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日本冷兵器,是許多人所熟悉的,但是,許多人對日本冷兵器的知曉,卻往往僅限於日本的所謂武士刀,其實歷史同樣悠久,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雖然其古代戰爭的規模遠不及對岸大陸的中國相比,而且在武器製造方面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但並不妨礙日本發展出自己獨具特色的刀劍文化。如果說1994年上映的好萊塢史詩性動作大片《勇敢的心》是對英國中世紀冷兵器的完美展示,那麼於2003年上映的,由美日合拍的動作大片《最後的武士》,則是對日本冷兵器的一次集中展示,如果說電影《勇敢的心》中騎兵衝鋒的場景氣勢恢宏,那麼《最後的武士》中的冷熱兵器交鋒的場景更容易使人有時空交錯的悲涼感。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相對於中世紀歐洲武士盔甲的壯美,電影所呈現的東瀛武士的兵器盔甲同樣令人驚豔。有意思的是,細心觀察《勇敢的心》中恢弘的戰鬥場景,以及《最後的武士》中的冷熱兵器交鋒的場景,也許會發現共同的動作韻律美,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由美國著名的攝影師愛德華·茲維克來掌鏡的。除了這兩部作品,其他如詩如畫的經典名片,如《燃情歲月》、《香草天空》、《細細的紅線》等,也出自其手。同樣無法忽視的是,《最後的武士》這部合拍的電影,之所以服裝精美,是因為其服飾和《魔戒三部曲:王者歸來》的服飾是由一個人負責的,甚至外景地都和指環王一樣,《最後的武士》中那個風光優美的武士村,並沒有在日本,而是新西蘭。

在考慮寫關於日本題材的冷兵器電影時,筆者曾經在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影武者》、《蜘蛛巢城》以及《最後的武士》、《七武士》、《黃昏清兵衛》等幾部電影中徘徊,但最終選擇了並不純粹的日式影片《最後的武士》,原因很簡單,黑澤明的電影雖然故事經典,但在冷兵器的展示方面,卻和國內的許多導演一樣,注重其意,不注重細節,而《最後的武士》則堪稱是對日本冷兵器教科書般展示的影視作品。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時代背景

每一個故事都會有一個時代背景,如果說《勇敢的心》是以131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的軍隊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的軍隊在蘇格蘭班諾克本的斯特靈城堡外進行的一場決定性的戰鬥為背景的話,那麼《最後的武士》的時代背景同樣是忽視的,《最後的武士》中描述的戰鬥,其真實背景,就是發生於1877年,即明治十年的西南戰爭,此時的中國,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16載,成績堪稱斐然,但已經進行了10年之久的明治維新,此時居然還是危機重重——在倒幕運動中扮演主力的下層武士,在“革命”成功後,不但沒有獲得相應的好處,反而面臨另一個問題,那便是一系列的特權廢除。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首先,明治政府取消了士農工商以及賤民的封建世襲身份,關於此點,可以用黑澤明經典電影《七武士》中有兩條可以作為例證,其一是片中的菊千代,由於出身是農民,所以他不得不通過偽造家譜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武士,這可以證明日本的各個行業在當時是世襲的;其二,則是勝四郎和志乃發生關係後,被父親暴打,原因很簡單,不同階層儘管可以通婚,但往往是類似權錢交易這種,比如武士和商人的通婚,雙方互相獲得好處,而農民和武士通婚,顯然可能性很小。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其次,則是取消武士階層的特權,而隨後明治政府實行的“徵兵令”(1872年)和“廢刀令”(1876年)以及取消武士俸祿的“金祿制”(即取消武士原本從領主那裡獲得的家祿,改為贖買的方式,政府一次性給予一筆金錢,往往是相當於幾年的家祿,然後剩下的部分,則變成公債,政府分期還清),這種辦法,旨在使得武士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而武士原本是不善於經營的,再加上廢刀令,即禁止在穿著正式禮服以外攜帶武器,這使得原本就貧困潦倒的武士摘下來身份和地位象徵的佩刀,不得再以此傲視社會,等於從根本上斷絕了武士的生路。

