圖像識別技術的照片搜索功能,智能地識別用戶在百度網盤中的圖片內容。5G時代,顯然會帶來圖片內容數量的進一步暴增,這個功能極大的方便了用戶在海量照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照片。

同樣,在AI的加持下,百度輸入法離線語音識別準確率達到在線語音識別效果,百度輸入法月活已達4億、日均語音請求量峰值已突破6.2億次;百度翻譯已經可以翻譯30多種語言,700多個不同的語言方向可以互譯。

底層技術加持現有百度產品並獲得用戶的路徑,帶有很強的穩定性,因為只要技術和產過硬就會撬動用戶唯一性的選擇。這可能也是百度20年來一直在自己優勢產品領域保持壟斷性優勢的原因。

但是,這一路徑最大的劣勢就是,造就的產品多為工具型產品。百度如此,實際上支付寶、360產品等都是如此。作為工具型產品,支付寶也一度焦慮:用戶使用頻次、用戶使用時長和用戶粘性,也折騰過社交,搞校園日記、搞生活圈,最後均無果。

工具型產品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很容易引起用戶吐槽,同時又很難讓用戶喜愛。用戶使用工具型產品時,都是期望產品能解決某一個問題,解決了就走了,就像你很難對一把菜刀產生情感,更不會去感謝一把菜刀,除非你是廚子。一旦工具型問題沒有解決,用戶就會厭煩,並將這種情緒擴大化。大家對工具型產品的包容度,可能不如社交產品的1%。但人們對工具型產品的需求度,卻和社交產品一樣。被需要、很難被感動,這就是工具型產品的宿命。

這20年來,李彥宏成功的地方是,擁有搜索技術專利,在沿襲谷歌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成功地做出了符合中國市場的創新工具型產品。他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這也與其自身的技術背景及技術執念相關。目前來看這些還遠遠不夠,在新的產品時代,李彥宏必須帶領百度真正走出工具型產品困境,而非移動應用的嫁接式成長。

縱觀歷史,工具型產品兩個出路:一是把自己變成非工具型產品,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Instagram了,成功地從一款圖片濾鏡工具蛻變成圖片社交產品;二是把自己變成所有產品的底層工具,讓自己成為眾多場景延伸的底層支撐,比如谷歌的Android系統,亞馬遜的Alexa。

百度該如何做?李彥宏再也不想模仿任何人,他想要的是刷新一個時代。

AI降維,下一個10億用戶?

"17年前,百度用搜索引擎分發信息的方式,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現在我們怎麼能夠防止在AI時代因為技術的不平等導致人們在生活、工作各個方面變得越來越不平等?"這是李彥宏2年前提出來的思考題。

而他思考這個問題的基礎是,他認為:移動用戶紅利期結束,技術紅利期即將來臨,移動互聯網只是前菜,AI才是主菜,在AI時代,企業需要轉變思維,從Think Mobile 到Think AI,從Mobile First到AI First,而AI思維意味著必須基於萬物互聯,來重新思考公司的戰略。

"所有現在大家在手機上做的事情,如果重新用AI的方式來做,我認為就是降維攻擊。"這是李彥宏的觀點。從目前市面上看到的百度表現,其降維攻擊的方式可歸納成三個方面:

第一、 用語音交互代替觸摸屏。百度副總裁、SLG總經理景鯤說:"這是一個特別底層的革命,而且這個革命是一個歷史上不可逆轉的革命"。語音交互作為基礎工具,將被逐漸應用到智能硬件、自動駕駛汽車、消費級機器人等諸多場景中。

第二、 硬件+軟件+服務,三者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如果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其實大多數時候,只要關心軟件做成什麼樣就可以了,而不太需要知道軟件是跑在一個什麼樣的硬件上。但是在AI時代,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再是真的了,我們要更多地去關注軟件和硬件的結合處能夠有哪些創新。

