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喜洲古鎮,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大理古城北端,離古城約十八公里,是坐落於蒼山五臺峰下的平原壩子。喜洲龍湖,是洱海海舌西面海灣的向南延伸部分。它是今喜洲古鎮東面城北、城東、沙村、翔龍(上湖坪)、中和邑(白塔坪)、河矣城、金圭寺諸村間瀦水形成佔地千畝的湖泊。傳說紅龍在此得道,佑護四方百姓,故得名。

幾回夢迴龍湖,我夢中的龍湖神奇美麗。

龍湖西接蒼山萬花溪水,湖水通過十八大溝與洱海相連,兼有淨化水質、調節水位、通航之利。龍湖湖水清澈,水草豐茂,湖中散佈蟹嶼螺洲,周環綠柳,四圍香稻,魚鳥棲息,村舍倒映。環湖一帶,人文蔚起,人傑地靈。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喜洲古鎮以東諸村命名幾乎與龍湖有關。喜洲古代名人,如明朝的楊士雲號“九龍真逸”、何邦憲號“龍津”,清代的楊紹霆號“龍池”、趙甲南號“龍湖居士”(著有《龍湖叢稿》)……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因為大家都是從龍湖走出來的,龍湖在他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他們魂牽夢縈。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龍湖古為水上交通要道。湖畔古渡口有二:一在城北村之南(直達喜洲市坪街),一在河矣城龍津橋。單說龍津橋上的拱橋洞,稱鳳眼,大帆船可從下通航。漢武帝開通西南夷道,置葉榆縣(縣治為今喜洲)。今人何庸《鳳眼集市》寫道:“鳳眼集市南與澤湖航通龍尾石橋城,北通鄧賧詔西湖。遠赴騰越、驃國、走夷方。近走茶馬驛站到緬寧、下雲州、四山五嶽收春茶,山間鈴響馱青茶,裝滿鳳眼滿船艙,一片繁榮客商忙。土布、青茶渡金江,銷達蜀州西昌壩,會理生絲又迴轉。四面八方匯鳳集,買賣喧鬧聲、商家暗語聲、船家議價聲,沸騰在船艙,盪漾鳳龍湖,熱鬧繁華,河蠻賈客,喜於心懷!”南詔《德化碑記》曰:“越賧天馬生郊,大利流波濯綿。”可以想象,漢唐時期,龍湖東洱海西河矣城商來客往貿易的繁華之景。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萬丈文光輝雁塔,千重墨浪漾龍湖。”說的是龍湖雁塔人文之景。湖西南角的城東村東邊田地中,曾建一挺秀之雁塔,名“文豐塔”。此塔依西安雁塔制,足與崇聖寺三塔媲美。傳說三塔頂上金雞羨文豐塔玲瓏秀麗,遂起喜新厭舊之念,棄三塔棲此,明萬曆年間地震,塔頂傾圮又歸去,留下了“金雞沒廉恥,去而復返”的笑談。此塔毀於1925年的地震,塔座1950年後被逐漸清除。塔之南為白塔坪村(今中和邑村),現在還可以看到村中籠沙寺有對聯:“龍湖映日文波遠,雁塔凌雲筆陣雄。”大門對面照壁上還有“氣挹龍湖”四個大字。雁塔之東,正對隔海之筆架山。湖作硯來塔作筆,湖光塔影,如在畫中。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龍湖一年四季物產豐富,美不勝收。“吃龍湖魚,無疾無災。”就以夏魚為例,何以勳老師如此回憶:“洱海中的魚總要到湖中產卵繁殖,可以說此時龍湖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只要雨水一下,滿湖滿溝到處都是草魚、鯽魚、鯉魚、鰱魚……連稻田中、水漫上來的菜地中也可隨便捉魚。遊船、撈海草的船輕輕劃過湖面,就會有大魚跳進來。”

明月高掛的傍晚,青年男女相約盪舟龍湖中,盡情歡唱,有的也攜帶樂器,以樂聲抒發自己難以傾訴的肺腑之言。他們穿梭於蘆葦之間,享受平湖秋月之悠閒情趣。此情此景,不由讓人想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生活。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龍湖上有“耍海會”又稱“遊花船”之俗。清朝的師荔扉在其撰寫的《滇系》一書中對此有記載:“郡人無貴賤貧富,老幼男女,傾都出遊,載酒餚笙歌,揚帆競渡,不得舟者,列坐水次,籍草酣歌,而酒脯瓜果之肆,沿堤布互十餘里。禁鼓發後,踉蹌爭驅而歸,遺簪墮鳥,香塵如霧,大類京師高梁橋風景。”可見當時之盛況。此風俗後又稱“放泥鰍會”和“放荷燈會”,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還有遺痕。

上世紀六十年代實施“圍海造田”,日夜抽龍湖水到洱海,搬高填低,龍湖與洱海相通之十八大溝被填實,但因地勢低沉,收效甚微。龍湖毀於一旦,昔日盛景,只留些斷垣殘碑。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現在,喜洲龍湖溼地生態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中。

今夜,我又夢迴龍湖,夢裡我又看到了大鸛鵬洲(海舌)上傳說的明珠,看到了青莎洲上的莎草,看到了沙村旁的海心亭,看到了城東村東的龍湖雁塔,看到了龍湖中的眾多島嶼,看到了清澈的十八大溝之水流入明淨的洱海,看到了河矣城鳳眼橋上游人如織的熱鬧場景。一個水清、岸綠、自然、優美的生態龍湖貫穿洱海海舌南北,這裡比洪湖更清,比西湖更美。

真希望,夢中的龍湖早日成為現實。(作者:何紅康)


喜洲龍湖舊事,他們的名號常與龍湖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