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專家觀點」長久不變”利於穩糧

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改革開放後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多年來,承包關係穩定,增強了糧農發展糧食生產的信心。2018年糧食產量6.58億噸,比家庭聯產承包前1978年的3.05億噸增產115.7%,為1949年1.1億噸的近6倍,就是最好的證明。

保持農村土地(指承包耕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意見》中簡稱為“長久不變”。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家庭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到黨的十八大之後的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再到此次“兩不變、一穩定”,即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長久不變,保持農戶依法承包集體土地的基本權利長久不變,保持農戶承包地穩定,不僅解決了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且將進一步豐富城鎮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有人會問,現代農業發展了,糧食持續增產了,還需穩定承包權並“長久不變”嗎?答案是肯定的。

不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全國總人口2018年比1978年增長1.5倍,城鎮人口更是增長4.8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59.58%,大約有2.88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其中舉家進城務工經商的超過3000萬戶。隨著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良種實現全覆蓋,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達到6.4億畝,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大幅提升,使得農業經營規模擴大成為可能,到2018年底,全國15億多畝承包地,有5.39億畝在不同主體間流轉,搞的是農業,種的是糧食。

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後,一方面,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很多時間甚至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其耕地或託管於農業經營主體,或由親友代耕,且能獲得一筆糧食或資金,當然也有為避免拋荒而無償讓耕的情形。一方面,更多的普通農戶,還有新型農業經營者,仍然守在鄉村務農,他們以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為主,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是把“中國糧”裝在“中國飯碗”的奉獻之輩,其中的“種糧大戶”,堪稱有功之臣。

畢竟,自願有償退出土地承包權的農戶,還是極少數。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再增長再擴大,也不會改變農民家庭土地承包的基礎性地位。幾年後,第二輪承包陸續到期,現有承包地由農戶繼續承包,且不得打亂重分。

至於存在自然災害損毀等特殊情況的農戶,可按照“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適當調整耕地。絕大部分糧食耕地承包關係穩定了,絕大多數糧農能在原有的承包地繼續生產,而且長久不變,糧農就有養護耕地、提升地力的積極性,糧食生產的基礎就能穩固。穩定了承包權,也就維護了廣大農戶的承包權益,在此基礎上放活經營權,就能發揮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實現小農戶和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達到糧食不減數量提高質量進而保障市場供應的目的。

(作者系湖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原巡視員)

「专家观点」长久不变”利于稳粮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