當然,明治政府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雖然下級武士是明治維新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明治政府在接過幕府的權力,特別是實行廢藩置縣後,原本由領主,即將軍和大名給武士秩祿(武士從領主那裡領取的數量不等的家祿以及賞典祿,這些是武士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武士和領主維繫主從關係的紐帶,這項制度是從幕府時期的豐臣秀吉頒佈,即有名的“刀狩令”,武士禁止從事生產活動,只能依靠領主來獲取收入,同樣,農民不得帶刀),現在由明治政府承接了下來,而新生的明治政府囊中羞澀,光每年付給武士的家祿就佔到了政府每年收入的30%,這該是一筆多麼龐大的負擔。原因很簡單,武士的俸祿其實並不高,有日本學者曾經估計,所有武士的平均俸祿僅僅相當於農民的收入,因此武士家庭一方面要限制其人口,另一方面也很崇尚節儉,事實上,日本的農民也是很貧苦的,看過電影《七武士》的讀者肯定對影片中山村農民清苦,自己種稻米,卻只能吃稗的場景所震撼。武士的俸祿是不高,但是,人數卻十分眾多,明治初年,日本社會中每16個人就有一個是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嚴格意義上,武士是不從事任何生產的,只是到了幕府末期,許多武士被迫兼職從事生產活動,比如電影《黃昏清兵衛》中的主人公清兵衛,就因為欠債太多被迫從事製作蟲籠的手藝),而在日本著名的薩、長、土、肥四個最著名的大藩中,薩摩藩的武士人數居然是全藩人數的四分之一。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武士掀起了一系列的抵抗運動,而這些運動都被鎮壓了。而最大的叛亂,就是西南戰爭,即薩摩藩發動的針對明治政府的叛亂,而領袖人物,居然是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說來很有意思,西鄉也出身下級武士,當年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三人並稱三傑,其中西鄉、大久出自薩摩藩,木戶出自長州藩,這兩藩就是反抗幕府的核心力量。但西鄉和其他二人在維新成功後的政策取向上發生了矛盾:大久等主張取消武士階層。下級武士出身的西鄉很同情下級武士,於是想出了通過對外戰爭來戰役國內矛盾的辦法,而大久等人則是希望進行內政改革,如上的對藩鎮,即諸侯和武士(士族)的改革,就是他們的政策之一。眼看著自己的抱負被大久等更大多數的人所反對,1873年,西鄉辭職回到了鹿兒島,即薩摩藩所在地,隨即,被下級武士視為精神領袖的西鄉的大批追隨者,也紛紛從明治政府或者軍隊中辭職,一度令政府軍心不穩,西鄉回鄉後,還開辦了步兵學校和炮兵學校,原本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即對外戰爭而準備。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但藩鎮以及下級武士和明治政府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雖然西鄉不願意和政府對抗,但在政府和地方的摩擦中,尤其是和西鄉的學校的矛盾中,西鄉不得不率領由諸侯和士族組成的部隊,奮起反抗政府,而電影《最後的武士》中的森勝元,其原型就是西鄉,而大村的原型,應該就是大久保利通,其實西鄉和大久原本是很好的朋友,並沒有像電影中表述的那樣。同時,真實的西南戰爭也不是勝元率領武士拿著武士刀和刀槍對抗,因為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火槍運用的戰爭,就發生在日本,而且是在距現在差不多400年前的日本戰國時期,距離西南戰爭,也已經發生了200多年的“長筱之戰”,看過電影《影子武士》的讀者已經會對其中織田信長採取三段擊的辦法,用3000火槍手擊敗戰果時期甲斐之虎的武田勝賴軍的場面,印象深刻。

每16人就有一個佩刀武士,人數多達189.2萬人,為何最後叛亂了?

西南戰爭歷時7個月,最終以西鄉的失敗而告終,但絕對不是因為沒有使用火器,只是因為失敗的戰爭策略導致的。不過,電影雖然不甚符合事實,但其中冷兵器的精美,卻無疑為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口,那就是了解日本冷兵器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