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經文是宣說“知病”和對治法,知病即思維病。上章老子說“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老子入濁世宣說正法,濟世救人。

老子宣說的道易知易行,但世人並沒有理解,更沒有行道。這是為什麼?老子入玄同大定,玄照世人的心流,覺知世人的心流是紊亂的

,自以為知道自己的方向,實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世人的人生是無方向的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世人患了一種極為可怕的思維病,老子稱為“知病”。老子站在智慧的高山頂上,看到世人無法擺脫思維病,因此“不能知、不能行。”世人一旦擺脫了這種可怕的思維病,就一定能夠入大光明道。

世人的思維模型是從分別性出發,逐步走向無分別性這個過程就是概念提煉,或者稱理念化。大腦的理念化分為三大步。以物質世界的認識過程為例,第一步是認識具體的實物,比如牛、馬。第二步是從牛馬上升為動物,第三步在上升為物質。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物質涵蓋動物,動物涵蓋牛馬。理念化是思維的核心,大腦沒有理念化的能力就失去思維的功能,也就是說,理念化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理念化就沒有思維。從精神世界來看,理念化第一步是物質世界,第二步是善惡,第三步是道。物質世界本身是精神世界的第一層,“物質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只是最初級的部分。

世人以為自己心中的物質世界是獨立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實際上物質世界是心中的物質世界,也可以說是“物質世界的影子”。我心中的你永遠是我心中的你,不是你本身。我心中的物質世界永遠是我心中的物質世界,並不是物質世界本身。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認識有差別性的認識和無差別性的認識二個層面。牛不是馬,就是牛與馬有差別性。但動物這個理念已經過濾了牛馬的差別,而呈現無差別性。這個無差別性是相對的無差別性。獲得無差別性就是抽象、歸納的思維能力

理念化過程得出一個結論,人的大腦一直在進行抽象、歸納,也就是一直在進行從差別性向無差別性過度。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物理學研究物質運動,但不再研究動物和植物,更不研究牛和馬,物理學研究更普遍的規律和法則。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數學不再研究物質運動,只研究數字的規律和法則。生物學是對動物學、植物學的超越,物理學是對生物學的超越,數學是對物理學的超越。生物學的法則和規律適應於動物學和植物學,物理學的規律和法則適應於生物學,數學的法則和規律適應於物理學。

老子的道學站在更高峰,研究更普遍的問題。黑格爾認為思維的高度是以問題的普遍性決定的,希臘哲學的可貴就是對普遍性問題的熱忱。老子道學研究的問題就是超越差別性和相對的無差別性,進入絕對的無差別性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問題的普遍性愈高,問題的價值愈大。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思維的站位愈高,視野愈廣,愈能關注更具普遍性的問題。一句話,誰能發現最具普遍性的問題,誰就站在思維的最高等級。

過濾差別性是思維等級升高的唯一特徵,不是答案的對與錯,而是問題的普遍性的高與低才是思維等級的衡量標準。提出更高等級的問題就獲得了一半的正確的答案。分析大米營養成分的人肯定比一個數米粒的人思維等級更高。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希臘哲學家問:最普遍的問題是什麼?Logos!老子抓住了思維的本質,問:人面對的絕對的無差別性是什麼?思維就是一場差別性和無差別性之間的競爭人類文明的能否前進正是人類的思維能否從差別性走向無差別性

此章經文極為重要,是老子第一稀有的認識論揭開了世人的思維病的秘密,是理解《道德經》奧義的認識論基礎。不能理解老子此章的經義,則整部《道德經》都無法窺見稀有密意。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第二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段: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段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經文: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一種知是知差別性,另一種知是知無差別性。分別男人和女人是一種知,不分別男人和女人(莊子:直且為人)是另一種知。世人的知陷入知差別性,就不知無差別性。如同只知男人和女人,不知人;知牛和馬,不知動物。知差別性很有價值,可以獲得具體的某種知識。知無差別性更有價值,可以知道更高等級的知識。

經文:知不知,尚“不知”就是思維過濾差別性,獲得無差別性“知”(第一個知)就是聖人的玄照,覺知“無差別性”,最高的無差別性就是道。道是絕對的無差別性,世人的動物、物質還是相對的無差別性。所以說“玄照絕對的無差別性是至高無上的知。”尚即至高無上的思維形式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經文:不知知,病。全文應該是“不知‘知不知’,病。世人只有肉眼和淺思維,沒有聖人的道眼和深思維(玄照力)。世人如在水面划槳,沒有探知水底;聖人如同船伕,一杆到底。世人只知差別性,不知無差別性。這是思維疾病。

病是指思維疾病,病症就是隻知差別性,陷入人我分別,從而不知無差別性,人我一如。只知人我分別就產生爭而失去萬物的本性(和)。世人爭鬥不已的病根不是其他,而是思維疾病。

如何理解《道德經》“知不知,尚;不知知,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