第三、知道用戶想要什麼。李彥宏在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信裡重點提到了一個數字:"我們的搜索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首條滿足率由上一季度的51%提升到56%。"這被理解為,百度搜索更知道用戶想要什麼。李彥宏對此也很驕傲,屢次在公開場合提到這個數字。

基於以上三個AI思維方向,李彥宏將重構移動生態,夯實移動基礎。所謂的"生態"內涵與移動時代相比也大有不同,不僅有小程序的服務閉環,更有底層系統的支撐,和無限場景的拓展。

在AI時代,百度所能獲得的用戶規模,將遠遠大於移動互聯網,這也是百度下一個10億用戶的出發點。

百度李彦宏:10 亿用户,20 年鏖战

小度智能音箱可以說是百度AI思維的產物,它激活了家庭應用場景,是語音交互方式達成的一個典範,讓原本沒有被互聯網覆蓋的老人和兒童,都成為智能時代的新用戶;它更是硬件+軟件+服務的創新體現。

預計2019年全年,小度音箱的總銷量將達到1000萬臺,阿里的天貓精靈用了20個月累計銷量才突破1000萬臺。兩年前,百度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帶屏的智能音箱,早於百度起步智能音箱的亞馬遜、谷歌,在帶屏音箱上卻成為了百度的跟進者。目前,百度在帶屏智能音箱市場居於全球第一。

小度音箱存在的基礎是,百度於2017年1月發佈的DuerOS系統(現稱為小度助手)。小度助手的目標是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小度助手類似於iOS,iOS上的APP Store,有點像小度助手上的Skill Store, APP Store有兩種變現方式:打造付費技能,或是技能內付費,同樣在Skill Store上也會有這兩種方式。

目前小度助手有3.3萬名開發者,2400多個優秀技能,生態非常活躍。百度內部人士透露,現在已經有開發者辭職創業,專門為智能音箱開發應用。小度音箱全球銷量也僅用兩年時間,超過了小米、阿里、谷歌,僅排在亞馬遜之後,而亞馬遜推出Alexa語音系統的時間早在2014年。

景鯤稱,小度助手就是未來百度的搜索和信息流,是家庭中搜索的自然延伸。用戶原來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獲取信息,但其實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是不分時間和場合的,可能在車裡或家裡。"我們打開這個市場,發現跟我們的主營業務關係非常強,所以百度在智能音箱上持續加碼,就是因為它是主營業務的延伸。"景鯤如此表示。

小度助手將可能帶來三個階段的商業故事:

第一階段:小度是搜索和信息流的延伸。一次語音交互即是一次搜索,小度音箱把搜索入口拓展到新場景+新人群,成為用戶在家庭場景下的信息獲取中心,解決用戶對內容、服務獲取的需求。搜索和Feed廣告、會員服務、付費訂閱等現有的成熟商業模式都可以順利轉移。比如,當前帶屏幕的智能音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屏幕提供的內容更加豐富之後,可以像視頻網站一樣選取優質內容進行付費。

第二階段:小度音箱成為家庭的信息終端,是家庭中的"手機"。小度逐漸侵佔用戶在家使用手機的時間,成為新的媒介,再成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最終將以極低的門檻,滲透到老人和小孩以及下沉用戶。手機的大部分功能,小度都可能實現、甚至覆蓋和替代。這一階段的變現,除廣告、會員付費等商業模式外,內容付費、訂外賣、叫車、購物、快遞等服務連接,將創造GMV,帶來更多元的收入模式。

第三個階段:小度助手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入口及底層操作系統。小度助手作為操作系統/平臺,將連接多邊,開放共生,形成規模巨大的經濟體。此時,我們將看到新的10億級用戶、100億級設備連接、千萬以上的開發者湧入、海量的應用被不斷推出,形成繁榮強大的生態。萬物互聯時代,數百億級智能設備被"喚醒",新物種被創造,新產業誕生,其所帶來的商業前景將遠超移動互聯網。百度可能又要將自己推向市場領先者地位。

這些看似僅是合理的推演,而實際上卻正在發生。

與蘋果系統的封閉不同的是,小度助手正開放給其他手機、電視、冰箱等諸多硬件廠家使用,進駐了41個國家、700多個城市,設備激活量從1億躍升到2億僅用了半年時間,今年6月份則達到了4億,其中小度語音平臺已接入智能家居廠商329家。今年9月份小度助手語音交互超過42億次,是去年同期的4.5倍以上。

小度音箱及小度助手(DuerOS),是百度技術底層邏輯做產品的延伸,但可以顯見,它更大的意義是,李彥宏為百度找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李彥宏想改造的不僅是移動端的入口,他更大的野心是,改造萬物。與小度助手DuerOS系統一樣,百度另外還有兩個底層平臺,百度大腦飛槳平臺和自動駕駛Apollo平臺也在飛速發展。

百度大腦對外全方位輸出超過228項AI能力,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李彥宏曾在公開場合毫不謙虛地表示:"今天大家在使用各種各樣的App、使用各種各樣的電器、使用各種各樣的設備時,背後很可能是在調用百度大腦的能力,只不過外表的品牌沒有使用百度品牌而已。"

百度還在造"芯"。"崑崙"芯片,據說是中國第一款全功能的雲端AI芯片,可適用於語音、圖像、自動駕駛等等方面,算力強大,而且它是可編程的,也非常的靈活。這其實也印證了李彥宏的另一個觀點,他認為:在AI時代,算法比數據更重要。當然前提是,百度已經擁有10億用戶數據,足夠餵養AI的演進。

在最近召開的第二屆崇禮論壇上,李彥宏在做主題演講時認為,過去十年是"互聯網經濟"時代,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標籤。兩種經濟形態的差異將在人機交互、產業智能化、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充分展現。李彥宏認為,隨著智能經濟的發展,未來人們對手機依賴會逐步降低,取而代之的將是無處不在的智能屏幕、智能音箱等新形態終端。

李彥宏熱衷於關注基礎科學,從2016年開始他就發起了"未來科學大獎",每年捐贈100萬美金以上獎勵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至今已舉辦了4屆,比如今年獎勵了堅持花幾千億建大型高能粒子對撞機的中科院院士王貽芳,王貽芳因與楊振寧持相反意見而鬧得沸沸揚揚。在這項大獎的捐贈人名單裡面卻鮮有當今熱門的互聯網企業家。

在百度內部的一次投資討論會上,高管們對是否投資一家美國技術性企業爭論不休,當時一位高管問李彥宏:"如果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去出一個高價收購它怎麼辦?"李彥宏回答:"不用擔心,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收購技術公司。他們會收購產品,他們會收購用戶規模,他們會為收入付費,但是他們不為技術付費,只有百度願意為技術付費。"

百度李彦宏:10 亿用户,20 年鏖战

2012年10月,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餘凱向李彥宏推薦了今年獲得圖靈獎的深度學習之父Geoff Hinton。百度打算和對方籤三年合同,由於有另外兩家公司也對Geoff Hinton感興趣,因此需要在網上拍賣,由三家公司共同競標。原百度副總裁湯和松代表百度參與了這場競標,"我第一個出價,半小時後另外一家必須跟,至少加價100萬美元,如果沒人跟,那我們就勝出。連續拍賣了兩天,競價飆到3900萬美元的時候另一方退出,後來我們瞭解到退出的公司是微軟,我們又領先出價了幾輪,最終他被另一家公司收購了,那家公司後來我們知道是谷歌。"

在那時中國互聯網公司裡,百度是屈指可數的願意為真正的技術人才買單的公司。當初Geoffrey Hinton還沒有今天這麼知名,直到今年他獲得了圖靈獎,大家才知道了他的價值。

"百度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李彥宏在今年不同的場合,都在重複這樣一句話。李彥宏深信,人工智能是技術起家的百度的菜。而從底層技術的泥土中再度發育的百度,又豈止10億用戶?

它可能將變得比搜索時代更強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